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史學術爭鳴答辯

巴史學術爭鳴答辯

問:「三星堆」文化究竟屬於何種類型,目前學術界各陳己見,請問它與巴人文化有關嗎?

答:「三星堆」是夏商時代群巫神權文明的薈萃中心,即邦聯制群巫之國的首都,因為判斷上古國家文明核心的城市、文字、金屬器三要素它均達標。是巴蜀地區「信亞鬼,重淫祀」的文化結晶。在夏代末期,「漢南之國四十國」已聯盟成群巫之國,並與中原商湯交往;商代早中期,群巫之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又與南亞、西亞交往,從而使「三星堆」文明繁榮昌盛博大精深獨具特色;殷商中晚期以武力擴張不斷禍及漢水巴蜀,「三星堆」則成為與殷商抗衡的王權核心;對抗前線戰略指揮中心是漢中城固、洋縣「商周時代巴蜀銅器群」(已出土達530餘件,其透雕虎紋鉞是典型巴式兵器,群體與「三星堆」文明同類)。「三星堆」王牌文物金杖,雕飾兩背相對的鳥,顯示「巴人以比翼鳥」;上端兩背相對的魚和下部兩個前後對稱的人頭,表示古蜀魚鳧氏族同古微弓魚氏族聯合執政。昂首卷尾、前伸後蹬的雄猛金虎,無疑是虎巴尊貴圖騰形象。世界罕見的大立青銅人像,頭戴「五齒花冠」,是巴蜀各族共同崇拜的始祖苞羲、葩羲(伏羲),是「五德五色五方五行」學說的創始人,兩手高低分別空握「觀天象、察地理」測器之類,雙足環為原始人足鐲,身著巴蜀人「左衽燕尾服」。金魚當是紀念「虞舜陶漁河濱處」的虞巴微人尊貴圖騰形象。金葉是對原始祖先用樹葉裹體遮羞的崇尚。青銅樹是「建木,大皞緣過」。感謝「三星堆」驚人的考古發現充實豐富了巴蜀地區璀璨輝煌的文明史!

問:「三星堆」文化在周初突然消失,其原因眾說紛紜,請問作何解釋?

答:周文王時代,「漢南之國四十國」中的漢水流域「牧誓八國」已與西周結盟,而「三星堆」的實力因前線漢水八國的強大、分離而被削弱;周原出土早周甲骨文有「伐蜀」的記載,「三星堆」文化極可能毀於西周這場「伐蜀」的戰爭;而漢水八國很可能協助周文王攻滅了自己的首都「三星堆」,解除後顧之憂而又協助周武王推翻了殷商。因為漢水八國與殷商苦戰而痛恨之,「三星堆」苛求漢水八國貢金獻銅奢華而冷酷無情不予軍援則逼反之,投靠西周受封爵位勢必求之。

問:「三星堆」文化與秦楚文化是否有關係?

