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重磅!兩會前夕,人民日報再談區塊鏈釋放了哪些信號?

重磅!兩會前夕,人民日報再談區塊鏈釋放了哪些信號?

FinTech前哨

區塊鏈 大數據

人工智慧 VR/AR

作者|伊莉

來自@AI金融評論的報道

雷鋒網2月26日報道,《人民日報》經濟版周刊第17版刊發了兩篇區塊鏈評論文章《三問區塊鏈》、《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

總體而言,文章一方面肯定了區塊鏈在降低信息價值傳輸成本、建設價值互聯網的作用,在金融、溯源、監管、公益等方面都大有可為。

但與此同時也強調道,區塊鏈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社會級別的大規模應用實踐仍然不足,要警惕概念炒作,特別要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並呼籲國內機構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引導等。

在《三問區塊鏈文章》中,人民日報記者分別拋出了「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有什麼用?」、「區塊鏈會成新風口嗎?」三個問題。

文中援引了工信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的解釋: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資料庫。

而基於其分散式、透明、可追溯等性質,能夠解決金融、公益、監管、打假等多領域的痛點難點。

北大光華金融科技實驗室研究員竇佳麗在《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中指出,區塊鏈最大的作用在於大幅降低價值傳輸成本,有望建成基於區塊鏈的價值互聯網,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區塊鏈)是國際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肯定區塊鏈技術能創造很大的價值的同時,還需理性認識到,區塊鏈技術還不夠成熟,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且並非適用所有場景。

「比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只是單邊或雙邊參與價值就不大。由於需要每個節點都去核對,區塊鏈技術也不適用那些高頻交易的活動。再如,區塊鏈強調的是公開透明,並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特別高的場景。」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解釋說。

此外,一些風險尤其不容忽視。

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產品專家胡丹青說,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其中,又再次分離區塊鏈與比特幣兩個概念。「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呈現方式,但區塊鏈並不等同於比特幣。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成功應用,但並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應用到比特幣上。」

而為了今後更好地推廣和使用區塊鏈技術,文章表示還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騰訊金融科技智庫首席研究員王鈞表示,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平台均發源於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擁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企業,要積極擁抱新事物,同時科學評估上鏈需求,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竇佳麗也認為,區塊鏈底層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的這個階段,恰恰是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該深耕技術,以期通過技術優勢在未來的國際區塊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急於在並不牢固的地基上搭建城堡,很可能因小失大。

在監管法規方面,文中建議,對於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

何飛認為,政府可以出台相關政策,指導有志於投身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同時明確一些區塊鏈適合應用的場景及國家鼓勵的領域等。

此外,竇佳麗還談到區塊鏈的匿名性與弱中心化的架構,與現有的監管體系存在的天然衝突問題,在她看來,「實際上,兩者並不衝突,區塊鏈技術最終必然演化為『監管融入技術』的模式,區塊鏈的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分散式的特性,更易於監管接入,獲得更加全面實時的監管數據。讓監管機構本身也參與到技術中去,通過技術本身實現對技術的監管,將最終化解區塊鏈與監管的衝突。」

以下為報道原文:

三問區塊鏈

人民日報記者 王觀

近段時間,有關比特幣的新聞非常吸睛,區塊鏈也跟著火了一把。資本市場上,各種區塊鏈概念股的股價漲跌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從反應敏銳的資本市場可以看出,區塊鏈正站上風口,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什麼是區塊鏈?

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資料庫,沒有中心,數據存儲的每個節點都會同步複製整個賬本,信息透明難以篡改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重視並參與區塊鏈技術研發。從最初的比特幣、以太坊,到各種類型的區塊鏈創業公司、風險投資基金、金融機構,貼上「區塊鏈」標籤,立馬就「金光閃閃」。不僅如此,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也被各種解讀區塊鏈的文章刷屏。

那麼,到底什麼是區塊鏈?

工信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這樣解釋: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進行了通俗解釋:「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資料庫。」去中心化,即與傳統中心化的方式不同,這裡是沒有中心,或者說人人都是中心;分散式賬本資料庫,意味著記載方式不只是將賬本數據存儲在每個節點,而且每個節點會同步共享複製整個賬本的數據。同時,區塊鏈還具有去中介化、信息透明等特點。

「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資料庫技術,具體講就是一種賬本技術。賬本記錄一個或多個賬戶資產變動、交易情況,其實是一種結構最為簡單的資料庫,我們平常在小本本上記的流水賬、銀行發過來的對賬單,都是典型的賬本。」騰訊金融科技智庫首席研究員王鈞說,安全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大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分散式的存儲架構,節點越多,數據存儲的安全性越高;二是其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設計,任何人都很難不按規則修改數據。

