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打敗項羽擁有天下為什麼卻感嘆安得猛士

劉邦打敗項羽擁有天下為什麼卻感嘆安得猛士

原標題:劉邦打敗項羽擁有天下為什麼卻感嘆安得猛士


劉邦打敗項羽擁有天下為什麼卻感嘆安得猛士


公元前195年,即漢高祖十二年十月,劉邦打敗了淮南王英布,英布逃走。劉邦派別將繼續追擊英布,自己則準備返回京城,路過沛縣的時候停留了下來。劉邦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縱情暢飲,還挑選了很多兒童叫他們唱歌。酒喝得正痛快的時候,劉邦擊築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邊舞邊唱,情緒越來越激動,不免心中感傷,竟灑下了行行熱淚。此時,他認為要造反的幾個異姓王幾乎全被剷除,剩下的英布以及趙國相陳豨也是到了窮途末路,天下大定。劉邦身為皇帝,榮歸故里,衣錦還鄉,面對的又是父老鄉親,本來是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怎麼突然間就嘆息感傷了呢?還有,項羽是那個時代的蓋世勇將,至今也被人們稱之為戰神,劉邦能打敗項羽,其手下很是有幾員猛將,像曹參、樊噲、周勃、灌嬰等人還在,為什麼他還要憂慮如何才能得到猛士呢?


(劉邦與樊噲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這要從劉邦所定國體方面尋找原因。


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於秦朝施行嚴刑苛政,天下不堪其苦,所以,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秦朝很快亡國。陳勝不過是一個戍卒,起義以後,不但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還得到了原來六國貴族之後的響應,有的通過陳勝復國,有的直接反秦復國,秦朝很快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曾經橫掃六國的秦國為什麼這樣快就大勢已去了呢?人們不免要尋找秦國衰亡的原因。這種總結是從陳勝反秦起義後就開始了,到秦朝滅亡,當時人的主流意識就是認為秦國不應該滅亡六國,也就是說皇帝制度不好。陳勝建立的國號是大楚,稱的是王,而不是皇帝。項梁起事過江後,范增前來遊說,說秦滅六國,楚國是最無罪的(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言下之意就是楚國不應該被滅。所以,只要楚國還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必定是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難道其他五國就有罪嗎?或者說,保留著楚國,天下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嗎?范增在這兒說的很清楚,是楚國亡秦,所以他力勸項梁立楚國王室的後代為王。秦朝滅亡後,項羽成為霸王,沒有稱皇帝,就是這種思想意識的體現。項羽雖然是霸王,也就是「上王」,其他諸侯王要聽命於他,但這種「聽命」不過是力量對比之下弱者對強者的暫時順從,而不是體制性的規定,這些王既有自己的地盤,又有自己的軍隊,根本就不願意受其約束,所以天下很快又亂了。秦朝好歹還坐了十幾年的天下,項羽這個天下坐了還不到半年,就有好幾個王反了,也就是說,這種復辟的舊制度再次被證明不行。


