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楹書隅錄》版本考略

《楹書隅錄》版本考略

原標題:《楹書隅錄》版本考略



《楹書隅錄》是由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第二世主人楊紹和撰寫的善本解題目錄。是《錄》從撰寫到刊成,歷時三十一年。光緒二十年楊保彝刻本為初刻本。經校勘,是本要優於宣統三年董康補刻本。《續修四庫》所用底本實為宣統補刻本。《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和《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亦然。

有清末季,江南河道總督楊以增廣聚天下珍本佳槧,於道光二十年(1840)在其家鄉山東聊城建海源閣藏書樓,其子楊紹和於京服官時又收怡府善本極多,故楊氏藏書達數十萬卷,海源閣遂被譽為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同治十年(1871),海源閣藏書樓第二世主人楊紹和撰成《楹書隅錄》(以下省稱為《隅錄》)初、續編九卷,專錄宋元校抄精善之本。《隅錄》與其它三家所撰目錄並為清末解題目錄之代表作,享有盛名。惟《隅錄》從撰寫到刊成,頗多故事。初刻完成,版片毀損,其後又有補刻。然兩刻究竟孰優孰劣,世人難以辨識,致使後人影印、點校所用底本,常以劣充優,貽誤後學。為了解這一撰校、刊刻過程,還原版本真相,筆者特作一梳理考釋。


1. 撰寫


《隅錄》是楊紹和編撰的一部善本解題目錄。其書名含義正如黃永年云:「楹書,在這裡指先人遺下的書,隅錄,是所錄只有一隅即全部藏書的一角。」①是書共著錄二百六十九種宋元校抄等精善之本,主要為楊以增生前收藏,著錄楊紹和所藏只有十九種;海源閣楊氏三代主人先後收藏四千餘種,二十餘萬卷,此錄不及十分之一。故所名可謂名副其實。


《隅錄》分《初編》五卷(集部分上、下卷)和《續編》四卷。關於《初編》的撰寫,楊紹和《隅錄·自序》雲,同治二年、三年撰成《海源閣書目》之後,「復取宋元各本記其行式、印章、評跋,管窺所及,間附數語。乙丑(1865)入翰林,簪筆鮮暇,此事遂輟。頃檢舊稿之已成者,得若干種,厘為五卷,命曰《楹書隅錄》。寫校既竣,撫書遠想,哀慕曷極。同治己巳(1869)仲夏」。可知紹和於同治三年(1864)開始正式撰寫《初編》。至同治四年(1865)中輟,到同治八年(1869)才「寫校既竣」。然從紹和《初編》為各書作題識之時間可知,同治三年之前,實際上已經零星撰寫,如宋本《唐求詩集》題云:「咸豐辛酉秋八月,聊城楊紹和識。」②辛酉即咸豐十一年(1861)。同治八年之後紹和又有續補,如宋刊《添注重校音辨唐柳先生文集》題云:「庚午小陽,東郡楊紹和勰卿甫識。」③庚午即同治九年(1870)。又宋本《史記》題雲「壬申夏仲。」④壬申即同治十一年(1872),因而《隅錄》的真正完成時間應為同治十一年。所以紹和撰寫是書歷時十二年,以同治二年、三年里居聊城時為主,至同治八年時再次撰寫時,則主要是補入於同治五年(1866)收集的明善堂散出之書及其平時零星所購。《續編》始撰於同治十年春,竣於是年中秋。紹和於《隅錄續編》卷首《跋》云:「今春珥筆稍暇,命兒子保彝由里中抄寄原書跋尾若干條,手加甄錄,補成九十餘種,厘為四卷,命曰《續編》。……同治辛未中秋。」故《隅錄續編》四卷,主要由保彝抄錄原書題跋,甄錄而成,而紹和題識不多。原稿初續編九卷撰成後,光緒元年(1875),吳縣潘祖蔭為刻《士禮居題跋記》,將原稿借去,潘氏云:「因思先生一生精力盡在於是,乃從楊至堂河督之子勰卿太史錄得先生手跋百餘條。」⑤保彝於《隅錄續編》卷末《跋》云:「原跋或有誤收,未及改正,而先大夫見背,既為友人借錄,不無亥豕。而書儲里中,原稿待校,未經編入者,復十餘種。迨癸未(1883)秋,保彝報罷南旋,齎歸原稿,與著錄各本敬為編輯,詳加校補,始成定本。其間各家題識,字體手跡互有同異,謹依原本,不敢妄改,存其真也。」光緒九年(1883),保彝將原稿收回,於里中又將原稿與原書一一校核,甫為定本。

