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怒路症」:開車易怒?什麼是自戀性暴怒

「怒路症」:開車易怒?什麼是自戀性暴怒

應網友提問特此回答。

(可留下您的問題或好奇話題至Depth Psyches後台,微主有機會撰文回復~)

很多人深有體會,親友或自己開起車來簡直就是性情「大變」。老司機的臭脾氣架出來:八輩子牢騷怨路況,超車搶道鑽車縫,不爽新手司機就粗口,遇上同樣怒路的司機恨不得還要下來干一架(撲街的畫面感)。

心理學於日常生活有四大功用:描述、解釋、預測、控制。在解釋這個問題前先交代我的顧慮,怕眾讀者以狹隘之義來理解我的觀點。心理學於一個現象或者行為,可因不同流派和角度產生不同的解釋和干預方式。下文站在了自體心理學看待「人類的攻擊性」的角度上,當然可能也有其他的理論有不同的邏輯來說圓這事。

原發性自戀:我們「對自己感受好」的來源

之前的文章我談及,小嬰兒的出生伴隨來的是外界環境(良好照顧者)的需求滿足。要吃要喝要拉要睡要陪要玩一應俱全,此時的北鼻感受到了深深的滿足感,同時他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掌控力:只要是我想要的,我都可以實現。他可能真以為自己是魔法師,帶來了所有他想要的這一切:要喝奶哭幾聲乳房就遞上來,粑粑弄髒尿布哭幾聲就可以得到清潔,無聊想樂活樂活哭幾聲眼前的玩具就開始轉了。

原發性自戀是人「自尊感」的來源,即自己覺得「自己行」、「可勝任」、「可操控」的感覺。自尊感組成了自體感的一部分,在自體心理學裡,它又被冠以「自戀性」的色彩和標籤。

請注意,這裡的「自戀性」與我們日常所說的「自戀」涵義不等同。我們平常所說的「自戀」,更貼近經典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定義:「力比多自我灌注」,即所有的關注和能量都指向自己而不是周圍的人。弗洛伊德認為這樣的人很難共情別人(不懂得換位思考),因此不可移情的「自戀性神經症」是沒法通過心理治療來得到康復的(科胡特後來反駁了這點並發展出自體心理學)。他還指出人的發展是從自體性慾和自戀(愛自己)到客體愛(愛他人)。他還進一步提出,「自戀力比多和客體力比多是對立或者此消彼長的關係」,一方投注的越多,另一方就越加耗盡。這可以來理解自私的人為什麼在愛情中難做到成熟地愛自己的伴侶,因為他們全都愛自己去了。

挫折攻擊理論:什麼時候人表現攻擊性

「當一個人動機、行為遭受挫折後,就會產生敵意態度和攻擊、侵犯行為」。這是人類攻擊行為經久不衰的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多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共同提出。其中,米勒還提出」攻擊行為在受挫之後,還需要得到攻擊線索的促進才會被誘發」。

駕車時,人人都希望儘可能順利,而實際情況卻處處是險阻逆境。內心的願望被現實無情地打擊,你受挫了,併產生了敵意與攻擊侵犯性。這種攻擊性的情緒宣洩,有助你維持自尊感(低自尊者體驗到自卑和無能為力,高自尊者體驗到強的自我控制感)。

挫折攻擊理論從行為和心理表層解釋了「怒路症」現象。我們順著它來窺視更深層次的信息。

——————華麗麗的深層心理學分界線——————

自戀性表達vs自戀性受挫:

自戀性的夢與現實挫折

我們都做過類似這樣的夢:在夢中我們飛起來,我們變得無比有力量,能打敗所有人;在夢中我們能天馬行空所向披靡,我們是重要的大人物,我們的願望都能實現,我們想要什麼都能得到。

弗洛伊德說,「夢是對人無意識願望的滿足途徑」,我們日常生活被壓抑的想法和願望在夢裡通過「偽裝」的形式得到了實現。繼承者科胡特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體狀態的夢」的概念。在自體狀態的夢中,意象相對不偽裝地描繪夢者的自體感,即反映了做夢者對自身的情感感受。所以有句話叫做:「夢裡的意象是虛構的,但情感是真實的」。釋夢技術在當今精神分析仍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蘊含了重要的現實涵義與臨床信息。