(項羽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總結了這兩種國家體制的優劣,劉邦實行了中央集權和諸侯國並立的國家體制,即國家仍然由皇帝執政,其所封的諸侯國也有相對的自主權。這種國家體制在當時來說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即人民需要停止戰爭,安定社會,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王室後人和具有獨立勢力的功臣將領需要給予爵位以安撫。但這種制度也有問題,那就是諸侯王不滿足於現狀,他們或者因為功大封少而心懷不滿,或者要覬覦最高權力而蠢蠢欲動,國家仍然難以長治久安。更讓劉邦擔心的是,這些諸侯王都是憑戰功獲取的爵位,如果他死後,他的子孫會不會又是一個秦二世?即便他的子孫們不會像胡亥那樣荒誕無狀,但他們有誰能夠抵擋得住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國家需要一個統一的政權,但邊遠地區的安定和貧瘠地區的開發又需要封王,而這些諸侯王又不得不防,這就是擺在劉邦面前的現實問題。劉邦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逐步剷除異姓王,換成劉姓王,最終實行非劉姓不得封王的政策。由此我們看到,從他當上皇帝的當年,他就對異姓王下手了,開始了有目的的剷除行動。在這些異姓王當中,韓信功勞最大,能力最強,因而也就是他最大的心腹之患,因而也成為他的第一個目標。劉邦先是以韓信熟悉楚地風俗為由,改封韓信為楚王,讓韓信離開了他經營的根基齊地,然後又根據有人的揭發,以「謀反罪」把他降為淮陰侯。自古謀反都是死罪,韓信謀反竟然只是降爵,這不是很奇怪嗎?這充分說明,劉邦要這些人交出來的是王號,而不是腦袋,只要這些人「識相」,暫時還不需要交出腦袋。我們也由此能夠看到,從劉邦當皇帝開始,那些異姓王和非沛縣臣子,就沒有停止過「謀反」,而這些人「謀反」還有一個怪現象,都是單個行動,從來就沒有結盟。列舉一下:漢五年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漢六年十二月,楚王韓信造反;漢七年韓王信在太原謀反;八年,趙相國貫高想謀殺劉邦;九年,趙相貫高謀殺事發,趙王張敖受牽連被廢,降為宣平侯。十年,趙相國陳豨在代地造反(臧荼後劉邦新封的燕王盧綰後來受牽連);十一年夏,梁王彭越造反;秋,淮南王英布造反。這些反叛既不扎堆又不間斷,真真假假難辨,很難不讓人懷疑其中有些「謀反」的真實性。還有,對於這些謀反,劉邦一改過去的做法,每次都是親自出征,唯一一次例外就是陳豨還沒有被抓,英布又造反了,劉邦親征英布,他的連襟樊噲帶兵討伐陳豨。楚漢相爭時可不是這樣,那時候的劉邦,可以放手地讓韓信、英布、彭越獨立作戰,當了皇帝的劉邦每每要親自出征,確實有悖常理。


不管怎麼說,到平定了英布,劉邦基本上實現了剷除異姓王的目的,除了長沙這個開發程度較差的地方由吳芮為王以外,其他諸王都是他的子弟。同時為了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他還實行了諸侯國相國由朝廷統一派遣制度,也就是行政權歸中央,收入歸諸侯王。


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這些王們雖然都姓劉,但大部分都被封在邊遠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匈奴人已經讓人看到了現實的威脅,如燕、趙、代等地。即便是內地的一些封王,也有一個防備盜賊聚集的問題,像彭越就是一個盜賊頭目,有了機會,他也能夠堂而皇之的成為王。這樣一來,諸侯國就有了自己的軍隊。這些軍隊就像諸侯國的設立一樣,是必要的,劉邦所封的諸侯國,大部分都在四周,本身就有拱衛中央的意思,不讓它們有能力自衛行嗎?尤其是北方,要時時防備著匈奴的搶掠,還必須要有常備的軍隊。常備的軍隊要有專職的將領,這就是劉邦所說的猛士。按理說,每一個諸侯王都可以成為一個猛士勇將,但劉邦的這些子弟們都沒有經過戰爭的鍛煉,自己成不了猛士,他們需要人協助,需要一批猛士相助。

朝廷里倒是有那麼幾個被封為列侯的將領的,像前面所說的曹參、樊噲、周勃等人,但這些人各有原因是不能守衛「四方」的,如曹參要接替蕭何擔任丞相治理國家,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劉邦要防止他協助呂家篡漢,周勃要留下來統領中央軍隊以安定劉氏天下等等。跟隨劉邦征戰的還有幾個有名將領,但這些人要麼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要麼像韓信、英布一樣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他又不放心,這又怎不讓劉邦心生感嘆吶!再有,劉邦已經感到自己來日無多,跟隨他的人也會漸漸老去,他需要新生一代的猛士,而這些人又在哪裡呢?


這也許就是劉邦感嘆猛士難得的原因吧!


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漢文帝。他在當皇帝以前被封為代王,在他的封地里,生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社會穩定,邊疆也基本安定。正因為他在代地治理得好,呂太后死後開國大臣們選立他做了皇帝。而這個人在劉邦眼裡算不得上等,長子劉肥、太子劉盈、最像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其地位都要高於他。恰恰是這個不起眼的兒子,開創了漢家盛世天下。

歷史告訴人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任務,盡到自己責任。呂后曾經問劉邦,蕭何以後誰可以擔任相國,劉邦說是曹參,曹參以後是王陵,問王陵以後,就像劉邦對呂后所說的那樣,大以後的事情,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子孫自有子孫福,只要干好這一代人該干好的事情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鄆城知縣時文彬是個好官嗎?為什麼言行大相徑庭
黃袍加身不是趙匡胤的專利而是有先例可循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