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劍川石鐘山記

劍川石鐘山記

多圖長文。如無特別興趣,看圖即可。

石鐘山石窟位於劍川縣西南石鐘山(石寶山),分為石鍾寺、獅子關、沙登箐三個片區。多年前即已開放以石鍾寺為主的窟龕,並修築盤山旅遊公路直達石鍾寺。但在石窟開創及鼎盛時期,入山進香則是由沙坪村沿沙登箐曲折向北,是故有明確紀年的最早一龕即在沙坪村附近。

石鐘山在明清時期稱為「中山」。石鐘山石窟為外人所知,始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李霖燦先生,於民國二十八年實地考察著《劍川石寶山石刻考察記》,並最先提出石窟主要是南詔大理國時期遺存。石窟真正得到廣泛認識,則是宋伯胤先生在雲南解放後不久於1951年進行的全面調查。1961年,石鐘山石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方便理解石鐘山石窟,下文不以石窟編號為序,仍從古朝山道漸次敘述。

沙登箐總第12#

造像上下兩列共九龕,上列五個方形淺浮雕龕,下列為深龕。前兩圖分別為下層第2、3、4龕,四尊像依次是彌勒、阿彌陀佛、彌勒、觀音;上層第5龕,阿彌陀佛及二弟子。下層第2龕有造像記:

沙追附尚邑三賧甸,張傍龍,妻盛夢和,男龍慶、龍君、龍世、龍家、龍千等有善因緣,敬造彌勒佛、阿彌陀佛。國王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

此題記為石鐘山石窟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一則。因這題記,故能知道石鐘山石窟不晚於850年開鑿,彌勒凈土、阿彌陀凈土為當時比較流行的信仰。昆明慧光寺塔(西寺塔)根據塔磚上的銘文,始建於天啟十年,即849年。由此可知9世紀中葉,佛教在南詔弘傳。而在更早的《德化碑》、貞元會盟異牟尋誓文中,未見佛教蹤影。又,中原唐朝的會昌法難,以及吐蕃烏東贊滅佛,都在840-845年前後,恰與南詔佛教興盛在時間上前後銜接,或許不出於偶然。備一說,待考。

沙登箐真身觀音像

真身觀音,即「阿嵯耶觀音」。觀音像左右,各有浮雕塔八座。龕壁右側墨繪藥師佛立像,書「南無琉璃光佛」。龕壁左側有題記:

奉為造像施主藥師祥婦觀音得雕。

龕外左側小塔上有題記:

大理國造像藥師祥婦人、觀音姑愛等敬雕。

由造像記,確知真身觀音像為大理國(937-1253年)開鑿。另外,龕兩旁小塔,既有與觀音像同時開鑿的,也有元代開鑿的。1362年秋,元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曾有遊客曾來此處並留書。

另外,有說該窟是唯一的真身觀世音石刻造像,可能不確。大理市區北大石庵內,石亭之下大石就有一軀觀音立像,半在水中,似乎就是真身觀世音造像。未能查證大石庵內造像為何時開鑿,依題材應該不晚於14世紀末。又因觀音尊像開鑿於此,有如觀音負石。明清以後的民間傳說中,觀音化為老婦負石阻兵的故事,有很大可能為當地好事者見此情景編排出的。

沙登箐彌勒說法圖

中為彌勒佛,左右二弟子二菩薩。惟主尊彌勒佛保存完好。

沙登箐甲子寺

雖名甲子寺,並無寺廟。半山腰突兀岩石之上,天然形成裂縫,可容一人通過,有如門扇。現已加蓋保護房,裂縫處立柱。面東石壁,刻毘沙門天像;面南石壁,刻大黑天像

沙登箐梵僧線刻像

幾乎與獅子關梵僧像相同。惟和尚身前之犬,一弓身回望,一引首向前。此龕造像,一說為學徒工匠練手;一說乃壁上草稿,不知何故未能雕鑿。

造像題材,有人依據後出之《白國因由》、《白古通》等文獻,解釋為「觀音化現」。故事說蒼洱境原為羅剎所居,觀音幻化為老僧,向羅剎乞黃狗跳三跳的地盤。該傳說的主要情節,本於《阿育王經》等,末田底迦尊者於罽賓國弘法,以神通乞地。在中國,也有慧能祖師在曹溪寶林以神通乞地,還有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記》中記載的,文殊菩薩曾在五台山向北魏天子乞一座滿五百里地的傳說。另外,因為傳說乃明代以後的記錄,晚於石窟造像數百年,實不應當以此為據解釋造像內容。在沒有確定證據前,似以「梵僧像」稱之更為妥當。

