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eLife:為何癌基因不能通過重複性測試?

eLife:為何癌基因不能通過重複性測試?

大約在10年前,幾個實驗室發現了一個被稱作MELK的基因在許多癌細胞類型中過度表達或受到高度激活。這一發現已促使正在開展多項臨床試驗來測試抑制MELK的藥物是否能夠治療患者所患的癌症。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的研究人員報道MELK實際上並未參與癌症產生。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2月8日在線發表在eLif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LK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tumor mitotic activity but is not required for cancer growth」。論文通信作者為CSHL研究員Jason Sheltzer。

eLife:為何癌基因不能通過重複性測試?

圖片來自Sheltzer Lab/CSHL。

再者,Sheltzer和他的同事們指出與之前發現的不一致源自於用來將MELK與癌症相關聯在一起的科學技術的內在缺陷。

Sheltzer說,「我們的研究很好地說明了科學的自我糾正性質。」

在過去的幾年裡,Sheltzer和美國石溪大學學生Chris Giuliano和Ann Lin一直在對通過外科手術從腫瘤患者身上切除的腫瘤進行基因組分析。他們的目標是鑒定活性水平與患者較低的存活率相關的基因。這些研究人員隨後計劃利用一種被稱作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每次一個基因地剔除來自不同癌細胞系的基因,以便觀察它們是否能夠殺死這些癌細胞。

這就涉及到MELK 。Sheltzer說,「與其他實驗室一樣,我們發現MELK往往在無法長期存活的患者中非常高地表達。」

鑒於之前利用多種其他方法的研究都已表明MELK對癌細胞而言是至關重要的,Sheltzer認為他的團隊能夠在CRISPR實驗中利用該基因作為陽性對照。Sheltzer說:「我們曾認為一旦我們剔除MELK,它將殺死癌細胞。我們隨後就能夠知道我們的CRISPR技術發揮了作用。但是,令我們吃驚的是,癌細胞並沒有死掉。它們並不在乎MELK的缺乏。」

這些研究人員然後開展幾項實驗來確保這種CRISPR發揮了效果。Sheltzer說,「我們最終不得不得出結論:我們的技術是不錯的。相反,之前關於MELK在癌症中的作用的發現是錯誤的。」

Sheltzer認為一些技術容易出錯的原因在於它們的脫靶效應。其中的一種被稱作RNA干擾的技術利用一種控制基因表達的細胞機制來關閉特定基因。Sheltzer說,「你認為你抑制了一個基因,但實際上這些技術並不是特異性的,因此你也抑制了許多其他不同的基因,」Sheltzer說。

Sheltzer補充道,「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可能還有其他的像MELK這樣的基因,我們將利用CRISPR找到它們。」

參考資料:

Christopher J Giuliano Ann Lin Joan C Smith et al. MELK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tumor mitotic activity but is not required for cancer growth. eLife, Published online: Feb 8, 2018, doi:10.7554/eLife.32838

來源:生物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Sci Adv: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治療杜氏肌營養不良症
Nature:密切關注整個衰老過程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