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捷:讀了書,為何記不住,用不上?

何捷:讀了書,為何記不住,用不上?

讀了書,為何記不住,用不上?

閩江師專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語文榕讀書會上,好多青年朋友在追尋一個同樣的問題:我確實讀了書,可是好像都讀空了。想要用的時候用不上,想要說的時候記不住。為什麼?

這是對比後發出疑問,青年眼睜睜看到別人讀了書,能夠侃侃而談,能引經據典,無比順暢。難道,他們有什麼秘訣嗎?當然有,就在此文中。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所讀的書。大家口中說的「書」大致說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閑書,第二類的工具書。所謂閑書,也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隨手翻翻」。例如讀雜誌、讀畫冊等。抱歉,雜誌也一併在此類說了。讀此類書的用途就在於消遣,打發時間。不過,自己的時間在優雅的翻閱中度過,至少眼裡,心裡是舒服的,姿態是美的,這應該算是用上了。第二類為「生活陪伴」。例如,閱讀一本小說,看一本散文集,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內涵,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氣質。看,依然有用,只不過是用在了無形,化為你說出來的話,唱出來的歌而已。第三類為「改變思想」。要提升認識就要和經典對話。人類的思想,最好的都在過往的思想家的文字中,今人,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改變而已。所以,讀經典哲學,讀經典社會學,讀佛經,讀《道德經》,讀《論語》……這些書,不為文憑,也不為了教學,更不為了改變生活,但奇蹟是,讀著讀著,思想改變,生活也就改變了。但這個改變可能非常漫長,也許耗盡你的一生也不曾看見。看不見處,你已然是一道風景。我的好友干國祥,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典著作,閱讀德國哲學專著,他的思想在我的朋友圈中堪稱一流。

可見,讀閑書,有用,只不過這些用途,太大,大而無外,大到讓你感受不到。閱讀後的你,在生活每一天中已經發生改變,那是人性中最為美妙的去功利色彩的氣質之變。

還有一類為工具書的閱讀。我所謂的工具書,並非僅限於字典、辭典等查詢工具,而是泛指和本專業息息相關的,帶有工具色彩的學術專著。青年教師所謂的「記不住,用不上」,大多指這一類。如果你也崇尚專業化閱讀,但是又苦於讀了記不住,用不上,原因可能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讀了,但讀得很不夠。讀的書,數量不夠;有用、要用的書,讀的次數不夠。比如說,我為了研究寫作教學,大量採購了和作文有關的書籍,廣泛閱讀各家的觀點。這個階段稱之為「百家爭鳴」階段,至少用十年。當我認定了過程性寫作教學法,認定了寫作教學重在教思維這一教學主張後,我又進入了「一脈相承」的集中閱讀階段。凡是和思維,和過程兩個關鍵詞相關的寫作教學專著,再次進行集中閱讀,有的時候一本書反覆讀上三五次。例如成為我重要理論依靠的潘新和教授專著《語文,表現與存在》,起初不好讀,前前後後共就讀它三次。新版問世後,再買一套收藏。而且,讓徒弟讀,送給身邊的人一起讀,讀後才有人聊。不但讀原著,還讀別人的解讀,還讀作者本人——向潘教授討教。這樣一來,粗略統計,兩版之間閱讀的次數就無法精準得出了。凡要關注某一領域,必須有高頻的閱讀經歷。高頻,不僅只讀的容量大,更多時候是集中閱讀這一領域的幾本經典著作。讀得多了,自然就記住了,就可以用上了。

第二,讀了,但方法不對。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但「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不是讀的時候拿起筆畫,這裡畫畫,那裡寫幾個批註……要能記住,能用上,這樣讀遠遠不夠。錢文忠教授介紹過讀《論語》的方法,其中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真意。我將其稱之為「破壞式」筆讀。首先是破壞原書的結構順序。例如《論語》,原書講述的順序並沒有太多的系統,呈現出無序狀態。所以,打亂後重新選擇,重新組序。例如,你可以用孔子的學生名字為序,做好讀書筆記《孔子與子路》《孔子與子貢》《孔子與顏淵》……還可以藉助事件為順序,繼續筆讀,如《孔子被圍事件》《孔子談讀書》《孔子講述生死》……破壞後重新排序,你藉助讀書筆記,能夠讀出屬於你自己的讀書線索。破壞之後再歸類,你就能總結出屬於你自己的閱讀收益。這樣的讀,特別有趣味,也有用,因為讀到的都是屬於你的新認知。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讀書,也是筆讀,但方法更為簡單——老實摘錄法。當時八十高齡的季羨林,為了編寫《糖史》居然在圖書館重讀《四庫全書》,將凡是帶「糖」字的內容一律予以摘抄筆錄,經過自己的筆記後再整理,就是一部史書。當然,不要羨慕先生能掌握的書籍資源那樣的龐大。做大學問,要有大系統。我們教好書,市面上能看到的你能收集,就是大家了。

這樣想來,我們讀書時下的苦功夫,很不夠。書到用時方恨少,記不住,用不上,就在於此。

第三,讀了,但沒有機會用。朱光潛先生說做學問最好的辦法就是「現學現用」。青年教師讀書不管用就因為缺乏用的機會。讀完後,沒有人交流,沒有人爭論,更沒有人給你機會開講座,連用這些知識來設計一節示範課的機會都不一定有。讀了,文字依然是文字,就是一種短暫寄存的符號而已,沒有使用,很快就淡忘了。這樣看,要記住也很簡單。好的辦法是,你讀完後主動找人聊,讀完後主動找人爭論,甚至找幾個人來聽自己講述,更好的辦法就是讀完後寫下,設計出來,把課上出來。青年教師的「用」,在課堂實踐上最管用,我們應把各種想法化為實踐,在兒童的學習中去檢驗,去改良。例如我主張過程性寫作教學,主張教思維。那麼,也有人質疑說:只寫片段,沒有寫全篇,這不是破壞寫作的完整性嗎?過程陪伴,老師的「教」不是佔據主導么?爭論無果後,我就設計過程性片段式寫作教學的課例,用課說話。同時,我還做對比,看看一口氣要讓孩子寫全篇的寫作教學課例,是否合理?實踐,讓我的閱讀有了用武之地,我也在實踐中堅持自己的主張。

GIF

最後還要說一種最妙的。記不住,用不上,真的沒什麼大不了。不要為了記住,為了用上而去讀。最好的感覺是——看起來記不住,用不上,突然之間有美妙的感覺來相遇。一個字,就叫「遇」。當你的閱讀不帶有任何需求性的時候,不是為了現學現用的功利心的時候,反而會有好書,好思想,好人生找上門來。例如,我在大約十年前偶然讀到曾仕強教授的書籍,豁然開朗,居然感覺到這些書對我而言實現了自我教育的功能,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認識,改變了我的交際交往方式。後來朋友送我錢文忠教授的書,講述三字經、百家姓的解讀,我就又有了發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缺乏對兒女的規範教育。和這些書的相遇,改變了我的家庭教育觀。這些,都是我在很偶然的時候獲得的,自然就記住了,用上了。因為最美好的相遇,其實就是我與此書的緣分,不要去求,等待上門後終身受用。

GIF

GIF

此文,和語文榕讀書會的青年朋友們分享,希望大家生活美滿,事業向上。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

因為堅持,所以越來越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榕 的精彩文章:

高妍穎:用「寫作」喚醒孩子們的言語生命意識

TAG:語文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