2. 刊刻


然定稿後,並未立即付諸剞劂。至光緒十九年(1893)春,保彝始刊是書,並延多人校勘,於此年冬刊成。時保彝正於京都服官,故刻書當在京都。保彝於《隅錄續編》卷末《跋》云:「工始癸巳(1893)小陽,洎本年冬十月既望而書成,為字十四萬四千二百四十有二言。同校者,為宛平劉君家立、家蔭昆季。同邑外弟傅君昉安、玉田、吉生、曾佑,例得備書。光緒二十年太歲在閼逢敦牂塗月上澣。」楊保彝嗣子楊敬夫又云:「此書付刻時,原定由先妣王太夫人與吉鶴慈表兄校對,殆刻將近半,則吉表兄回至原籍料理家務,而校對之事,遂由太夫人一人負責,以迄刊竣,先觀察公擬著先太夫人之名於書後敘中,而卒未刻名。及書印成後,復校出三處有四個錯字,遂用木刻紅字蓋在錯字上,未及修正。」⑥從此書所藏、撰校、刊刻之經過來看,父未竟,子繼之,並有王氏少珊(楊保彝妻)親自校正並著刊刻事務,楊家幾代都把藏書編書刻書作為傳世事業,都付諸了畢生精力,其精神實堪稱讚。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校勘此書的過程中,紹和門人柯劭忞也自始至終參與了校勘。《隅錄初編》五卷脫稿後,柯劭忞曾校勘一過,待保彝將九卷完本刊成後,柯劭忞又復勘過,柯氏於《隅錄續編》卷末《跋》云:「同治辛未,劭忞應會試入都,問字於先生(楊紹和)之門,適此書初編甫脫稿,劭忞獲於校勘之事。今二十有五年矣,喆嗣鳳阿戶部,刊此書工畢,乃覆校一過,而書其後焉。……時乙未(1895)閏五月,門人膠州柯劭忞謹識。」


據《隅錄》初續編的卷首書牌均為「光緒甲午中秋海源閣刊」可知,版成刷印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中秋。又據柯劭忞作《跋》時間可知,經柯氏校過的《隅錄》九卷正式刊行是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之後,並有柯氏《跋》,而這之前的光緒二十年刻本則無柯氏《跋》。無柯氏《跋》的光緒二十年本印數較少,目前只見中科院圖書館收藏,而有柯氏《跋》的光緒二十一年本,則印數較多,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津中醫學院圖書館等均有藏本。所以,目前流行的實際上是光緒二十一年本。但比較這兩個本子,發現文字、版式等並無任何區別,只是有無柯《跋》而已。可見,柯氏校勘成果並未補刻入原版片中,待光緒二十一年發行時,只是於《隅錄續編》卷末增加柯《跋》而已。所以,《北京圖書館普通古籍書目》著錄該書時據書牌題雲「光緒二十年海源閣刻本」,亦不為過。