答:「三星堆」文化消失於周初。其時楚在商洛楚山,楚文化正在孕育之中,還未誕生。而秦則更晚,秦國興起於春秋時期的西周故地。春秋戰國時期,蜀遠楚惡秦,巴親秦惡楚。「三星堆」文化與秦楚兩國文化無緣,卻與早秦先楚文化有關係——古今史家均有誤認為秦是東夷少皞之後,《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東夷剡子回答魯昭公「少皞何謂鳥名官」時說:「吾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此少皞名摯,是帝嚳之子,帝堯之兄,《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其實秦之遠祖是西方白帝少皞(少昊),即黃帝長子玄囂青陽,封地在華陽梁州巴蜀,《世本帝系篇》:「少昊,黃帝之子,黃帝歿,少昊立,王以金德,號曰金天氏。」《淮南子》:「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帝王世紀》:「白帝字青陽,能修大昊(伏羲)之法,故號少昊。」《史記封禪書》:「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為諸侯。自以為主少昊之神,祠白帝。」《楚辭離騷》:「詔西皇使涉予。」王逸注:「西皇,帝少昊也。」漢濱區有西皇山(西城山)、西皇城(西城)。少昊苗裔伯益,依《史記秦本紀》說:伯益與禹平水土大功告成,「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馴服。」帝舜「乃妻之姚姓之玉女,賜姓嬴氏。」在漢濱區境內,東有「秦之先」受賜姓的壩河大嬴盤,西有受封地月河秦郊鎮到益河。少昊及伯益活動地域都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夏商周及春秋時代秦起源老部族世居秦郊鎮。既然秦的兩位著名祖先及老部族在巴蜀地區,「三星堆」文化當有早秦一席地位。楚起源於五帝時代的今平利縣大貴鎮,歷夏商千年履程,商代晚期才到達商洛楚山。《世本帝系篇》:「顓頊產老童,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吳回產陸終;陸終娶鬼方(貴方)之妹,謂之女隤,是生六子……六曰季連;季連者,楚是也。」並載「貴氏,陸終之後。」殷墟甲骨文先是尊稱「貴方」,武丁征伐時蔑稱「鬼方」(《後漢書》:「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留熊,留熊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於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河南淅川)。」周原遺址早周「龜室」出土的甲骨文有兩片記載:「曰今秋,楚子來,告父哉。」「入鬼吏,呼宅商西。」證實了「貴方」即「鬼方」的楚子早周居於商洛楚山。既然先楚在巴蜀轄區,「三星堆」文化也包含夏商時代的先楚文化。

問:早期巴人和巴國的歷史情況,漢江和清江都有歷史文獻資料可查,可是現在清江出土了近萬件巴人文物,而漢江到目前為止卻並無這方面的重要發視,請問漢江巴史專家不為之遺憾嗎?

答:鄙人寧願努力做一位全面研究巴史的學者,而不甘愧做一位偏面研究漢江巴史的專家。卑者對清江長陽出土文物也作過淺陋的研究,認可它是早期巴蜀文化的組成部分,因為《水經注》:「夷水,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太平寰宇記》:「清江縣磨嵯山,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此事當在楚人擴疆之前蜀人便涉足清江,可視其地「蠻夷」為巴人支系,加之「紅花套巴人文化遺址」在長江與清江之間;但它不歸《巴國史略》所述狹義的王國文化,而屬廣義的巴國周鄰地緣的巴地文化。巴文化應分類為:聯邦巴國王國文化、巴邦國方國文化、巴邦族氏族文化、巴人遷流巴地文化。比如重慶在春秋以前屬巴地文化,宗姬巴王遷入後的戰國前中期,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才形成完整意義上的巴史正傳,秦滅巴國後的戰國晚期,重慶又淪為巴地文化;再如漢水巴人,作為王國被秦統一後則正史已結束,其遺民及後裔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892年間,仍表現得十分活躍,甚至幾度建立了方國,但乃屬巴地文化。只可惜清江長陽的出土文物皆是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貝幣而令人惋惜沒有銅器,更為遺憾的是它無一件銘文載明是巴人遺物。而漢水流域,從陝南到湖北出土文物超過十萬件,虎巴遺物就有殷商時期的虎紋空首青銅鉞,西周時期的《史密簋》銘文「盧、虎會」,戰國時期的虎鈕錞於、虎紋戈、虎形提梁盉等,確證了文獻記載的「虎之首帥在西城」。顯示古代巴國王權的城市、文字、金屬器三要素安康市俱全。而認為虎巴發源地在清江者,卻沒有出土文物銘文或虎圖騰作證。至於長陽出土的兩枚西周陶印章圖騰,那是魚巴微人和鹿巴麇人在周昭王南征時從漢水流民到清江的遺物,出土地鎮名叫漁峽口。如果長陽專家對帝舜苗裔虞巴微國邦族弓魚氏、鹿麇氏進行研究或許會出驚人成效。

問:依據宋代安州出土的西周南宮鼎銘文「唯王令南宮伐反虎方之年」,台灣成功大學李冕世教授《附記》大加讚賞和肯定湖北大學劉先枚教授《虎方考》的結論:「虎方即巴方,虎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在長江南岸清江流域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一帶。」請問如何評論海峽兩岸兩位老教授的考證?