以網購交易為例,傳統模式是買家購買商品,然後將錢打到第三方支付機構這個中介平台,等賣方發貨、買方確認收貨後,再由買方通知支付機構將錢打到賣方賬戶。由區塊鏈技術支撐的交易模式則不同,買家和賣家可直接交易,無需通過任何中介平台。買賣雙方交易後,系統通過廣播的形式發布交易信息,所有收到信息的主機在確認信息無誤後記錄下這筆交易,相當於所有的主機都為這次交易做了數據備份。即使今後某台機器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數據的記錄,因為還有無數台機器作為備份。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就把它與比特幣聯繫在一起,不少人甚至把區塊鏈等同為比特幣。何飛說,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呈現方式,但區塊鏈並不等同於比特幣。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成功應用,但並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應用到比特幣上。

區塊鏈有什麼用?

能解決金融、公益、監管、打假等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有不少適用條件

金融服務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能解決支付、資產管理、證券等多個領域存在的痛點。

以支付領域為例,金融機構特別是跨境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清算、結算的成本較高,涉及很多手工流程,不僅導致用戶端和金融機構後台業務端等產生高昂的費用,也使得小額支付業務難以開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效率。另外,區塊鏈技術為支付領域帶來的成本和效率優勢,使金融機構能更好處理以往因成本過高而被視為不現實的小額跨境支付,有助於實現普惠金融。

比如,為解決金融機構間對賬成本高的問題,2016年8月,微眾銀行聯合上海華瑞銀行推出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台,這也是國內首個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銀行業聯盟鏈應用場景。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張開翔認為,傳統「批量文件對賬」模式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成本高問題,正是區塊鏈技術的用武之地。隨後,洛陽銀行、長沙銀行也相繼接入機構間對賬平台,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化微粒貸業務中的機構間對賬流程,實現了准實時對賬、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等目標。截至目前,平台穩定運行1年多,保持零故障,記錄的真實交易筆數已達千萬量級。

在公益領域,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螞蟻金服涉及區塊鏈的首個應用場景就是公益,幫助一群聽障兒童獲得一筆善款,然後運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公益更加開放透明。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產品專家胡丹青說:「區塊鏈公益平台就像是我們在互聯網上構建了一個專門用於郵寄資金的郵局。用戶捐的每一筆錢,我們都會打包成一個包裹,這個包裹通過區塊鏈平台傳遞,每經過一個節點,我們都會蓋上一個郵戳,最後送到受捐人手上。這樣可以保證用戶捐的每一筆錢都是透明、可追溯、難以篡改的。」

在商品打假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大顯身手。胡丹青介紹,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用在了正品溯源上。目前,已有部分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海淘商品比如奶粉,用支付寶掃一掃,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跟此前商家自錄入商品信息不同的是,區塊鏈是讓多位『記賬師』公正、獨立、不可抵賴地完成記賬。」

對於金融監管,區塊鏈技術也能發揮一技之長。2017年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發布的《金融區塊鏈底層平台FISCO BCOS白皮書》認為,區塊鏈為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一致且易於審計的數據,通過對機構間區塊鏈的數據分析,能夠比傳統審計流程更快更精確地監管金融業務。例如,在反洗錢場景中,每個賬號的餘額和交易記錄都是可追蹤的,任意一筆交易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脫離監管視線,這將極大提高反洗錢的力度。

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1.0主要針對數字貨幣;區塊鏈2.0針對智能合約,可以應用在金融市場中;區塊鏈3.0適用的場景將會更多,甚至會開創一個「區塊鏈時代」。

何飛認為,區塊鏈確實能解決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區塊鏈不是萬能的,也有很多適用條件。

比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只是單邊或雙邊參與價值就不大。由於需要每個節點都去核對,區塊鏈技術也不適用那些高頻交易的活動。

再如,區塊鏈強調的是公開透明,並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特別高的場景。

區塊鏈會成新風口嗎?

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要警惕概念炒作,特別要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區塊鏈概念這麼火,未來會成為又一個「互聯網+」嗎?

