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在滁州:不必等待,當下即是永恆

王陽明在滁州:不必等待,當下即是永恆

「有亭翼然。」—摘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01 鳳鳥久不至

明正德八年(1513年)的農曆十月,正是深秋時節。

江北小城滁州。

王守仁到任已有幾天的時間。

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帶罪貶謫龍場的小驛丞,但他暫時還不是剿匪平叛、戎馬倥傯的「王都堂」。這個階段,是他一生中難得的悠閑時光。太僕寺為皇家掌管車馬,也負責軍馬的訓養,但少卿畢竟是副職,實際的工作任務並不多,以至於到任之前他可以用幾個月的時間回家省親。

然而他的心中,隱隱有一絲不安與失落。看來這個新官職比自己預想的還要清閑,來此幾日,處理簡單事務之後,很多時間都在靜坐讀書,這種悠閑讓他有些不習慣。

當時劉瑾等五虎權臣已除,但國家依然百廢待興;為官為學者常見知行割裂;世間功利之風裹挾一切,自己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復興聖學的理念還少有人知曉,更少人篤行,有甚者,或被人扭曲以至於誤人子弟,或遭人詬病說是偽學。倘若自己如此安閑下去,會不會在此終老一生,何時才能實現復興聖學的理想?

將來會怎樣?望著天邊逐漸迫近的雲層,山雨欲來。本來晴朗的天地,變得有點迷濛。王守仁想起了唐代曾經在此任刺史的韋蘇州(應物)「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句。當年韋公在此時,其中寂寞又有幾人知?

又想起北宋歐陽文忠公一代大儒,仕途失意時至此,倒是與民同樂,造福一方。既然自己立志聖賢之道,只管正道直行即可,就算是孔子這樣的大聖人,豈不是也有起有落?如果將來有一天我終於可以歸隱,亦可問心無憾。

放下手中書卷,他緩步走到古琴旁邊,撥弄琴弦,曼聲吟誦:

鳳鳥久不至,梧桐生高岡。

我來竟日坐,清陰灑衣裳。

援琴俯流水,調短意苦長。

遺音滿空谷,隨風遞悠揚。

人生貴自得,外慕非所臧。

顏子豈忘世?仲尼固遑遑。

已矣復何事,吾道歸滄浪。

這,就是王陽明在滁州期間留下三十六首詩文中的一首《梧桐江用韻》。

宋代畫作 《千里江山圖》

02 心懷光明

回到案几旁邊,王陽明凝神靜坐,開始準備提筆回復一些公文。窗外微風吹來,翻動書頁,放在最上面那一本,是《易》經。

《易》是王陽明最喜愛閱讀的書籍,這本被尊為儒道兩家源頭的經典,他從小就從祖父竹軒公王倫那裡了解到,但是真正大有體會,還是在貶謫龍場途中開始。正如古聖先賢所言,真正懂《易》的人,不必凡事用它來占卜,只要觀卦明理,道就在其中了。

風過後,翻動的書頁停下來,這一頁正是一個「需」卦,旁邊一行小字:「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王守仁心中若有所動。

需卦

需卦為上坎下乾,坎為水,乾為天。水在天上,故有下雨之情。

而九三至九五互為離卦,離火下有天,如日光普照於天,又有「光亨」之象。

易經的卦象,下三爻為內卦,可以代表內在的、人自身的要素,上三爻是外卦,可以代表外在的、環境的因素。乾卦是內在的上升、正念、奮鬥、創造等「剛健之行」,而坎為水象,故本卦又有「利涉大川」之含義,代表致遠以利天下。

易經的《象傳》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意思是,雲浮動在天空的情景,就是「需」卦,而君子應該在家飲食作樂等待天晴。

「心中若有光明意,何勞東君日日晴?」思緒至此,王陽明深深吸一口氣,臉上漸漸露出笑容。

此時,門外小吏呈報:王大人,李大人與幾位鄉紳名士欲為大人接風洗塵,欲設宴醉翁亭,大人明日可有空否?

這麼巧,難道真是天意?王陽明哈哈一笑:好好好,美景佳肴,友人盛情,豈可辜負?

