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軍事方面,他勝過了楊秀清和石達開,卻被很多人認為智力不高

在軍事方面,他勝過了楊秀清和石達開,卻被很多人認為智力不高

在前天的文章中,小編已經講了太平天國水師由盛轉衰的經過。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首領自然不會甘心,於是紛紛想出了應對之策。

石達開是個戰艦控。

石達開像

在石達開的主持下,與湘軍式樣相仿的戰船被打造了出來。然而,小編已經在上篇文章中分析過,太平軍搞不到洋炮,此路不通

楊秀清則是個木牌控、鎖鏈控。

楊秀清像

楊秀清想出的辦法是在水戰中使用木牌,並用鎖鏈攔截江面。楊氏木牌十分巨大,木牌上建有望樓、炮台、木城等攻防設施。

建造木牌,工期肯定要比造戰艦短,而且,太平軍水戰雖然已經處在下風,但陸軍依舊十分強悍,用木牌和鎖鏈封鎖江面,就是要在雖大限度上把水戰轉化為陸戰。

那麼,效果怎麼樣呢?

我們拿湘軍和太平軍最經典的兩個戰例,田家鎮大戰和湖口大捷來說:

田家鎮大戰時,江面有三座大木牌,木牌和木牌之間用鐵索連接,看上去非常厲害。然而,大戰時最華麗麗的一幕就是彭玉麟烘爐大斧斷太平軍橫江鐵索。隨後,木牌自然也就付之一炬了。

彭玉麟像

湖口大捷時,木牌的確在最初的戰鬥中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它們很快就被湘軍破去。最終太平軍靠的是「詭計百出」,而不是靠木牌打贏的這次大戰。

然而,楊秀清畢竟是楊秀清,他又想出了新的辦法。既然水戰不行,那就發展陸戰好了。如果步兵是虎,配合上騎兵部隊就是如虎添翼。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機動性最強的部隊,且衝鋒時具有超乎尋常的爆發性打擊力度。馴養一匹馬比維護一條船經濟的多。

於是,楊秀清糾集了一幫人,給他們每人配上一匹馬,天天在金陵城裡跑,開始了魔鬼式集訓。

不久,楊秀清的馬隊大成。1854年11月20日黎明時分,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朝陽門大開,一隻兩千人的馬隊在步兵的簇擁下威風凜凜殺了出來。

見到此情此景,江南大營的主帥向榮頭皮發麻,兩隻手都不禁捏了一把冷汗。他是老將,自然知道騎兵的力量有多麼可怕。

然而,下一幕讓向榮笑破了肚皮。原來,太平軍根本hold不住戰馬,剛起步就先噼里啪啦掉下來一批,清軍大炮一打,又開始自相踐踏。最後,騎兵帶頭跑回天京,把朝陽門一關,萬事大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幕情形,自然要從太平軍的人員構成上分析。所謂南人乘舟,北人騎馬,組成太平軍的南方人從人種上說就不適合當騎兵。所以,儘管東王有令:專斬臨陣退縮,但技術太差控制不住啊!楊秀清的集訓失敗了。

當太平軍的水師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陸地成為主要戰場,此時此刻,發展騎兵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然而,在騎兵建設上,太平軍也先天不足。清國最好的騎兵在哪兒?自然是咸豐控制下的蒙古和東三省。在咸豐的統籌下,北方的馬隊像南方的洋炮一樣被運到了清營。

所以說,覺悟到方法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把覺悟變成現實。楊秀清有覺悟,有行動,卻沒有實現夢想的硬體。

然而,在太平天國還是有一個人歷盡艱辛擁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騎兵部隊,這個人就是陳玉成。

陳玉成像

咸豐九年年末,湘軍與太平軍在小池驛一帶大戰。小池驛之戰,是一場陳玉成選擇地點的戰役。因四周沒有大的河流,湘軍不得不自斷一臂,放棄了水師。雖然最後太平軍因消防措施不到位功敗垂成,但湘軍吹牛第一人胡林翼在奏摺中大書特書的勝利,顯然是摻了十足水分的。

《懷寧縣誌》記載:「鮑超經此戰後,見軍士必離涕。」

湘軍鼓吹自己戰績的奏報中聲稱「軍興數年以來,僅見之大戰。」

陳玉成為何在小池驛之戰中如此令敵軍頭疼,自然是因為他手下厲害的騎兵部隊。

雷正綰是湘軍中的騎兵將領,作為多隆阿的部下,他親歷了這次大戰。多年以後,雷正綰在回憶錄中以天上的星辰排列比擬陳玉成的布營,而以層層疊疊的雲比擬陳玉成騎兵衝鋒時的盛況。陳玉成的手下的騎兵戰士在疾馳的戰馬上開槍射擊,依舊保持了高度的準確度。

同治元年,陳玉成被苗沛霖擒獲,手下還有兩千人。清廷的態度是斬草除根,一律殺光。然而,苗沛霖冒天下之大不韙收留了他們。苗之所以不殺降,自然不是出於仁慈,而是這些人都是騎兵精銳。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好奇,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是如何超越楊秀清,練成騎兵部隊的?

其實,在小池驛之戰中,湘軍將領也不信參戰的騎兵部隊是太平軍的,所以戰報都寫著太捻聯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誤會?前面我們分析過,南方人就不是騎馬的人種。當初湘軍統帥胡林翼發展騎兵,報告打上去找咸豐討要。然而,咸豐爸爸要先緊著保護自己的老窩北地,然後是親兒子江南江北兩大營,排排坐分果果,最後才輪到私生子湘軍。胡林翼等不及,便想自主招兵。

當然,胡林翼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東北去招,他把目光投向了兩淮。在晚清,淮河兩岸也是騎兵的產地,在這裡興起的捻軍就以騎兵著稱,其中又以固始的騎兵質量最佳。

捻軍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湘軍將領誤會小池驛之戰中有捻軍參戰,但在大戰之後,精於情報工作的曾國藩查明,敵人唯有陳玉成一支部隊。

所以說,陳玉成的辦法是從捻軍中挖掘大批人才,然後收歸己用。李秀成同樣注重騎兵建設,但他走的是高端路線,就是拉攏捻軍將領,尤其是固始人李昭壽。然而,我們都看到了,李昭壽平時擾民,關鍵時刻指揮不動,最後乾脆投降了滿人勝保。比較起來,陳玉成的辦法顯然有成效得多。

1863年2月,捻軍首領張樂行被俘,臨死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們待人不好。」然而,陳玉成手腕高妙,他從捻軍那裡挖人不算,事後還讓張樂行等人乖乖配合自己。張樂行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無奈,也只能用這種方式含含糊糊地表示不滿了。

張樂行像

幸好,在太史研究最興盛的文革時期,陳玉成和張樂行都定位成了好人,而被「白紙黑字,鐵證如山」打得翻不了身的李秀成是壞人,所以陳玉成「待人不好」自有李秀成替他頂缸。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陳玉成雖然維持了如黨員般完美無暇的道德品質,卻被悲慘的剝奪了大腦,這也是一般人心目中英王智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小驢 的精彩文章:

為何是「曾胡」,不是「胡曾」,曾國藩死爹媽都比胡林翼有運氣
「帆如疊雪,檣若叢蘆」太平天國曾經無比強大的水師都去哪兒了?

TAG:雁小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