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投行為何熱愛李書福?

投行為何熱愛李書福?

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舒服哥的眼光、謀略和會做人,一切有利資源開始向他傾斜,形成了良性循環。而這一切與所謂的發展自主汽車產業、中國汽車走出國門等等沒有半毛錢關係。

農曆新年已過,吉利入股戴姆勒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的消息讓國內媒體沸騰。與8年前收購沃爾沃相比,這一次李書福給國人的震撼更強烈,因為很多人都知道戴姆勒是梅賽德斯-賓士品牌的母公司,賓士是很多中國人實現第一桶金後想購買的愛車。

雖然目前為止,交易雙方都沒有披露這次收購股份的準確構成和價格(或許現在舒服哥正與戴姆勒董事會聊天),但吉利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CFO李東輝透露的信息很關鍵。他說,此次收購價格遠低於90億美元,將通過吉利海外子公司在境外通過債權、股權和金融產品的安排等一系列的方式來進行資金安排,需要動用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而資金的來源是境外。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的信息點更詳細,其稱在吉利收購戴姆勒股份的交易中,美國銀行為吉利提供了顧問服務,這筆交易是通過「股權領口」結構進行。

「股權領口」是投行在為企業設計海外併購時的慣用手法,即收購方將被收購公司的部分股份貸給一家銀行以換取資金,它讓收購方在紙面上依然是股東身份,儘管其不再直接持有股票。

事實上,吉利此次入股戴姆勒,背後投行的身影也是不斷閃現。有媒體披露,包括興業、摩根士丹利在內的投資銀行都在幫李書福牽頭購買戴姆勒股票,方式無非是直接購買和「股權領口」。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投行願意幫助李書福而不是徐和誼、魏建軍、王傳福等業內大佬干此事呢?一切還要源於8年前那場舉世震驚的沃爾沃收購之戰。

在2010年完成收購沃爾沃之前,李書福在國際投行圈並不知名。當2007年知名投行洛希爾大中華區團隊初次訪問李書福,向其推薦包括沃爾沃、薩博等多個可供關注的收購項目時,李書福不假思索地選擇了沃爾沃,而洛希爾內部對此卻糾結萬分。

當時吉利汽車的股價為8毛錢,市值10.8億美元,不到沃爾沃的十分之一。而洛希爾在汽車產業界算是最有聲望的一家投行。押寶吉利會不會砸了自己的牌子,洛希爾的高管們也很糾結。最後是李書福的執著和崛起的中國經濟讓以洛希爾為代表的投行們選擇站在李書福這邊。

沃爾沃收購項目成功後,李書福名聲大振、在國際舞台的知名度陡增,也因此結交了不少投行朋友,當然也有很多投行通過沃爾沃項目看到了李書福的魅力,也在不斷向他靠攏。

那麼沒有上過大學的李書福為何吸引了投行精英們的目光呢?這就要講講一個企業家的魄力和為人處事的哲學。

李書福的財務知識和談判技巧肯定不如專業的團隊和投行精英,但這些絕對聰明的人願意幫助李書福完成一個個收購項目,除了李老闆報酬豐厚外,不重眼前利益,願意與人共贏,以靈活務實的方式處理難題,這些因素都成為李書福的加分項。

在民營車企里,職業經理人的更換頻率較高,比如華泰汽車,前後聘請的CEO已經超過10個;再比如奇瑞汽車,高管也是換了一批又一批。吉利也有高管離職,內部也有過海歸派與本土派的利益之爭,但相比之下,當初跟著李書福創業的一幫「兄弟」,大多數還在。

比如現任吉利控股總裁安聰慧,1996年進入吉利集團,在吉利將近呆了22年;再比如現任吉利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1995年加入吉利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一直跟著李書福創業到現在,守得雲開見月明。他們為什麼願意一直在吉利呆下去?有一位已經離開吉利自己創業的員工曾說,「李總厚道,員工付出肯定會有回報,這讓人幹活踏實。」

與李書福聊天,他的話總是比較樸實,不喜歡引經據典,所以在早期吉利不出名的時候,每次採訪,舒服哥總會有「經典語錄」。但現在回想起來,才覺得大道至簡,最樸實的語言和行動,卻往往最容易打動聰明人。

加之吉利是李書福一手創辦的「家產」,舒服哥也願意不惜餘力、想方設法地為吉利的未來謀出路,誰不希望自己的「盤子」變得越來越大呢?這讓吉利與其他國有車企相比,在海外併購中又相對單純,不會涉及到複雜的利益關係,而這一點也被投行和被收購、入股的企業所看重。

所以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舒服哥的眼光、謀略和會做人,一切有利資源開始向他傾斜,形成了良性循環。而這一切與所謂的發展自主汽車產業、中國汽車走出國門等等沒有半毛錢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車壹條 的精彩文章:

東本『犯太歲』、李書福的『賓士夢』和徐留平『被離任』?
自帶「靠譜」基因,解讀小鵬汽車的融合與突破

TAG:車壹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