《隅錄》封面首題篆字「楹書隅錄初編」,左下題「道州何維朴署檢」,扉頁書牌「光緒甲午中秋海源閣刻」。版框為17.8cm×12.5cm。每半頁九行二十一字,注用雙行小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魚尾上鍥「楹書隅錄」,下題卷次,次下題「海源閣」。《初編》前有許賡颺序及紹和自序,末鈐「楊紹和印」白文方印、「勰卿」朱文方印兩印,左下題「男保彝校字」。《續編》版心魚尾上題「楹書隅錄續編」,卷首有紹和題識,末鈐「紹和筠岩」朱白文方印、「秘閣校理」朱文方印兩印,左下亦題「男保彝校字」。《續編》後有楊保彝跋和柯劭忞跋。遇敬語如「《天祿琳琅書目》」、「《四庫全書總目》」、「國朝」、「先公」、「先大夫」等抬頭或空格。避清諱改字,如《隅錄》卷四元本《注陸宣公奏議》中「郎曄」之「曄」字,缺末筆,避聖祖(玄曄)諱。卷五影宋精抄本《西昆酬唱集》中「毋寧」之「寧」字,以「甯」字代,避宣宗(旻寧)諱。卷五宋本《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中「播芳琬琰」之「琰」字,缺末筆,避仁宗(顒琰)諱。卷五元本《文選》中「顧君淳慶」之「淳」字,以「湻」字代,避穆宗(載淳)諱。避父諱「增」字均缺末筆。


《隅錄》光緒二十一年楊保彝刻本(以下省稱楊本)刷印後,版片未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庚子(1900)之亂時,楊氏藏於京都寓所的很多金石書畫和善本都遭受損失,故保彝刻完後,很可能將版片存於寓所,連同其他皆遭焚失。光緒二十八年(1902)春,保彝攜眷返里,隱居肥城陶南山館,亦未能將版片帶回,至保彝卒(1910)時,版片隨即散失京都。宣統年間,董康收此殘片,已缺三分之一,遂補成完帙,於宣統三年(1911)在京都琉璃廠海王村潭宅再度刊印,是謂宣統三年董康誦芬室補刻本(以下省稱董本)。董氏於《隅錄初續編》卷末《跋》云:「《楹書隅錄》五卷,《續編》四卷,聊城楊氏海源閣家刻本,比年散落都市,康購得之,凡闕失三之一,補刊百九十餘版,復為完書。」董本印數頗多,遠過楊本,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

3. 版本比較


現在的影印本如中華書局的《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三》和《續修四庫全書》等均以董本為底本。但把楊本與董本作一比較,則知楊本優於董本,區別在於補版部分。補版部分共一百八十九頁,計《隅錄》和《續編》封面兩頁,《隅錄》卷一第十五、十六頁,卷二第一頁、第三十五、三十六頁、第七十一、七十二頁,卷三第十九、二十、三十一、三十二至五十九頁,卷四都六十四頁、卷五共八十二頁,卷五末保彝《跋》和柯劭忞《跋》三頁。與董《跋》所言「補刊百九十餘版」大致相符。細驗董本補版部分與楊本原本不同之處頗多:一,封面題檢署名不同,楊本《隅錄初編》為「道州何維朴署檢」,《續編》為「臨桂龍繼棟署檢」。龍氏與楊氏為世交,龍氏多次為楊氏著述署簽;董本則分別為「北平孫壯署檢」和「宋非題」。孫壯和孫非,未見和楊氏有過交往,署檢當為董康所請。董本於《續編》目錄後有雙行書牌雲「皇朝宣統三年辛亥海王村潭宅補刊刷印」,《續編》卷四末又題「計拾肆萬柒阡肆伯捌拾肆字 刻工用制錢拾捌萬緡」,楊本則無;二,補版部分由於是新鍥版片,著墨較深,而舊版因年久磨損則墨色較淺;三,版心中題頁數下,補版部分常有一橫線,如卷三第五十一、五十二頁,卷四第五、九頁,卷五第十、十六頁,而楊本無;四,字體有異,董本字體瘦長,楊本則顯寬厚。董本往往字形大小不一、筆畫粗細不均,而楊本則整齊劃一;五,兩本字形寫法不同,如《隅錄》卷三紹和迻錄金本《道德寶章》藏書印云:「有『清容居士焦氏弱侯文寵之印』、『耿會侯珍賞書畫之印』、『明善堂藏書印』各印記」,其中「印」字,董本寫作「印」,楊本寫作「 」。楊本「冊」字,董本則時作「冊」字,如《隅錄》卷三「影金精抄本《重校正地理新書》十五卷四冊」之「冊」字即是。《隅錄》卷三「宋本《新刊履齋示兒編》二十三卷十二冊二函」之「刊」字、「函」字,董本常寫作「刋」、「 」。其他諸如「益」、「呂」、「宮」、「回」、「晤」、「斧」、「茲」、「修」、「卧」、「闊」、「眾」、「真」、「說」、「脫」、「非」、「以」、「紙」、「雨」等字亦寫法不同。六,楊本諱父名「增」字,如《隅錄》卷五元本《增廣音注唐許郢州丁卯集》之題目、元本《東坡樂府》中「宜此書之益增聲價矣」、元本《稼軒長短句》中「據毛抄以增補闕頁」等句中二十餘「增」字,均缺末筆,而董本補版部分均填作全字。董本帝諱則依楊本不變。


