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很多人看了《紅海行動》,才意識到《戰狼2》有點「假」——「假」在哪裡

為什麼很多人看了《紅海行動》,才意識到《戰狼2》有點「假」——「假」在哪裡

摘要:《戰狼2》在攝影、剪輯、節奏控制、打鬥設計、後期包裝製作等技術水平上已經躋身一流作品的行列,但思想觀念仍停留在《第一滴血》的認知局限里,用清華大學尹鴻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在文化價值觀是上仍然缺乏國際傳播的共同性、共享性。」他指出,「如果影片能夠諸如更多對生命、對個體的人道主義精神內核,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就會更豐滿,影片的情感力量也會更強烈。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電影才能不僅是中國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把中國股市講給世界聽」

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讓失控的電車司機在撞死一名工人和撞死五名工人的兩條軌道之間進行選擇。實驗呈現出一個悖論:撞死一個人而拯救五個人的做法並不比奪走五條人命保全一個人更道德。

電影《紅海行動》給出了第三種答案:都要救。在面對營救一名中國女人質和帶走一百多名當地人質的艱難抉擇面前,隊長楊銳決定在保證完成任務的前提下,救走全部人質。為此,以寡敵眾的蛟龍突擊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是,這種選擇很值得,這裡說的值得,不是從「弘揚國際主義精神」或者「彰顯中國軍人覺悟」的宣傳角度來衡量,而是從一部電影主題設定角度來說,體現出了「對個體生命無國別、無差異的珍惜與尊重」,跳出了簡單的「恩怨情仇」的窠臼,把影片的主題從單純描述戰爭的殘酷提升到了對生命的珍重和拯救,淡化了民族主義與國家英雄主義色彩,從而起到了「以戰反戰」的效果。這一點,影片依稀借鑒了美國商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並在立意上超越了2017年暑期票房冠軍《戰狼2》。

同樣是所謂「主旋律大片」,《紅海行動》沒有把國旗套在胳膊上穿過交戰區的虛構,沒有把現實中不存在的語句印上護照的臆想,更沒有孤膽英雄深入敵穴手刃仇敵的神化,只有扎紮實實的把戰艦、槍械以及每一次戰鬥、戰術的細節的如實呈現,有的細節甚至有呈現得過了頭的嫌疑,譬如「斬首」、「斷指」、「巴士爆炸」等鏡頭過於血腥,不適合兒童觀看。

據演員「申訴」,導演林超賢對於「真實」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不允許演員「表演」,而是通過高強度的訓練和艱苦的實景、實戰拍攝,讓他們「成為」劇中的那個角色。劇組每天拍攝強度極大,炸點很多,很容易受傷,演員不但需要反覆跌爬滾打,還要集中注意力避免受傷影響進度,精神高度緊張,影片中每個角色的精神狀態都是自然而然產生,根本不需要演。據說,在一次拍攝中,演員眼睜睜地看著一台攝影機在自己面前被炸掉,那種反應真是再真實不過了。

劇組在摩洛哥拍攝期間正好是當地風沙最大的春季,影片裡面的沙塵暴和龍捲風都不是特技,是真的龍捲風,這給拍攝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也是難得的真實環境。

除了場景、道具和表演的真實,還有對於人物刻畫的真實。在這部同樣是從頭打到尾的影片中,雖然沒有親情、愛情的映襯,卻從細枝末節之間折射出人性的真實與動人:海清飾演的女記者夏楠在得知助手遇害後的慟哭,機槍手佟莉在戰友張天德臨終前喊疼時剝不開一顆糖的顫抖,無不讓人聯想到生活中似曾相識的酸楚,讓普通人產生情感共鳴。有觀眾在放映結束後小聲議論,看《戰狼2》時真想自己上去過把癮,看了這部片子只想世界太太平平。

電影人大衛·米歇爾曾說:「有的電影讓真實變得虛假,有的電影讓虛假成為真實,有的電影亦真亦假。」如果說《戰狼2》因為過於「主題先行」讓真實的「撤僑事件」變得虛假,而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那麼《紅海行動》可謂用「真實優先」讓真實的事件更顯得栩栩如生。相形之下,《紅海行動》比《戰狼2》更符合電影的藝術屬性。

其實,《戰狼2》在攝影、剪輯、節奏控制、打鬥設計、後期包裝製作等技術水平上已經躋身一流作品的行列,但思想觀念仍停留在《第一滴血》的認知局限里,用清華大學尹鴻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在文化價值觀是上仍然缺乏國際傳播的共同性、共享性。」他指出,「如果影片能夠諸如更多對生命、對個體的人道主義精神內核,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就會更豐滿,影片的情感力量也會更強烈。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電影才能不僅是中國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把中國股市講給世界聽」。

