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後對德索賠陷僵局,「分區賠償」違背波茨坦會議決議

二戰後對德索賠陷僵局,「分區賠償」違背波茨坦會議決議

文| 黃金生

隨著二戰進入尾聲,盟國勝利在望,由於即將全面佔領德國,對德國索取賠償的工作也將全面展開。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方面主張,應根據「誰對戰爭勝利貢獻大」,「誰遭受的損失多」的原則,來分配德國的賠償。蘇聯的實物賠償方案建議是,德國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其中50%歸蘇聯所有。為此,戰爭結束後兩年內,將拆遷德國的工廠、機床、鐵路車輛等國家財產。同時,在戰後10年內,德國必須每年支付實物。蘇聯認為,應拆遷德國軍事工業的100%和重工業的80%,德國用其餘20%的重工業,就能夠滿足國家的經濟需要。這樣德國人依然能在歐洲保持「中等的和體面的生活」。針對該計劃,丘吉爾反駁說,蘇聯不應重蹈上次大戰後賠款問題上的覆轍,德國每年所能支付的賠償將不超過10億美元,而盟國很可能要出錢養活飢餓的德國人。他主張,在決定德國能負擔多少賠款才算合理之前,不能確定賠款分配的具體數目。他就此形象地比喻說:「要想騎馬,就得喂草料。」對此,斯大林反駁道:「可是,馬不應該踢我們。」

1945 年10 月23 日,蘇聯士兵押送德國戰俘和一群牛經過波蘭什切青火車站,準備運回蘇聯

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與蘇聯在賠償問題上都不準備做出讓步。美國方面得知,蘇聯正在拆卸和運送蘇占區的工業設備,在易北河以東的原德國領土上,蘇聯沒收了大量物資充當戰利品,甚至在西方盟國軍隊於7月接管西柏林以前,蘇聯已經拆走了那裡幾乎所有的工業設備,留給西方軍隊的只有一片廢墟和廢墟上飢餓的人群。蘇聯的所作所為讓美英代表十分憤怒。會上,蘇聯代表提出將位於西部佔領區的德國工業中心魯爾區國際化,由四大佔領國共同管理,以賠償的形式從魯爾區獲取蘇聯戰後重建急需的重工業物資。這一試圖染指西部佔領區的提議更加激怒了美英代表,談判愈發陷入僵局。為了打破賠償問題的僵局,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7月23日首次提出了「分區賠償」的倡議。

所謂「分區賠償」原則,即美、英、蘇三國(後加入法國)從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獲得戰爭賠償。蘇占區面積較小,境內主要為農業與輕工業;西佔區經濟則較為發達。所以,蘇聯對此難以接受,因為對蘇聯來說,不論是消滅德國軍事潛力還是恢複本國經濟,拆遷德國的重工業都具有首要意義。這與蘇聯一直堅持要求獲取德國賠償總額一半的目標相去甚遠。但美國把對德賠償與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綁在了一起。只有蘇聯同意「分區賠償」,美國才會在蘇聯邊界問題上讓步。在最後的妥協案中,西佔區以拆遷設備的15%換取蘇占區的食物、原料等,10%無償交給蘇聯。

作為最終的博弈結果,「分區賠償」原則使美英方面最大限度地把蘇聯的觸手阻擋在西佔區之外,而蘇聯方面則可藉此在蘇占區自行其是,大肆拆遷而不受美英干涉。但是,另一面,蘇聯沒能達成它一直期望的賠償總額,而美英法也失去了在蘇占區事務中的話語權。

「分區賠償」原則使東西方佔領區賠償事務各不相干,看似消除了盟國在賠償問題上產生摩擦的可能性,卻是與另一條波茨坦會議的決議相違背的——將德國視為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沒有經濟的統一,政治上的統一也就無從談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腦洞大開的美蘇反導競賽:前台是嘴炮,後方為「怪人」
紫光閣沒有地溝油:它見證了三百年中國的盛與衰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