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華夏文明在濮陽揭開扉頁
倉頡造字:華夏文明在濮陽揭開扉頁
劉平/文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每年的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為何用「穀雨」做節氣名?這要從濮陽一位叫倉頡的古人造字說起。
穀雨節的來歷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淮南子·本經訓》里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相傳,倉頡在今濮陽市的南樂縣吳村造出了文字,舉國歡騰,黃帝發布詔令,號召天下人學習。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怪事,天上竟然下粟(穀子)如雨,晚上又聽到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穀雨呢?據說因為倉頡造出的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玉皇大帝非常感動,下穀雨慶賀。那麼鬼為什麼哭呢?有人說,因為倉頡造字,天地造化已不能隱藏其秘密,靈怪鬼魅已不能隱遁其形跡了,所以鬼魅被驚嚇得夜間大哭。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定名為「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沿用至今。
倉頡造字,石破天驚,這是華夏文明開天闢地的一次革命。倉頡造出了文字,炎黃子孫從此告別了愚昧,有了春種秋收的經驗記錄,有了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煌煌的史冊。為了紀念這位聖人,當地人建起了倉頡廟,祈禱倉頡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僅僅修座廟還不足以表達對這位智者的敬仰,於是人們還把「穀雨」作為節日。每逢穀雨這一天,地處兩省三縣交界處的民眾都會來到倉頡廟拜祭倉頡,逐漸形成了年復一年的盛大古廟會。
(人山人海的倉頡廟會)
倉頡廟與倉頡陵
據史料記載,倉頡就出生在南樂縣吳村,死後也葬在吳村,造字台、倉頡陵以及後人建造的倉頡廟至今猶存。前不久,筆者懷著朝聖般的虔誠走近南樂縣,拜謁倉頡陵。
二月的豫北平原,春天已悄悄地來到人間,草長鶯飛,滿眼春色。出濮陽市向北逶迤50公里,過了漳河就是吳村。雞鳴狗吠聲中,村莊和田野顯得寧靜而安詳。進入吳村,眼前一亮,一座紅牆金瓦、恢弘而凝重的仿古建築群,躍入視野一一倉頡陵到了。與周邊的風物相比,倉頡陵顯得卓爾不群、氣度非凡,通身透著遠古的氣息。
倉頡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廟依陵而建。在1800多年的歲月里,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倉頡廟歷經多次劫難,但屢毀屢建。1994至2001年間仿照明代樣式重建。倉頡廟和倉頡陵佔地38畝,主要建築有朝天門、仰聖門、萬古一人殿、六書殿、字聖坊,陵墓、碑林、碑亭、藏甲樓等,雖說建築物大多是新建的,但陵廟內收藏有大量彌足珍貴的歷代石碑石刻。倉頡廟下還有堆積厚度達4.6米的仰韶和龍山文化層,出土了大量倉頡時期的器物。
沿著斑斕的石板路折向東去,便是倉頡陵墓區。蒼松翠柏,林蔭蔽日,墳墓挺拔,碑文儼然。倉陵為圓錐形,基座為四方形,涵義天圓本地。墳墓高約5米,周長36.5米,標誌一年365天。圍牆分12節,每節有終身肖石首,涵義一年12個月,又含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每節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月天數不等。
倉頡陵後即是著名的造字台,台上有亭,曰「倉亭」,古樸典雅,美輪美奐。台前一塊石頭上,書有「造書台」三個大字,遒勁有力,俊朗剛健,為我國書協主席張海題寫。登上造字台,一望無際的田野盡收眼底。據當地人介紹,倉頡陵北牆外便歸河北省管轄,這裡是「一腳踏兩省,一手摸三縣(河北的魏縣、大名縣和河南的南樂縣)」。
(造字台)
相傳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四是倉頡的生日,這一天,南樂人都要以廟會的形式為先祖慶祝壽誕,盛況空前的倉頡廟會使倉頡文化在民間的推廣達到了頂峰。現在廟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原來一兩天,後來五六天,到二十天,現在持續一個月,參加人數上百萬人次。
倉頡造字揭開了中華文明的扉頁
漢字是世界上最科學,最富邏輯性的文字,有人還把漢字列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麼中國的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呢?
距今大約5000年前,也就是炎黃二帝中的黃帝率領華夏部族入主中原前後,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通鑒外紀》記載:「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倉頡漫遊天下,觀察山川萬物的形體,鳥獸蟲魚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日思夜想,從中受到啟迪,創造出不同的符號,並將其他部族各氏族的符號集中起來,整齊劃一,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把這種符號叫做「字」,獻給了黃帝。黃帝大喜,立即頒詔天下推廣使用,同時任命倉頡為史官,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倉頡因此被後世譽為「字聖」、「倉帝」、「史皇」、「斯文鼻祖」等等。荀子在《荀子?解弊篇》中對這種情況做了一個總結,他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他的名字被他自己所創造的文字載入了史冊。
造字聖人 家在南樂
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畫卷中,倉頡是介於神話與傳說之間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文明完成了一次跨度巨大的騰飛。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俗稱倉頡先師 、史皇氏。《說文解字》說他是黃帝時期的左史官。《河圖玉版》《禪通記》說他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位部落首領《呂氏春秋》說他「龍顏四目」,「聲有睿德」。其赫赫功績在於「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開創文明之基,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淮南子》),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創舉。《大明一統志》載,倉頡為今南樂縣谷王方山吳村人,南樂是倉頡「生於斯、葬於斯」的地方。《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在南樂縣,著名考古學家、《南樂縣誌》總編史國強教授是研究倉頡文化的權威,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一輩子就幹了兩件事:修縣誌和研究倉頡陵。史國強是吳村人,研究倉頡文化多年,他走遍全國所有有倉頡文化遺存的地方進行了解考證,認為南樂倉頡陵可信度最高。除了文獻記載,史老師多年前還在倉頡陵園地下發現了古文化遺存,出土文物的年代與倉頡生活的年代完全對應。1999年考古隊對倉頡陵進行正式勘察,證實在3萬平方米範圍的地下都存在有規模龐大的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倉頡生活的年代在5000年上下,正好倉頡陵下面的遺址涵蓋了這個時間,此次考古發現,震驚了考古界。史國強老師說:「我們把這裡直接稱做倉頡廟和倉頡陵,不再加南樂縣做定語,因為它幾乎是唯一可信的真實的倉頡文化遺址。」
倉頡造字的意義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中華民族所傳承的漢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中國漢字數千年的衍變過程,是符號與語言發展的過程,是文明進步的過程。漢字的誕生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魯迅先生認為:「倉頡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倉頡可能是在那個時期率先提出文字重要性的人,但並非是他一個人所創造。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由最初的單獨符號發展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字,成為一個完整的表達系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必倉頡就是處在文字逐漸成熟的關鍵點上,因而成為了集大成者,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是華夏文明的里程碑。
倉頡造字終歸是一個傳說,漢字作為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並非一人所能獨創,但以倉頡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標誌著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原始時代告一段落,華夏民族從此進入了新的文明時代。
富有質感的漢字,堪稱世界上最優秀、最優美的文字,體現著炎黃子孫的高度智慧與創造力。當今,它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流傳最廣的文字之一。當我們享受著使用方塊字的種種好處時,一定要飲水思源,莫忘創造了文字的倉頡。走出倉頡廟,筆者如是想。
看有深度的原創好文章
TAG:濮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