打發走小吏,陽明提筆書寫《醉翁亭記》。平時以行書為主的他,今天興緻濃處,竟然落筆都是草書意象。潑墨揮毫之間,彷彿再次體會到當年歐陽文忠公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心境。作品完成,他一邊觀賞一邊點頭,對自己說:「常快樂亦是工夫。」

《醉翁亭記》書法 王陽明(款)

03 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正好與另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互印證。

王陽明這位兼有釋道修為的儒學大師,在滁州的時光不執念未來,也不拘泥於「現在」。

太僕寺少卿雖然並不是一個繁忙的官職,王陽明卻有機會從更開闊的視野來看這個「中央直屬機構」與地方的治理。

他組織從當地居民中招募了百餘戶,在太僕寺東南的空曠地區從事農桑,免除租賦。

既改善民生,又更有利於預警流寇,維護周邊的安全保障。這種舉措,就是後來南贛戡亂時期剿撫並舉,以撫為主導的治理模式的基本雛形,也是陽明能在幾年之內迅速掃除廓清朝廷數十年未平息的匪患的關鍵策略。

弟子們紛紛前來滁州,王門遊學之風自此始。《王陽明年譜》記載:「滁山水佳勝,先生督馬政,地僻官閑,日與門人邀游琅琊、瀼泉間。日夕則環龍潭而坐者數百人,歌聲振山谷。諸生隨地請正,踴躍歌舞。舊學之士皆日來臻。於是從游之眾自滁始。」

王陽明很快就發現一些弟子停留在理論的爭辯,或者天天表達豪情壯志、一味高談闊論要拯救世界的狀態,前者踏進朱熹理學支離的老路,後者陷入自以為是、名利漩渦。為了讓弟子學問工夫實實在在地長進,他就教弟子以靜坐入悟。

剛開始,弟子們並沒有充分體驗到妙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常常有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學問工夫,有了明顯的長進,算是真正進入心學的大門。

陽明不僅僅是教弟子「靜坐」,而是切身篤行,並且與弟子分享體會。在詩文中「悟後六經無一物,靜余孤月湛虛明」一句,猶如空谷回聲,至今留下餘響叩擊心靈,給尋道者啟示,讓迷惑者清醒。

在心學的教學法中,「靜坐」不僅成為入門基本工夫,還是後來南京講學階段強調「省察克治」,以及心學純熟時期強調「念念致良知」的基礎。

陽明與友人攜手暢遊滁州山水之間,這也是他詩文最多產與意境達到一個高峰的時期,《年譜》專章收錄的詩文就有三十六首。

04 當下即是永恆

在滁州的王陽明,似乎暫時處在寧靜美好的歲月中。與此同時,天下大勢依然運轉不息,世界仍然在等待英雄的出現。

南贛的深山叢林中,匪患猖獗,流民失所,民眾疾苦。

江西南昌城內,寧王朱宸濠使用著朝廷給的俸祿,不停地招兵買馬,訓練儲備自己的軍隊,待機起事。

王陽明冥冥中知道自己未來會身處漩渦中心,面臨更大的暴風雨嗎?他又是否知道,自己在滁州的這一切,無形之中都為後來的戡亂平叛、建立絕頂的事功,作了準備?

或許正如他在傳習錄中所說:「聖人不貴前知,福禍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聖人只是知幾,遇變而通耳。若有個知幾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利避害的意。邵子必於前知,終是厲害心未盡處。」

生命中的一切,都不會再來,當下的一切,或許成為永恆。所謂「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常常執著於「未來」,是因為他們往往不懂得面對現實,而真正的智者明白,如能善待機緣,道心知幾,則當下即是永恆。

或許,這也是陽明先生不止一次,用自身踐履開示給我們的修行秘密。

王陽明與諸生

鳴謝:優元書院在滁州考察和遊學活動期間,滁州市文聯調研員朱曉靜、滁州學院教授倪陽兩位老師曾提供若干學術觀點和參考資料;政協文史委原主任、滁州地情人文研究會副會長張祥林先生的研究發現對本文也頗有啟發,在此一併致謝

王陽明書法作品圖片來自網路,為中國嘉德廣州國際拍賣公司拍品 版權屬原作者

宋代畫作及王陽明與諸生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優元私人董事會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曾經到過這些地方…追尋路上,那些珍貴的片段

TAG:優元私人董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