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自然需要人類保護嗎?——訪國家動物博物館 張勁碩

大自然需要人類保護嗎?——訪國家動物博物館 張勁碩

(點擊語音 即可收聽)

就可以收聽這期完整節目。

思伽:越聊越覺得我們的地球上,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是很緊密、不可或缺的,實際上人和動物的連接更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份非常珍貴的禮物。

張勁碩:沒錯,人和動物的關係是由人的本性來決定,這是我們一個自然屬性,我們本身就是動物的一種。全世界科學家已經發現命名的差不多有兩三百萬個動物的物種,我們人只是其中的之一。我們跟動物的這種聯繫是與生俱來的。

思伽:可是現在談到環保或者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涉及到因為保護它們的棲息地,所以要將人類的一些村落遷出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當看到有基金會在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在網路媒體上會有人評論或者轉發,夾雜著一些自己的意見會說:人的事還管不過來呢,那麼多人也是需要幫助的,為什麼要去幫助動物呢?

張勁碩:其實這道理很簡單,動物不需要人幫助,人今天要幫助動物,歸根結底是人在幫助自己。因為當動物由於人類的破壞導致它們數量的減少、物種的滅絕、棲息地的破壞,歸根結底影響的是人類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我們有時候有一個口號,我覺得這口號喊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就拿最簡單的一個小動物蜜蜂來說,當年愛因斯坦都曾下過這樣的一個定論,他認為如果蜜蜂滅絕了的話,人類最多只能活四年,因為蜜蜂跟我們人類要吃的糧食各種作物進行傳粉,如果你沒有它的話,人的糧食哪來?不可能靠每個人天天去田地里去給水稻給小麥去授粉。

思伽:而且也做不到,即便是你去了可能也沒有小蜜蜂做的那麼好!

張勁碩:對,所以在這個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講,毫無疑問我們今天保護動物,把森林裡的各種生物保護好,甚至保護好整個地球,雖然實際上地球也不需要你保護。物種的滅絕很有意思,越強盛的物種反而是第一個遭受滅絕的。

思伽:就是說每一次物種的大滅絕都是以旗艦物種的滅絕為主嗎?

張勁碩:這個叫當時的優勢物種,優勢在比如恐龍統治世界,那一旦出現一些滅絕事件,肯定首當其衝的就是恐龍。歷史上還有一些軟體動物,比如貝類什麼的,只要一個大滅絕事件出現,肯定是地球最有優勢或者說最強種群數量種類都是最多的的時候。今天人類就是這麼一個現狀,人類80億的人口,數量極其龐雜,幾乎佔據了整個地球任何一個角落,當地球遭到撞擊遭到一些災難,一兩個火山爆發,估計半個多地球的人都沒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數量越多,它死的比例跟幾率就會越高越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其實保護地球關心地球真的就是為了自己生存。

思伽:為什麼在勁碩看起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可是在很多人的眼裡,包括在網路上看到的人們好像並不明白這個道理,這算是科普工作當中的一部分嗎?是不是說明我們還要加大科普的力度,還要繼續做這樣的事情。

張勁碩:這不一定是科普,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愛不愛動物,愛不愛生命,這是你的一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你怎麼看待除人以外的其他的生命和態度,現在很多人可怕就是對動物的一種殘害。

思伽:在心理學或者醫學的角度有一個說法叫反社會型人格,這樣的人在人類的總體當中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少,所以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特別是一些非常成功的進取者,他們往往會為了自己的成功可以不擇手段。但如果一個社會只是追求成功,而不去追尋生命真正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就容易讓很多人以為人類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物種,可以不依賴其他的任何而存在。

張勁碩:這個思想就很狹隘,人類再偉大其實是依附於自然的,你不是獨立存在,生活在真空當中,你生活在一個括除人以外有機的世界,各種各樣的生命形態。即使作為一個人種來講,你的身上都包含著幾百萬億個其他的生命跟你共存,甚至有一些西方的科學家,提出人都不是人。人是什麼?是一個細菌的綜合體,人今天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恰恰是你身體上有無數的原核、原生生物,比如你臉上的蟎蟲,還有這些蜘蛛類,都跟你共生的。生活環境里的生物從很微小,根本都看不見的,到很巨大的這些生物,它都是生命,生命自然就是平等、有尊嚴、有合理性。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人演化到今天也有它的合理性,但人的慾望無限的膨脹,違背了自然規律的話,那絕對是要出問題,可能這個後果導致人類物種的滅絕,可能人膨脹到一定程度以後,通過一些其他辦法通過挽救,通過回歸一些本真的東西來挽救自己。

思伽:人生在世是要見天地見眾生的,而這種生,當然是包括我們平時在博物學當中所談到的各個物種。

張勁碩:其實說白了就多寫書,像您似的(笑)。物種需要一個文化,人也好動物也好,都是有文化的一種傳承,人個體作為一個生命,一個有機體它肯定要消亡。人類在於文明產生以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傳承,這一點我覺得是人類偉大的地方。在動物身上也有,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當年日本科學家去研究叫日本猴的物種,他們當時到了幸島,幸福的幸。上個世紀60年代,為了研究科學家想一辦法把那猴子都招引過來,容易觀察它的行為,了解它的社會結構,就扔紅薯給它們。當時有隻一歲大的小母日本猴,它就拿紅薯到海邊去洗搓,它可能覺得臟,也有人認為它可能不愛吃甜的,喜歡吃咸偏咸口。結果它這個行為首先被它媽媽發現,它媽媽覺得很奇怪也跟著它女兒洗著紅薯,緊接著跟它同齡的小猴也跟著來洗,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整個日本小島所有日本猴都在那洗紅薯吃,洗刷刷洗洗刷(笑)。

張勁碩:科學家琢磨一問題,是不是所有日本猴都會這樣做?就把紅薯提供到本州島內陸的那些日本猴給它們,結果發現什麼?生活在內陸地區的日本猴沒有一個會洗的,只有小島上當年這隻小母猴去洗了。

後來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一莫(i mo)在日語就是地瓜的意思,就是一莫創造了洗紅薯的文化,您要去日本幸島,會發現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今天,所有日本猴還在那洗紅薯(笑),其他地區的猴依然不會洗。從五六十年代就琢磨的科學問題:除了人有文化,動物它也有文化,動物的文化產生跟人實際上是完全一樣的,它就是有些特殊的個體,產生了一種想法或者產生了某種行為,這個行為不是獲得性遺傳下來的,它是後天習得創造出來的。創造出來以後又得到了傳播,周圍先學習。你會發現先學習的都是同齡的,所以為什麼同齡的孩子在一起互相學習學的快,都是有心理學、生物學基礎的,然後再一代代的傳承。爸爸媽媽交給後代,後代長大再交給它們的後代。這樣傳承文明才延續下來,對於整個人類來講也是這樣,其實今天人類這個物種特別的地方,是創造了很多文化跟文明,當然包括倫理道、法律等等對吧?這些確實是是人類很偉大的地方,但你追本溯源,追根刨底地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這也是自然的屬性,是大自然本身已經賦予給人類的一個特性。

嘉賓:國家動物博物館 張勁碩 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思伽 的精彩文章:

1.怎樣與曾經迷戀的渣男領導長期共處?2.女生心目中的理想型伴侶全都一樣嗎?
【今日來信】我積極備孕老公消極怠工,難道生孩子是一個人的任務嗎?

TAG:劉思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