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看的都驚呼!此物只應天上有……

來看的都驚呼!此物只應天上有……

「這個雙體陶罐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陶罐上出現的『W』型折線,與黃河流域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類似,佐證了新石器時代藏民族和周邊地區之間的交往和融合。」

站在昌都卡若遺址出土僅此一件的雙體陶罐前,首都博物館國內合作與民族考古研究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張傑向聚攏在身邊的參觀者介紹到。

2月27日上午,《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展覽彙集了來自西藏、北京、河北、青海、重慶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單位的216組件文物。其中西藏自治區區共有180組件文物參展,參展單位包括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管理處、羅布林卡管理處和大昭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共12家文博機構和寺廟。

參展文物類別涵蓋考古出土品、印章、造像、法器、唐卡、瓷器、民俗品等。其中鳥獸紋「王侯」漢字織錦、曲踏墓地出土天珠和黃金面具、永樂年施刺繡大威德金剛唐卡、曲英嘉措繪製四世班禪唐卡等文物分別來自大昭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和故如甲寺等寺廟,均是首次與公眾見面。

「此次展示文物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占參展總量的84%,是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文物在外地展示規格最高的一次。」西藏博物館展覽部主任巴桑羅布介紹,此次展覽從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韻、合同一家四個方面,展示了西藏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展現了西藏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往。「通過大量文物使西藏的歷史文化顯得更為立體和全面,表現了雪域高原各民族從遠古一路走來,形成自身的民族文化,最終匯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精彩歷程。」巴桑羅布說。

現在跟隨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1、卡若遺址出土雙體陶罐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陶罐雙體流暢的獨特造型表明該器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器,很可能是在氏族部落舉行祭祀和慶典活動時所使用禮器,具有特殊意義。不僅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和造型能力,而且在藝術水平和表現形式上,與黃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彩陶相差無幾。

2、永樂年施刺繡大威德金剛唐卡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這幅唐卡通長4.3米,寬2.39米;畫心長3.24米,寬2.4米,比一座普通的平房還要高。是明永樂年間施予大昭寺的,採用密針疊線綉制手法刺繡而成,其色澤鮮艷,針線細膩,神像造型生動,是明朝初期中原手工藝的代表作品。由於生產工藝來自內地,又是中央政府的賜予,體現了藏地對內地的文化交流和認同。

3、首部官修大藏經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永樂版《甘珠爾》大藏經長72.5厘米、寬26.5厘米,是歷史上第一部官方修訂的大藏經,也是第一部雕版印刷的藏文大藏經。修訂之後,明成祖將其賜與西藏兩部。此件展品來自布達拉宮珍寶館,而另一部則藏於甘丹寺。

4、皇太極敦請薩迦法王會晤聖旨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派遣使團前往盛京覲見皇太極,並帶去藏巴汗、固始汗、紅帽噶瑪巴、四世班禪及薩迦法王等寫給皇太極的信件。1643年使團返回西藏,帶回皇太極給上述政教首領的回信。這份聖旨就是皇太極寫給薩迦法王邀請他會晤的文書,是清政府向西藏頒發的最早的聖旨。

5、中統元寶交鈔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為忽必烈中統元年頒發,是元朝最早流通的紙幣。該幣發現於薩迦寺,揭示了元順帝與薩迦派的密切關係以及元中央對西藏地方經濟的掌握和影響。

6、阿里噶爾縣故如甲木墓地出土茶葉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這些茶葉出土時已呈黑色團狀,據碳14測年,其年代為距今約1800年左右,與陝西西安漢代遺址發現的茶葉並稱為迄今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茶葉實物。其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葉已經通過古絲綢之路的一個分支,被輸送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

7、乾隆款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此像為紫金琍瑪造像,琍瑪,即銅合金「紫金琍瑪」,是自尼泊爾引進的一種合金工藝,在藏民族文化中認為古響銅鑄造的佛像比純金造佛像更為貴重。此佛像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清宮造辦處奉旨造紫金俐瑪無量壽佛9尊中的其中之一。