當你在開車的時候,「駕駛」的暢快感讓你對自己感到滿足。可以想像一下,手握方向盤在大馬路上馳騁的那種操縱感和爽勁(你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左向右想停下都可以掌控)和嬰兒「操縱」它身邊環境(第一段「原發性自戀」)的那種愉悅,在感覺上是否有類同之處?倘若我們把「駕駛」這詞換成「駕馭」,你再重新來體會語境給你帶來的感受。ps:精神分析經常通過感覺之間的聯想和類比,來連接「意義」並挖掘人的無意識動機,這是一種直覺思維。

「駕馭」代表著控制欲和支配欲的實現,讓你有力量去影響周圍的人、事或環境。而開車恰好是我們獲得控制感的一個縮影,是我們自戀(對自己感覺好)的一個體現。這也是為什麼「車」有時候被更多地象徵為男性文化符號,因為在歷史文化里男性更具有權力和社會支配地位。

因此,當控制感被削弱,自戀性表達受到抑制的時候,我們很自然地、無意識地就表達出不滿足感和憤怒,甚至是暴怒,這就是「自戀性暴怒」。

這一概念的提出者,科胡特,認為經常有「自戀性暴怒」體驗的人,是由於他們有「自體障礙」這種精神病理性人格結構而造成的。當自體的基本結構受到傷害時,人體驗到的挫折會危及基本的自體統整感(主體精神世界努力維持完整而不被撕碎的感覺)。為了維持這種統整感/自尊感,接著爆發了自戀性暴怒,這個自動化的情緒反應可以被理解為自體破碎的跡象,也可以理解為對威脅中的自體狀態的反應。(這段比較專業,看不懂可以略過~)

你可能也會反駁:「我平常可不是這樣的人,脾氣可好了」。為什麼在怒路症我就性情大變了?我解釋為:情境使人降低了自我抑制力,攻擊行為會無意識地表達。攻擊性其實人性的固有屬性,不必過強去否認自己尚不彌彰的攻擊性,除非你時常體驗到傷害了他人。

自戀性:制約幸福感?or促進幸福感?

自戀性是人對自己「感覺好」的感覺的屬性。

但這種屬性過強且傷及他人並影響了社會適應性時,就被認為是可能有病態的。過度自戀的人通常伴隨誇大且不穩定的自尊心,當達到病理性程度時就可以被認為是「自體障礙」。在精神醫學界,還有一種專門為病理性狂妄自大的病人設計的精神病標籤——「自戀型人格障礙」。

據說美國十幾個精神病學家和精神科醫生聯名診斷美國總統特朗普有這病,這種病的表現通俗來說就是:被批評等於被侮辱、妄自尊大、尋求關注認可和讚美、指使他人缺乏同理心、特權意識強且易嫉妒、難以形成親密關係、對成功有無限非分幻想等。

ps:另外精神病中的躁狂症、偏執型精神分裂症、表演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通常也伴有明顯的誇大性自體結構,也屬於自體心理學的「自體障礙」範疇。

特別地,「完美主義」也是一種自戀性的表達(完全控制的需要)。通常完美主義的人,習慣於什麼事情都如自己所願做到最好,當他們的現實達不到理想中的完美就會產生巨大心理落差。緊接而來的是針對自己的「自戀性暴怒」:極度失望和自暴自棄。這嚴重製約了他們的幸福感體驗。對自己的支配、控制能力越是在意,體驗到的失落和不滿足感就越強,自體統整感越脆弱。

所以佛說:「放下執念」。

到這裡,自戀性好像被批判得一無是處,難道就沒有好?研究發現,自戀功能顯著的人通常也表現出更高的成就動機,更多的活動能量和自我效能感。不難發現社會很多領域的領袖人物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科胡特認為,自戀性是人類具有積極的、追根溯源的、有創造力的、充滿能量力量感的源泉。如果個體沒有自戀性,精神世界就會死亡;人性中沒有自戀性,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他相信自戀的成熟會帶來寶貴的品質,例如成熟、幽默、創造力和智慧。這大概就是說的成熟者內心中的那份「篤定」——於自己既不卑懦放逐,也不傲慢刻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假後第一天小總結
萬事難開頭?手把手領你入場幣圈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