近年來,區塊鏈的發展生態逐漸得到改善與豐富。業內人士認為,擁有國家政策扶持,得到廣泛關注和資金支持,區塊鏈技術能實現逐步穩定進步。區塊鏈技術上行前景雖廣闊,但對此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儘管眼下區塊鏈大熱,但我們仍然認為,它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胡丹青說,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區塊鏈技術確實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一些風險也不容忽視。

「區塊鏈技術還不太成熟,可應用場景比較有限,更應警惕資本市場炒作概念。」何飛說,區塊鏈熱潮的背後免不了會有一些搞噱頭想投機的公司,他們並沒有真正開展業務,只是企圖到資本市場撈一筆就走,要謹防由此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真正想開展業務的機構退出市場,影響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胡丹青建議,對於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判斷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的依據其實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為始,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今後更好地推廣和使用區塊鏈技術,還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王鈞認為,共識演算法等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尚存在優化和完善的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的處理效率還難以達到現實中一些高頻度應用環境的要求。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平台均發源於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擁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企業,要積極擁抱新事物,同時科學評估上鏈需求,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何飛認為,政府可以出台相關政策,指導有志於投身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同時明確一些區塊鏈適合應用的場景及國家鼓勵的領域等。

《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建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結合我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情況,及時出台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示範工程、「雙創」平台建設、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同時,建議國內重點企業、科研、高校和用戶單位加強聯合,加快共識機制、可編程合約、分散式存儲、數字簽名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

北大光華金融科技實驗室研究員 竇佳麗

區塊鏈的誕生,將大幅降低價值傳輸成本,又一次極大解放生產力。

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還不成熟,基礎設施還不完善。

區塊鏈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分散式的特性,更易於監管接入,獲得更加全面實時的監管數據。

區塊鏈迅速發展不是偶然,它能極大降低信息價值傳輸成本。

區塊鏈發展如此迅速,背後有深刻的必然性。自互聯網誕生以來,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成本得到極大的降低,信息傳播效率的飛躍帶來生產力的極大解放。

然而現在的互聯網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它更關心的是信息的送達,而不太關心信息的所有權,出現了「數據裸奔」「信息無主」等問題。而有些信息具有很強的價值屬性,比如匯款轉賬信息,這些有價值信息的傳遞需要依賴第三方來「保駕護航」。因此,目前信息的價值傳輸成本依然高企。

區塊鏈的誕生,帶來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由於區塊鏈公開透明、難以篡改、不依賴中介機構的特點,區塊鏈可以實現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價值傳輸。人們有望基於區塊鏈建成價值傳輸的互聯網。在價值互聯網中,價值傳輸成本將極大降低,生產力將又一次獲得極大解放。

區塊鏈獨特的優勢,如數據的確權使用、價值的高效傳輸,可以廣泛應用於很多行業,比如金融服務、合同契約、慈善公益、物聯網等,區塊鏈將在未來改變很多行業的面貌。

因此,區塊鏈絕非無足輕重的領域,而是國際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最近,區塊鏈概念很火,區塊鏈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來,那麼,爆發就在眼前嗎?

我們不應該如此樂觀、如此急切。區塊鏈技術誕生以來,儘管技術創新與突破層出不窮,但社會級別的大規模應用實踐仍然不足。區塊鏈底層技術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狀況並沒有獲得根本改觀。

首先,當前主流的區塊鏈系統,包括比特幣、以太坊等,其成熟度都不能支撐大規模現實商業場景。其次,在現有系統中,價值往往只能在同一個區塊鏈內進行傳遞,於是,看起來熱鬧的眾多區塊鏈實踐,事實上搭建了更多的價值孤島,這與區塊鏈「價值互聯網」的美好願景南轅北轍。

然而,區塊鏈底層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的這個階段,恰恰是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該深耕技術,以期通過技術優勢在未來的國際區塊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急於在並不牢固的地基上搭建城堡,很可能因小失大。

監管之道在於通過區塊鏈技術本身實現對技術的監管

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亟須科學監管。由於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塊鏈從業人員魚龍混雜,甚至有的從業者發布一些只有名字、無戰略、無團隊、無開發的「空氣項目」,吸引風險承擔能力不足的散戶參與其中,這不但是對行業自身的戕害,還給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2017年9月4日,7部委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於行業內野蠻生長的代幣融資行為,將其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這是一次非常及時的監管介入,對後續監管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有觀點認為,區塊鏈的匿名性與弱中心化的架構,與現有的監管體系存在某種程度的天然衝突。實際上,兩者並不衝突,區塊鏈技術最終必然演化為「監管融入技術」的模式,區塊鏈的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分散式的特性,更易於監管接入,獲得更加全面實時的監管數據。讓監管機構本身也參與到技術中去,通過技術本身實現對技術的監管,將最終化解區塊鏈與監管的衝突。

FinTech熱搜榜

動畫連載

最新活動

一個彩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inTech前哨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入門指南!
汪曉明帶你從零開始學會區塊鏈

TAG:FinTech前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