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明板塊視角下的中國疆域

文明板塊視角下的中國疆域

圖書信息:

作者:於逢春

書名:《時空坐標、形成路徑與奠定:構築中國疆域的文明板塊》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文化和疆域的繼承性的國家,它的這種特質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焦點。於逢春在《時空坐標、形成路徑與奠定:構築中國疆域的文明板塊》一書中,以文明板塊的新視角,闡述了中國疆域在五大文明板塊的互動中最終形成的歷史過程。

一、五大文明板塊和「1820年說」

於逢春開篇提出「1820年說」——中國疆域最終奠定的時空坐標是在《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修成的1820年。作者論證的理由有三:一是清朝修「嘉慶志」,是「最高統治者對其所具備的清晰的疆域有限觀、邊界線狀觀、邊民乃國民意識」進行的學理和法理的確認。二是清朝與俄國訂立《恰克圖條約》和對葡收取地租等方式,表明清朝不僅對本國疆域有清晰認識,清朝的疆域範圍也得到了外部的承認。三是葡萄牙、荷蘭、英國加清朝的朝貢體系,表明西歐各國承認清朝的疆域和主權。

作者將1820年的清朝疆域範圍作為中國疆域形成的終點。在此基礎上,以地理位置和生產方式為標準,構建起中國疆域的五大文明板塊:大漠游牧文明板塊、泛中原農耕文明板塊、遼東漁獵耕牧文明板塊、雪域牧耕文明板塊、海上文明板塊。

作者劃定的大漠游牧文明板塊大致與游牧社會的範圍重合,即歷史上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政權建立的地區。通過對游牧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制度律法特質的探討,以及對匈漢和親、李唐制度、元朝與清朝的制度建設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草原汗國與中原帝國並非始終循環,也並非一直對立。」,大漠與中原之間沒有絕對的政治界限,正是大漠與中原各種形式的交流,中國才有了今天的版圖。

泛中原農耕文明板塊與農耕社會的範圍重合,包括了西南地區以及南疆的綠洲。作者認為,該文明板塊貢獻了大一統、天下觀、華夷同源譜系的意識形態,成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法理依據。

遼東漁獵耕牧文明板塊大致與東北地區的範圍重合。作者認為遼東板塊是「聯結泛中原板塊和大漠板塊的中間環節」,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締造的核心問題集中顯現的地方。」作者認為,以漁獵為生產方式的族群「天生沒有狹隘的地域觀念與文化局限」,因而能學習其他版塊的長處為己所用。從這裡走出來的金朝、遼朝、清朝等政權,為中國疆域範圍的擴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雪域牧耕文明板塊大致與青藏高原地區重合。在這一章,作者結合西藏考古的研究成果,從青藏高原人類的起源、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的角度論證這一板塊與中國疆域的關係。吐蕃民族共同體是本地的土著居民集團、來自黃河上游的氐羌系統的民族、以及來自北方草原的胡系民族不斷融合的結果。吐蕃王朝的成立標誌著雪域板塊的形成,在唐朝時與中原板塊構成了中國「東朝」與「西朝」的格局。政教合一的格局的確立,最終確立了雪域板塊與誕生於其他板塊的政權之間的密切聯繫,因而成為中國疆域的一部分。

作者對海洋文明板塊的定義是「由人、貨物、信息、交通線、漁場等所構成的移動的空間,是專門以貿易、交通、捕撈為生業的人們的生活場所。」。海洋文明板塊又可以細分成三個層次:「沿岸地區」、「海緣地區」、「口岸城市」。海上貿易活動,市舶司制度的確立,以及海神信仰圈的形成是海洋文明板塊的重要內容。不同於其他板塊,海洋板塊具有獨立於陸上政權的特質,活躍於海上的商人受到政府和殖民者的雙重追殺。海洋板塊對中國疆域形成的影響是間接實現的。海上貿易為中國於輸入巨額白銀,確立銀本位制。輸入高產耐寒的種子及火器,成為國家均質化的武器。

二、餘論

於逢春的《時空坐標、形成路徑與奠定:構築中國疆域的文明板塊》一書,以文明板塊為線索,整合了學術界對中國歷史中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關係的探討、對西藏與中國疆域的關係的探討、對中國與海洋的關係的探討等內容,提供了一種在歷史中觀察中國疆域如何形成的新思路。

過去在討論中國疆域的形成時,學界的重心大多集中在對陸疆的討論,對歷史上的海疆論述不足。於逢春在本書中雖提出「海洋文明板塊」是中國疆域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列舉的更多還是海洋貿易交流對疆域的間接影響。但在中國陸上勢力對海上勢力進行追繳的過程,如明朝對倭寇的清掃,同時也是王朝探索海洋疆界的過程,當時出現的一批清晰註明了我國王朝勢力範圍的海洋輿圖便是佐證。於逢春在強調海洋板塊的獨立性時,忽略了海洋與陸地實際上是聯動的,以東南沿海的城市、港口為支點,海洋與內陸的聯繫有著漫長的歷史。這種關聯在鴉片戰爭之後表現的更為明顯。

作者基於生產生活方式,將北疆劃歸到大漠板塊,南疆劃歸到泛中原板塊來討論,從長時段來看是合適的,但從短時段來看也有例外情況。隨著清末對北疆的屯墾經營,農耕方式在北疆得到傳播,並建立起配套的農耕社會信仰體系。而南疆也曾被雪域板塊所控制。

最後,作者關於「金甌正圓」的說法,彷彿具有動態與靜態的兩重性。作者在本書開頭將「1820年」作為中國疆域演變的終點為前提的論述,將1820年以後疆域演變的歷史忽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魚 的精彩文章:

從長城看邊疆區域與中國的聯繫——讀拉鐵摩爾的《中國亞洲內陸邊疆》

TAG:書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