《紅海行動》能夠提供的,恰恰是《戰狼2》所缺失的,也正因為於此,一些在《戰狼2》上映期間由於聽到對於一些鏡頭的劇透而猶豫再三沒有跨入影院的人,成為了《紅海行動》的觀眾。就影片目前的上映勢頭來看,雖然礙於春節檔期安排和初期宣傳不足的影響,超越《戰狼2》的票房奇蹟還存在困難,但基於它更強的「普適性」,在國際上的發展空間會更大,因此,它應該也會收穫比之前的《戰狼2》、《湄公河行動》、《林海雪原》等成功商業化主旋律影片更好的國際化口碑以及政府形象宣傳效果。

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影視創作者都深受「宣傳」這個「命題作文」的困擾,很多人面對敗績也往往會用一句諱莫如深的「主旋律嘛」來搪塞。 「主旋律」從來不應該是「不好看」的代名詞,通過影視作品做宣傳也並不是我國獨有的方式方法,美國人更深諳此道。

1986年,由英國導演托尼·斯科特執導的《壯志凌雲》劇組在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所在地米拉馬海軍航空站實景拍攝。影片的主角有兩位,一位是飾演麥德林的湯姆·克魯斯,另一位是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也為拍攝臨時改變了行程,充當配角。拍攝期間,美國軍方五個中隊的現役F-14戰鬥機與八名現役飛行員成為片中「演員」,其中,每架F-14每飛行一小時,燒掉的油費就高達七千美元,攝製組使用了六台攝影機和一架利爾噴氣商務機跟隨拍攝,還發生了一起機毀人亡的事故。影片上映後,英俊帥氣的阿湯哥駕駛著同樣帥氣的F-14的鏡頭成為年輕人的爭相模仿的對象,許多人如五角大樓所願踴躍參軍,其中,報名加入海軍的人數暴增了三分之一。有人戲言,《壯志凌雲》可能是史上最昂貴的徵兵廣告。

《壯志凌雲》的成功應當歸功於一位名叫卡爾·霍夫蘭的美國實驗心理學家,他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用電影實驗法驗證了傳播的勸服效果,促使美國軍方從二戰時期就開始關注影視形象傳播,當時的陸軍部長馬歇爾將軍還邀請好萊塢導演卡普拉拍攝了一系列紀錄片,作為新兵訓練的教材。此後,好萊塢生產的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中途島戰役》。《變形金剛2》等許多大片的背後都可以看到美國軍方資助的身影,甚至連《黑鷹墜落》等反戰題材的影片也得到了軍方的支持。

美國人對於這些影片的支持力度之大,令我們相形見絀,僅僅《變形金剛2》中就使用了白沙導彈試驗場、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以及大量戰機、戰車等軍用資源,有人開玩笑說,這些資源足以應對一場小型戰爭。美國軍方的投入得到了豐厚回報,這些電影所呈現的官兵形象成為民眾了解軍隊的重要渠道,片中所展示的武器彈藥成為軍火交易中的極佳演示。

相比之下,我們的影視工作者只要遇到「主旋律」,精力大多放在揣摩政策風向「投其所好」上,片子還沒拍,創作上已經「知難而退」,自縛手腳。而甲方單位也習慣於動輒干涉編劇、導演的藝術創作,不能做到「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兩廂消磨,成片往往差強人意。

據報道,在《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的籌備期間,林超賢導演都曾經與甲方在創作上發生激烈爭執,他說自己不懂「主旋律」,只懂拍電影,但恰恰是「不懂事」的他真正把握住了「主旋律」,接二連三取得了成功,這絕對不是他運氣好,而是他抓住了電影的首要屬性——藝術性。

如果把主旋律的宣傳比喻成一粒藥片,那麼藝術性就是藥片外面那層糖衣,糖衣做得不好,再好的葯也讓人難以下咽。我們的老祖宗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就拿國人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來說,《西遊記》里的孫悟空要「三打白骨精」,《水滸傳》里的宋江要「三打祝家莊」,《紅樓夢》中的劉姥姥要「三進大觀園」,《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更是「七擒孟獲」,這種敘事完全符合戲劇結構中所謂「一波三折」的技巧。《紅海行動》的撤僑、救人、攔截「黃餅」的三段劇情,不但真實合理,而且層層遞進,讓觀眾在喜聞樂見的視聽享受中獲得思考,也無限接近了電影本來該有的面貌。

當然,《紅海行動》並不完美,有的鏡頭炫技過甚,反而削減了影片的力量;畫面里的殘肢過多,也是「紅褲子」出身的商業片導演的慣性。但瑕不掩瑜,沒有一絲脂粉氣的《紅海行動》無疑為2018年的中國電影開了個好頭。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影視學院

主編:王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城帶你看農村 的精彩文章:

TAG:吳城帶你看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