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家門口的超市小店,到底活得怎麼樣?

那些家門口的超市小店,到底活得怎麼樣?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馮羽

導讀:是想辦法走出巨頭陰影,重拾往日光環,還是加入巨頭,成為新零售業態大鏈條上的一環?

如果你住在一個生活氣息濃郁的社區,周邊一定少不了社區超市、雜貨鋪或者夫妻小店。

別看這幾年網購風頭正勁,但到了春節這樣的採購檔口,很多人發現,還是這些家門口的超市小店最實用。

不盲目追逐商圈,在社區周邊布店,輻射方圓1-2公里,這種傳統的零售業態在新零售崛起、實體零售回暖的大環境下,略顯低調。

走進這些超市和小店,會發現它們和新零售等新潮辭彙並無太大關聯:陳舊的貨架、雷同的商品以及櫃檯現金收銀等不能更傳統的購物體驗,對習慣了寫字樓24小時便利刷微信支付寶的新都市人來說,顯然吸引力不大。

但傳統社區主力購物人群——大爺大媽們供養了這些中小超市,從春節期間日常人頭攢動的景象看,它們似乎過得並沒有想像中慘淡。

然而,和其他傳統行業一樣,零售業同樣逃不開互聯網的改造。即便是這些過去的「零售孤島」,也將面臨新挑戰。

夾縫中生存

在人人都在向「新零售」概念靠攏的市場中,社區超市和雜貨鋪常年紮根在居民社區,和店鋪里老舊的陳設一樣,顯得單調而沉默。

在商超大賣場和新興連鎖便利店的夾縫中生存,是這類社區零售業態的最大特徵。

雖然商超大賣場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但互聯網和資本為其注入新血。今年1月,法國老牌零售商家樂福宣布,已與騰訊和永輝就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簽署了投資意向書,而在去年年末,阿里巴巴才剛剛投資了高鑫零售——它是大潤發和歐尚集團母公司。

連鎖便利店的發展勢頭則十分迅猛。日系便利店如711、羅森、全家等,早已在一線城市圈地完畢,並不斷加快起擴張速度,例如全家就計劃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本土便利店如好鄰居、便利蜂等也迅速崛起。

在政策層面,連鎖便利店業態在不少城市也是被鼓勵的。比如2017年底,北京市商務委聯合多部門出台《進一步優化連鎖便利店發展環境的工作方案》,並提出到2020年,北京便利店數量增加到3000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市場品牌便利店數量將近1200家。

社區超市因此陷入了「中間型」尷尬。店鋪大小、貨品數量居中,且多是生活日用品,相比大賣場的一站式購物顯得心力不足,比起小規模的便利店又不夠精緻、便捷。

而雜貨鋪和夫妻店早期因為規模小、店鋪靈活,深入社區,一度也成為社區零售的香餑餑,但缺乏管理、供應鏈效率低下等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隨著其他零售業態進軍社區場景,它們也將面臨便利店的直接挑戰。

不過在它們看似不入流的外表下,卻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和能量。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發達國家社區商業所佔比例一般在40%左右,而我國社區消費佔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前景可期。

資本青睞

潛在增長空間讓夾縫中的超市和小店也存在生機。

以大本營在北京的區域性超市京客隆為例,京客隆主營業務包括大賣場、綜合超市、便利店和百貨商場,2017年第三季度營業額同比增長2.67%,凈利潤增長近4成。

其業績增長與新零售興起後社區零售的增長空間不無關係。比起其他零售業態早已被資本劃分勢力範圍,社區零售幾乎成為最後一座零售高地。

而無論是社區超市還是深入社區的雜貨鋪,在社區這個最難攻破的消費場景中,顯然都具有天然優勢。

它們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十分靈活,人力、房租成本低,最重要的是,大型商超進社區壁壘高,消費粘度也要求更高,這些開在社區深處的雜貨鋪們,卻因為本地化的原因,最接近消費者。

吸引資本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2017年12月,永輝超市受讓紅旗連鎖16320萬股,佔總股本的12%——後者是西南地區的連鎖企業,旗下有超市、便利店等業務;僅一周後,紅旗連鎖與永輝超市簽署股份購買協議,再次出售9%股份。

而雜貨鋪因為業態傳統,且管理短板明顯,也有著更廣闊的改造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的雜貨鋪(夫妻店)大約有680萬家,一年的銷售額在10萬億元左右。

敏銳的資本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塊大蛋糕,紛紛玩起了「收編」。

早在2015年底,京東就成立新通路事業部,並在去年宣布計劃未來五年,主要通過收編夫妻店的形式,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

2016年初,阿里巴巴也推出了零售通平台——這是為社區零售小店打造的一站式進貨平台,並將其改造升級成天貓小店。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超過600萬家社區超市小店。去年阿里零售通事業部也宣布,計劃在2018財年,打造1萬家天貓小店。

轉型陣痛

儘管社區零售佔據了天時地利,但仍然面臨轉型的巨大壓力。

店鋪、貨品陳舊只是表面現象。仍以京客隆為例,儘管集團去年中期業績總體向好,但各大主營業務營收都出現同比下降,其中,綜合超市營收下降3.7%,只有便利店業務營收增長了11.2%。

這也說明,在以綜合超市業務為主的零售集團內部,傳統主營業務發展已經放緩,無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集團都在向便利店等更具發展前景的形態轉變。

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當地的聯華超市也面臨巨大業績壓力。根據聯華超市2017年三季報,其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6.32%。而市場上廣泛存在的「華聯」、「聯華」、「盛世華聯」、「青田聯華」等雷同企業品牌,更是加盟、侵權傻傻分不清,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

除了業績壓力,在快要失守的陣地後方,還有零售新業態的窮追猛趕。

以社區超市和夫妻店此前的一大陣地——生鮮業務為例,按照艾瑞諮詢《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消費洞察報告》,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391.3億元,同比增長59.7%。

一些社區超市和小店也在嘗試轉型。比如2017年,京客隆也將部分店面改造成京捷生鮮店,店鋪內以肉、蛋、果、菜、奶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生鮮經營佔比擴大到一半以上。截止去年上半年,京捷生鮮店已擴展至10家。

但財大氣粗的巨頭介入,讓社區超市小店的轉型變得充滿挑戰。鑒於消費者對於生鮮產品的消費場景多集中在線下,大佬們已紛紛布局線下商超,強化生鮮運營能力,殺入「傳統業態」們的腹地。

在這片沃土上,前有阿里打造「盒馬鮮生」,布局線下生鮮商超,後有騰訊入股永輝超市旗下生鮮超市「超級物種」,再到世紀聯華的鯨選未來店、蘇寧的「蘇鮮生」,這種集零售和堂食為一體的新業態一時蔚然成風。

轉型無法避免,是想辦法走出巨頭陰影,重拾往日光環,還是加入巨頭,成為新零售業態大鏈條上的一環,是京客隆們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監製:羅海岩、吳亮

監製:程瑛

責任編輯:王婷、楊萌

向原創作者致敬

任何事宜請後台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國家周刊 的精彩文章:

韓國對中國出台一強硬政策,不料中國網友卻非常大度
外國人過中國春節有多拼?看完這些服氣了!

TAG:財經國家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