然如是者尚不足以判兩版之優劣。經比對,董本補版部分訛誤處不少,如《隅錄》卷三宋本《證類本草》題識中「一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之前一「明」字,董本訛作「名」。《隅錄》卷三影宋精抄本《三歷撮要》中「右辛楣先生記於《養新錄》者」之「辛」字,《隅錄》卷五明修金本《丹淵集》中藏書印「辛楣」之「辛」字等,董本訛作「幸」。《隅錄》卷三宋本《新刊履齋示兒編》中「鮑淥飲知不足齋校刊者」之「知」字,董本訛作「如」。《隅錄》卷三元本《新箋訣科古今源流至論前集》中「固自別一事耳」之「固」字,董本訛作「故」。《隅錄》卷三宋本《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中「若宋槧諸經、正史及周、秦各子」之「周」字,董本訛作「諸」。《隅錄》卷四宋本《離騷草木疏》中「是寫本已罕秘」之「已」字,《隅錄》卷五宋本《元豐類稿》中「而《年譜》已佚,蓋已非宋本之舊」之兩「已」字等,董本訛作「巳」。《隅錄》卷四宋本《陶靖節先生詩》中「偶從友人處得之,不勝狂喜」之「之」字,董本訛作「人」。《隅錄》卷四影宋精抄本《鮑氏集》中「咸愛重之」之「重」字,訛作「 」。《隅錄》卷四北宋本《王摩詰文集》中「健菴司寇之弟立齋先生也」之「菴」字,董本訛作「安」。《隅錄》卷四校宋本《王右丞詩集》中「積雨浹旬」之「旬」字,董本訛作「句」。《隅錄》卷四宋本《昌黎先生文集》中「偶或遇之,率已損闕」之「損」字,董本訛作「捐」。《隅錄》卷四宋刊《添注重校音辨唐柳先生文集》中「同時授梓」之「授」字,董本作「受」。《隅錄》卷四校宋舊抄本《孟東野詩集》中「殊不知日思誤書」之「不」字,董本訛作「下」。《隅錄》卷四校宋本《孫可之文集》中「正德丁丑授戶部主事白水王君直夫以刻」之「以」字,董本訛作「巳」。《隅錄》卷四宋本《羅昭諫甲乙集》中「宋刊《羅昭諫甲乙集》全函,真定梁氏珍本。題籤」之「簽」字,董本脫漏。《隅錄》卷五校宋本《西湖林和靖先生詩集》中「七律中又增多一首」之「增多」兩字,倒作「多增」。《隅錄》卷五宋本《范文正公集》中「乃元天曆刊本,末有『天曆戊辰刻於家塾歲寒堂』木記」之兩「歷」字,董本均作「秝」。《隅錄》卷五宋本《注東坡先生詩》中「邵《注》第四十一分《答龐參軍》為六」之「軍」字,董本訛作「君」字;「則明系後人羼入」之「明」字,董本訛作「名」字。《隅錄》卷五宋本《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中「統五百丹八雲」之「丹」字,董本作「單」。《隅錄》卷五元本《筠溪牧潛集》中「此本題曰《筠溪牧潛集》」之「筠」字,董本訛作「均」。《隅錄》卷五元本《梅花字字香》中「楊氏海源閣珍藏秘本」之「珍」字,董本訛作「真」。《隅錄》卷五明本《東維子文集》中「惟恐影寫損裝」之「惟」字,董本作「維」。《隅錄》卷五元本《文選》中「《文選》善本行世甚少」之「甚」字,董本訛作「最」。《隅錄》卷五影宋精抄本《西昆酬唱集》中「功甫為磬室先生子」之「室」字,董本訛作「石」;「毋寧」之「毋」字,董本訛作「母」。《隅錄》卷五宋本《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中「當即編輯者之自敘」之「敘」字,董本作「序」。《隅錄》卷五元西湖書院本《國朝文類》中「如……元好問之焯焯者」之「焯焯」兩字,董本作「卓卓」。《隅錄》卷五元翻雕翠岩精舍本《國朝文類》中「卷七十《高昌偰氏家傳》」之「昌」字,董本訛作「氏」;「初疑『並』為『亓』字之誤」之「疑」字,董本訛作「擬」。《隅錄》卷五元本《蒼崕先生金石例》中「列之鄱陽學官」之「官」字,董本訛作「宮」。《隅錄》卷五元本《東坡樂府》中「竟以賤值得之」之「竟」字,董本訛作「意」。《隅錄》卷五元本《稼軒長短句》中「吳縣許玉瑑」之「縣」字,董本脫漏。