8、銅鎏金八瓣蓮花大威德金剛曼陀羅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整尊金剛曼陀羅的八瓣蓮花都可以自由開啟,閉合時用傘蓋扣住鎖扣、形成蓮花花蕾狀,中央蓮花台上主尊為大威德金剛。蓮莖為卷草形式,每個卷草圓內安放度母和金剛薩錘像、左右下方各有一尊奔向蓮花的龍女,其座上有「大明永樂年施」銘文,為明代宮廷漢藏藝術交融的作品,為宮廷施與之物,收藏於布達拉宮。此次展出的為該文物複製件。

9、「王侯」漢字織錦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這件絲織品出土於阿里噶爾縣故如甲墓,墓葬的年代相當於中原的東漢西晉時期,因織有鳥獸紋和漢字「王侯」而得名,它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絲織品,同樣紋飾的絲綢在新疆地區也有出土。考古學者認為這類絲織品應為中原內地製造後通過『高原絲路』傳到西藏,為研究當時西藏西部地區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及交通路線提供了實物證據。

10、扎什倫布寺敬獻清乾隆皇帝的呈文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廓爾喀人第二次入侵西藏,日喀則僧俗塗炭,扎什倫布寺遭洗劫。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福康安奉乾隆皇帝命令率七族之軍驅廓爾喀人。七月,侵略者請降。戰事結束後,扎什倫布寺向乾隆帝敬獻呈文,感謝中央政府派兵收復後藏地區。

11、步輦圖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重量級文物,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直接反映祿東贊受松贊干布派遣,向唐太宗請求和親的歷史。文成公主進藏不僅帶去很多中原地區的文化典籍,隨行的還有各種行業的工匠,對於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閻立本以此為題,繪製了這幅歌頌古代漢、藏友好交往的作品。

12、天珠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天珠是以蝕花工藝製成的瑪瑙珠,製作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製作中心有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等,後經西亞至印度或從中亞經于闐傳入西藏地區。2014年在阿里曲踏墓地出土的這顆馬齒紋天珠是西藏地區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天珠。

13、古象雄部落的黃金面具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黃金面具作為隨葬品這一文化現象廣泛存在於當時的歐亞大陸範圍,該面具上除了繪有象徵圖騰崇拜的「大角盤羊」紋飾以外,還可清晰看見成對出現的鳥獸,這與中亞、西亞的文化傳統相關。說明早在距今2000至1800年前,西藏西部地區就已經與新疆、南亞次大陸聯繫緊密,並通過新疆與中原、中亞和歐亞草原產生互動和交流。

14、乾隆御筆寫娑羅樹並贊圖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乾隆四十五年(1781)十一月,乾隆皇帝為祝賀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壽辰親筆所作。是六世班禪進京獻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清中央政府和西藏宗教領袖間親密關係的實物見證。這幅墨畫上方分別以漢、藏、滿、蒙四種文字書贊,每段書後分別相應字體的印文「乾隆」御印,共四組八枚。

15、獸首胡人紋鎏金銀瓶

記者 旦增西旦 攝

唐代,此銀瓶供奉於大昭寺內,壺身鏨刻有一組生動活潑的圖像,擔任彈琵琶和成組人像各二組,其中彈琵琶者呈「反彈琵琶」的姿態,與著名的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如出一轍。該文物收藏於大昭寺,此次展出為複製件,展期僅一個月。

天路文華:「縱橫在世界屋脊上的那些離天最近的道路,一端連著雪域高原,一端連著祖國內地,世界也因此與我們相連,千百年來,天路上行進著無數不畏艱險的的賢者,一串串腳印,一行行車轍,連著人們的血脈,世上本無路,天路是每個熱愛西藏的人走出來的路,也包括駐足在此的你和我。」

告訴你一個秘密:此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22日。

來源 西藏發布

編輯 李霞

審核 翔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巴衛視 的精彩文章:

春運來了,雅康高速哪些地方容易堵?最全攻略在此!

TAG:康巴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