朝天笏

「朝天笏」三字為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所刻。巨石背面淺浮雕甘露王如來造像,側面有大肚彌勒像等,粗糙且俗不可耐,不足取,當為很晚近的作品。

獅子關波斯國人像

該龕造像爭議很大。在有更多資料被發現之前,其實不會有確定的結論。

-「波斯國人」四字,是與像同時?抑或後刻?

-波斯,是指西域之波斯,即今伊朗?還是「西南海上波斯國」,即今蘇門答臘附近?或者是緬甸的「波斯」,在今緬甸南部?

-造像是佛教徒的形象?摩尼教徒的形象?基督徒的形象?穆斯林的形象?

-也可能是波斯匿王?婆藪仙?

不過,以「國」寫作「圀」而言,「波斯國人」四字應當是與造像同時刻下。有關爭議,暫且放下

獅子關梵僧像

開鑿於1179年。造像題記:

紫石雲中,信境蘭若。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牖,楊天王秀創。

造像幾乎與沙登箐梵僧刻像相同,解釋為「觀音化現」稍顯輕率。盛德四年,即公元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大理國時期的著名繪畫長卷,《張勝溫梵像卷》即完工於盛德五年(1180年),與該龕造像幾乎同時。盛德四年,為石鐘山石窟造像題記中出現最多的紀年,幾乎可以說,盛德年間是石窟開鑿的高峰。

獅子關細奴邏全家像

造像題記:

大聖聖獨大王及后妃男女、從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寧記之。

一般釋讀為細奴邏及其親屬近侍。從造像構圖來說,肯定的與後世本主廟神像的供奉,有繼承關係。但以該龕為本主造像,則需要謹慎的下結論。理由如下,本主信仰,起源很早,出自氐羌;然而轉變為現在面貌的本主卻是明清以後的事。另外,雲南現代的民族、風俗等,在13世紀時只能說初具雛形,距當今還有八百年的時間,各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宗教信仰、共同心理,仍在不斷的遷徙、分化、融合。的確不宜以後來的民族、風俗去解釋千年前的雲南。

石鍾寺異牟尋朝會圖

龕下部有遊人題記:

隆德七年,賓川人李成德游此。

龕內另有遊人題記:

永曆戊戌月初八,開光永吉。

隆德,大理國年號失考者甚多,已不能查證對應的公元年份。由題記,可知道該龕不晚於隆德七年開鑿。

石鍾寺閣羅鳳朝會圖

與1#窟《異牟尋朝會圖》,實際上並不能肯定此兩龕造像的主尊分別是南詔王異牟尋、閣羅鳳。甚至,缺乏足夠依據證明此兩龕所塑造的就是南詔王,而非後來的大理國王。不過,1#窟主尊身左有赤藤杖,與史書所載吐蕃冊南詔「贊普鍾」、賜赤藤杖,2#窟主尊身右為和尚,與後出的文字如《南詔野史》中所載的「閣彼」和尚,頗為符合,所以通常認為此兩龕的主尊就是異牟尋、閣羅鳳。

此兩龕公認為是大理國時期開鑿,但就產生了疑問不好解釋。閣羅鳳、異牟尋,一為南詔開基之王,一為鼎盛時期雄主。如果說南詔時為兩位英雄開窟造像,尚可以理解。儘管,尤其是模仿「一佛二弟子」構圖的1#龕,即便中原王朝自北魏以來就有「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思想,但也沒有將君王直接以佛的形式直接奉為石窟主尊的。但說此兩龕是大理國為前朝君王造像,特別是2#窟雕刻精美應當不是民間工匠所為,怎麼想都覺得哪裡不對。有人解釋為「祖先崇拜」,但南詔滅亡之時王室被滅,何來後人崇拜?又有人解釋為「本主崇拜」,現在知道的最高本主為大理國段氏之先祖段宗榜,若為本主造像,何不拜段氏卻拜蒙氏?