通過校勘可知,楊本與董本究竟孰優孰劣,自然分明。然《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和《續修四庫全書》編者不加詳審,竟又以董本為底本,這實在有誤後學。點校本《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楹書隅錄》亦然,編者云:「《楹書隅錄》五卷、《楹書隅錄續編》四卷,以清光緒甲午海源閣刻民國元年董康補刻本為底本,加以標點。」⑦


細檢以上三種所用董本,則又有小異。《續修四庫》本中《隅錄》和《續編》之封面署名題字同楊本,且無董本《續編》目錄後書牌及《續編》卷四末題字數和刻工用錢數。這種情況頗能迷惑人,故《續修四庫》影印本於封面題「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聊城海源閣刻本影印」。但是,再查《續修四庫》本第三、四、五卷等補版部分悉同董本,而且《隅錄續編》卷末有董康《跋》,則顯然《續修四庫》本為董康本。因而,《續修四庫》所題據楊本影印,實誤。然《續修四庫》本為何與原董本小有不同呢?意者可能有二,一是董康本有兩個版樣,一沿楊本原封面且並無書牌字數錢數者,一則自題封面並新鍥書牌字數錢數者,故出現兩個稍有差別的版樣;二是書賈作偽,故意割去董刻書牌和字數錢數之牌記,以充楊氏原刻本。只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本忘記了割去董《跋》,最終仍然露出破綻。而如西南師範學院藏本則連董《跋》亦割去,然一檢補刻部分即知所藏為董本鐵定無疑。故而,判定所用底本究竟是楊本和董本,只要查驗比較一下如筆者上列補刻部分之文字,與原本是否異同即刻明了。《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則保留了董本的一切特徵,遂不致誤認。

參考文獻:


①.黃永年 古籍版本學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240。


②③.《楹書隅錄》卷四,光緒二十年楊保彝刻本


④.《楹書隅錄》卷二,同上

⑤.(清)潘祖蔭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跋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六,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327


⑥.劉文生 海源閣藏書概述 見聊城縣政協文史組編 聊城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 1982


⑦.王紹曾 <楹書隅錄>整理訂補凡例,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 濟南:齊魯書社,2002:14


(作者:丁延峰,南京大學中文系文獻學博士,山東聊城大學文學院古籍所所長,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圖說兩千年歷史的雕版印刷
我國科技古籍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