答:李、劉二位老教授的華章,學生很榮幸曾經拜讀過,贊成其「虎方即巴方」之說,因為殷墟甲骨文有三片「伐巴方」的記載,有一片「巴甸」的記載;然而,《尚書?禹貢》載五服「甸侯綏要荒」各五百里,「巴甸」表明「巴方」為殷商「甸服」,是與殷商首都河南安陽距離不遠的一服,當為漢水流域,從巴山北緣出土殷商時期虎紋鉞的鎮坪到漢北華山的彭戲氏為虎巴彭國活動地域,其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聚邑遺址在漢濱王家壩;而清江則位於邊遠的「荒服」之列。此外,李、劉二位老教授考證「王即周成王」亦值得商榷,西周文武成康與巴人為盟,周成王時期的《大保玉戈》27字銘文內容是殷見、賞賜、邀會漢水巴人;出土於漢濱王家壩虎巴聚邑遺址周康王時期的《史密簋》93字銘文表明漢水巴人仍聽周王調遣到東方去平叛而因功受獎;史載康王之子「昭王南征溺死漢水」,「伐反虎方」之鼎應是周昭王時期遺物。至於清江虎巴廩君的傳說屬於戰國晚期秦滅巴國之後的虎巴流民故事,正如湖南專家何光岳大師《南蠻源流史》所言:「廩君為巴國滅亡後之一支巴氏的後裔。清江中下游成為秦楚政權難於干預之地,巴務相才得趁機稱君。」此外,長陽土家族是巴國亡國遺民的苗裔而非殷商的「巴方」或西周的「虎方」,前輩古史權威顧頡剛大師早將「巴方」標圖確定於漢水。

問:漢水巴人與渝水巴人的歷史源流與分野,請問有明確區別嗎?

答:漢江與嘉陵江古稱東、西兩漢水,兩水夾一大巴山,同屬巴人文化區。借用四川專家段渝、譚洛非兩位老前輩《巴蜀文化的歷程》中的一段話:「商代晚期,巴國文化分布在漢水上游。西周時代,它仍以漢水上游為基本地域依託。春秋時代,巴國文化區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並有越漢水而東的發展態勢,它東渡漢水,與鄧相爭,又同楚締結軍事聯盟,掃蕩江漢間小國,更有北進中原,更為伯主的意圖。春秋末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華陽國志?巴志》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是周武王封其宗族姬姓為「巴子爵」監視漢水巴人「牧誓八國」者,其始封地在今漢南平利縣和漢濱區吉河流域,古文「姬」亦寫作「姞」。《史密簋》載「姬周」即「巴子爵」受虎巴首領史密統率「東征」而為周康王平叛,「巴子爵」曾於公元前611年「巴人、秦人從楚師」攻滅龍巴庸國,又於公元前477年與楚爭奪庸國故地被楚擊敗而裹挾一批漢水老牌巴人南遷重慶立國(重慶發現最早的巴王墓葬距今2400年即為確證),公元前316年被秦攻滅而「執巴王以歸」,其後裔「巴廢子」逃往枳(今重慶涪陵)於公元前280年被楚襄王攻滅,苗裔「巴子五人」流入黔中被漢代視為「五溪蠻」而反覆征伐。《華陽國志?巴志》載戰國時期巴地範圍:「其地東至魚復(今重慶奉節),西至僰道(今四川宜賓),北接漢中西城(今陝南安康),南極黔、涪(今鄂、湘、黔、渝、川邊)。」戰國時期「宗姬之巴」在重慶為江水巴國,而老牌巴人主力仍在漢水中上游為漢水巴國(安康出土的戰國時期巴式兵器不僅數量頗多,而且顯示出邦族眾多的強國特色,如:巴蛇紋矛、星月紋柳葉劍、人面紋戈、龍頭紋戈、虎紋戈、鳥紋戈等)。直到《華陽國志》所載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而於公元前314年置巴、蜀兩郡,即秦在重慶設巴郡、四川設蜀郡;公元前312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即秦分西城(今安康市)之巴地、南鄭(今漢中市)之蜀地合設漢中郡。《史記?秦本紀》所載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今河南淅川)大戰「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即自漢北丹陽到漢南上庸(今湖北竹房);公元前304年「秦復歸楚上庸」;公元前280年「楚與秦漢北地及上庸(即楚之漢中郡);至此,秦之漢中郡東轄楚之漢中郡,中轄巴之西城,西轄蜀之南鄭,郡治所設在西城(今安康火車站)。自伏羲曾孫「後照是始為巴人」,漢水巴國從後照興國到公元前312年被秦統一,綿延曆史長達2600年之久,人類歷史上任何王朝都沒有漢水巴國歷史悠久;「宗姬之巴」從公元前1027年受封漢南到公元前477年南遷重慶,在漢水流域活動歷史長達550年,而到重慶立國至公元前316年被秦統一期間活動歷史僅161年。所以說,漢水是巴人的源流,渝水是巴人的分流。