段氏的確有為南詔樹碑立傳,可見於《張勝溫梵像卷》,就有諸王形象。其中摩訶羅嵯,即隆舜,自稱轉輪聖王而優隆佛教,在《張勝溫梵像卷》都有單幅畫像。如果以畫捲來說,大理國人即便為前朝君王塑像,更可能是為隆舜而非其他。總之,石鍾寺1#、2#的疑問,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解釋。

石鍾寺地藏像

石鐘山石窟,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與四川、重慶一帶石窟,在雕刻技法、造像內容上有極親密的關係。此即一例。

石鍾寺華嚴三聖像

文殊菩薩右手、座下獅子、獅奴均被毀。有傳說是特殊歷史時期被小將們破壞。但根據宋伯胤先生的調查以及所拍照片,此龕毀壞的時間至遲1951年已經生。清末民國時期,石鐘山一帶為土匪霸佔,解放後討平。據記載,土匪在此地為非作歹,稍有不如意便拿石窟造像撒氣。因此,此龕造像完全有可能是被土匪打壞的。

石鍾寺維摩詰經變

根據石窟本身表現的內容,為《維摩詰所說經》不可思議品或觀眾生品。舊解為文殊問疾品,有誤。殿堂式龕中,維摩詰居士在中,文殊師利菩薩持經卷在居士身右,舍利弗尊者在居士身左。居士身後,鑿成山岩,山中樂師、樵夫、苦行、童子,仙鶴、猴子;上方雕日、月、雲朵,有小徑,有佛龕,佛塔。左右拱形龕分別為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

依所雕刻的建築形式,維摩詰經變開鑿於9世紀後期至10世紀初期,即南詔末至大理國初。亦即,此龕造像除去思想的、藝術的價值,可據此復原出一座最接近南詔風格的木結構殿堂。也能看到,南詔的建築風格,與中原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是基本一致的。正與《蠻書》所記載的「上棟下宇,悉與漢同」符合。

由這座仿木構小殿,可以引到另一個問題。《蠻書》中說南詔大衙門(宮城正殿),「重屋制如蛛網,架空無柱」,有學者認為殿的結構方式類似於今天仍能在四川涼山地區見到的「拱架」形式的主要應用於集體倉庫的大房屋。一者,拱架晚於《蠻書》已有千年;二者,正如維摩詰經變所顯示的,南詔大衙門必然是採用中原唐朝的結構形式;三者,近年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南詔建築的柱網布局與中原相似或相同。一個稍微合理的簡單解釋,《蠻書》在千年傳抄過程中出現了脫、訛,以文本或後代地方風格推斷南詔建築風格是有問題的。

石鍾寺明王堂

明王堂為石鐘山石窟中最大一窟。南明永曆年間(1647-1661年),曾對該窟進行妝彩。中間一佛二弟子色彩尤濃,即是17世紀中葉遺留。

明王堂實際上並未最後完工。本來在窟龕仿木構的方柱上,都應該在柱中間位置雕有花紋,柱頭上櫨斗,也應雕有蓮瓣。但是,其中部分柱子和櫨斗,甚至已留好位置,卻未繼續開鑿。因此,猜想當時由於某種突然變故,導致工程停工。在華嚴三聖龕,也能看到突然停工的痕迹,佛弟子面目已經繪出,尚未雕鑿,僅僅只是將弟子的頭光雕出而未加細刻。石鍾寺窟區,自2#窟至8#窟,由西向東基本相連。如果4#(華嚴三聖)、6#(明王堂)都是突然停工,有很大可能是因為政治動蕩而不得不如此。

