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家用大數據「殺熟」,是商業倫理的退化

商家用大數據「殺熟」,是商業倫理的退化

自己的數據被用來對付自己,這就太不公平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西坡

據科技日報報道,最近,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自述了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他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

上述微博發出後,瞬間轉發破萬,網友們紛紛吐槽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於是大數據不光彩的一面就這樣被揭開。而利用大數據「殺熟」,在行業內肯定早已不是秘密。

坦白說,這事並不值得意外。俗語說,買的沒有賣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業世界的常態。比如我們出門旅遊時,一開口就會暴露自己外地人的身份,黑心商家就可以趁虛而入。口音就是一種數據。只不過在大數據時代,「奸商」是用代碼和演算法對付你的,「殺熟」可以批量進行了。

其實,消費者對大數據概念的附和,本就有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的色彩。一些大公司投入巨資研發大數據技術,也是要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掌握你的消費習慣,就是為了從你身上掙更多錢。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給消費者帶來了便利,那麼就是雙贏的。但雙贏並不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邏輯。

這也暴露出大數據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缺陷:非對稱,不透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互聯網誕生之初,被視為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利器,但隨著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去中心化成了幻想。現在的景象是,一批科技公司掌握了億萬人的數據,這些數據無所不包,但外界對它們保存、使用數據的方式卻幾乎一無所知。

我們在一次次被動地勾選「我同意」的過程中,把自己的一切特徵、習慣、歷史都免費讓渡了出去。在這些公司面前,我們都是透明人。

如果說自己貢獻的免費數據幫助科技公司訓練演算法,大部分人還不介意。但是自己的數據被用來對付自己,這就太不公平了。在傳統商業世界裡,店家還會給熟客打折優惠,手握大數據武器的現代商家卻玩起「殺熟」把戲,不能不說是商業倫理的退化。

從根本上講,覺醒的用戶們理應團結起來,從大公司那裡拿回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不過,消費者人數雖多,但卻極其分散,對他們進行說服、動員的成本太高。一方集中而多金,一方分散卻每個人的利益較小,博弈結果顯然利於前者。

當下我們可以做的,或許只有呼籲有關部門介入,調查一下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定價方式,是否存在現行法律意義上的不公平。無論怎樣這是一個教訓,新技術不必然意味著美好,還可以意味著新套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冬奧進入「北京周期」:憧憬「3億國人上冰雪」
山東自曝「短板」,與我的回鄉見聞不謀而合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