問:請問漢水「牧誓八國」與渝水「巴人七姓」,有無血緣關係?

答:我國首部史典《尚書》所載漢水「牧誓八國」中的龍庸、鳳蜀、虎彭、蛇濮四巴為伏羲族系,姜巴髳為神農支庶,唐巴羌為帝堯支庶,虞巴微為帝舜支庶,夏巴盧為鯀禹支庶。故《華陽國志?巴志》謂:「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漢代以降文獻記載的所謂「板 楯蠻七姓」或「賨人七姓」均為以偏概全代指「南蠻」七個豪族,《華陽國志?漢中志》謂其豪族首領為「巴夷王」,《隋書》稱其為「巴之渠帥七姓」。這「七姓」均源自漢水「牧誓八國」各邦族中的姓氏,公元前477年被「宗姬之巴」南遷裹挾一批到重慶,公元前303年又被「虎巴起義」南征率領一批到重慶,因此形成了渝水「巴人七姓」;而漢高祖劉邦又將這「七姓」豪族遷回漢水。最早記載這「七姓」的是東漢應邵《風俗通義》,「盧」即夏巴盧氏,「朴」即蛇巴濮系,「沓」即鳳巴蜀系咎沓氏,「鄂」即虞巴微系鱷魚氏,「度」即唐巴羌系度氏,「夕」即虎巴彭系錫氏,「龔」即姜巴髳系龔氏;僅缺少公元前611年便亡國的龍巴庸系盤、古、龍、雷、庹、釐等姓氏;亦無累遭秦、楚、漢打擊的「宗姬之巴」姓氏。《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既定,乃遣還漢中。初為漢前鋒,數陷陣。俗喜歌舞,高祖觀之,喜曰:『此乃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復其渠帥羅、朴、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余口乃歲入賨錢,口四十。遂世世服從。」《隋書?地理志》:「漢高祖發巴蜀之人定三秦,遷巴之渠帥七姓居商洛之地,其人自巴來者,風俗尤同巴郡。」《太平寰宇記》:「金州(今安康市)風俗: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巴中渠帥七姓居商洛,其俗至今尤多獵山伐木。」由此可見,「巴人七姓」系「牧誓八國」各邦族血緣,先在漢水流域活動2400年之久;自公元前477年始遷重慶到漢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遣還漢中」,在渝水流域僅活動272年;而後歷經漢魏晉南北朝到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又在漢水流域活動785年才完全融合到漢族。足見漢水是巴人活動核心的歷史地位。

以上言論屬獨家新語,與巴史學術界某些陳見相悖,請諒解!

安康去壩河鎮訪古採風路線:

1、從安康火車站乘坐1路公交車到市中醫院(安康二院)站下車,換乘13路公交車到漲灘橋頭站下車,有村村通依維柯至壩河,全程票20元(不包括春運),每天對開各五班。

2、從高客站乘坐13路公交車到漲灘橋頭站下車,有村村通依維柯至壩河。壩河鎮政府斜對面有個農家樂,可以食宿!

3、驅車從安平高速平利縣出口沿著平旬公路往壩河約12公里即到壩河鎮。

4、驅車從十天高速旬陽縣出口沿著旬平公路往壩河約8公里即到壩河鎮。

5、從城東客運站購買至壩河的車票也可至壩河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麗的壩河小鎮 的精彩文章:

悠悠鄉愁 漸淡的年味兒

TAG:美麗的壩河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