石鍾寺觀音像

該龕造像,遊人題記最多,元、明、清、民國時期都有,其中一則以古藏文寫成。民間俗稱「剖腹觀音」,亦稱「甘露觀音」。

觀音像腹有空洞,一說本有裝藏,為後人盜取;一說後人以為有裝藏,故打壞造像;一說造像本意如此。未審孰是孰非。

石鍾寺阿央白

總第8#窟,開鑿於1179年。中間俗稱為阿央(àng)白,為多龕合編為一窟。中間主像,乃一錐狀物,雕工不及兩旁造像遠甚。有造像題記:

古以聖主自在靈台道蘭若觀世音者法法無相渡四生而方便法師忙忙無形詳情而其造像主上士布天王員者善言維於相如功能於萬代次名中福田無窮子孫世世果生生無盡後,盛德四年作己亥歲八月三日記。

阿央白,有學者認為其為白語,另有學者認為是彝語但從白語而來。具體所指,非禮勿言。還有人打壞了盛德四年題記刻「西疋乃」三字,此三字轉為白語後,不可描述;龕壁還有墨書對聯「廣開化生路,大開方便門」。但在宋伯胤先生1951年調查中,未記述有「西疋乃」三字及對聯,當時應當還沒有這些文字。前十多年,有人來阿央白添香油祈禱生產;如今則因為保護文物已徹底禁絕。

從窟龕現狀看,阿央白原來的位置,原來應該是一軀觀音立像。在主像殘損後,為好事者所為。此奇特造像及伴隨著的怪異風俗,在歷代遊人題記、方誌中均未提及,且宋伯胤先生亦未記錄與阿央白相關的文字,所以現在的學者傾向認為觀音立像的毀壞發生得比較晚,而不可描述的文字則要更晚。前面說過,石鐘山一帶在解放前為土匪盤踞,有很大可能「好事者」即這批土匪;而所謂的民俗,也很有可能是土匪們偶發奇想「開發」出來的生財之道。至於文字,也許是特殊歷史時期小將們所為。

總之,比較嚴肅的說,阿央白當是古代造像損壞後的殘跡。近些年,宣傳為地方特有民俗實屬迎合遊客「獵奇」,並不可取。

石鍾寺壁畫

壁畫位於石鍾寺2#窟旁巨石之上,9世紀末至10世紀初繪成,一鋪七身。露天保存,風吹、日晒、雨淋,至今可見唐人遺風,實屬奇蹟。

卧虎

卧虎技法古拙,年代不明。

石鍾寺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位於石鍾寺1#窟旁。據說為中國現存較早的插花藝術形象之一,年代早至9世紀末10世紀初。不過,對此年代判定,個人持保留意見。石鐘山石窟始自9世紀中期,12世紀後期達到高峰,元、明、清三代仍有少量增刻。1953年,尚有人對8#窟即阿央白內的天王像進行修補。因此,不能輕易認為石鐘山內一刀一斧,都是南詔大理國工匠所為。

南天福地坊

石坊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

寶相寺

在石鍾寺北,相距不遠。寶相寺,重建於清末民初,當代擴建。最近寺內走水,因而想到寫此篇,記石鐘山各窟。

石鐘山石窟,目前已知的有17窟,即前述所有,幾無遺漏。據宋伯胤先生1951年考察記,曾在沙登箐中發現有精美衣紋刻畫的殘石四塊,懷疑石鐘山石窟並不僅有如此。明清時期的確有人提到石鐘山內另外的窟龕,至今未有發現。鑒於當時南詔大理國的人財物力,石鐘山石窟的規模不算很大是可以肯定的,但確實有可能存在未被發現的。11世紀中後期至14世紀末,即大理國中後期至北元,石窟開鑿並不局限於石鐘山一帶,如大理高興龍繞石石窟,安寧法華寺石窟,晉寧洗澡塘及觀音洞石窟等。單幅的石刻,如祿勸石將軍(毘沙門天像)、晉寧石將軍(毗沙門天像及浮雕密檐塔)等。以後再說。

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蠻書 的精彩文章:

TAG:蠻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