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病痛和傷痛,英國人如何治癒孩子的心理?
本文上刊於《啟蒙》雜誌2017
吉娜媽咪先說說
2月的一周是英國兒童心理健康周,同時2月也是英國成人《行動起來,讓自己和他人快樂》月,在二月的日曆中,成人也被呼籲每日做一件小事,帶給自己和別人快樂。例如簡單地高速配偶,你很感謝他/她為你做的某件事,認真仔細地傾聽同事的報告,給孩子一個真誠的鼓勵。 這些,不單單是為了營造和諧社會,西方深入的心理健康則揭示了人類潛能發展的更多秘密。
為什麼孩子能夠感受到快樂如此重要?西方大量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在大腦以及生理的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能夠感受到幸福快樂的時候,他的身體就會分泌出一種積極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讓我們感覺到很有勇氣,有動力,能夠做更多的事情,取得更多的成績。大腦在這種狀態下,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也能發揮更好的潛能。人的抗挫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發揮得更好。(理論出處:吉娜媽咪完成的《兒童焦慮管理》workshop的science review)。這就是為何西方人如此重視你是否享受生活或者是你所做事情的秘密。
當今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也把重心放在如何發展孩子的智商和情商,興趣愛好,情緒管理以及養成好習慣眾多方面。而一個人各項發展的基石就是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在國內還是發展初期階段,我在公眾號發表的相關文章閱讀量也不高。在西方長達16年的生活體驗以及對於育兒的研究,尤其是去年完成《兒童焦慮管理》workshop,我對於心理健康以及兒童潛力發展的認知有了一定高度,雖然閱讀量不高,但是我會堅持把這部分內容寫下去。我也會考慮如何寫
文/圖:吉娜媽咪
在英國生產雙胞胎奧利和查理的時候我大出血,也算是從鬼門關走了一遭。當時從高危病房轉移到普通病房的時候,整體醫療工作人員對我的態度突然放鬆下來,感覺就像是什麼沒發生過一樣。出院幾周後竟然受到專家的預約,說是要把所發生的一切給我做一個翔實的解釋,因為我當時出現短暫記憶失常的狀態,他不希望所發生的一切對於我的心理與健康造成困擾。
奧利7個星期大的時候,突然持續發燒不退,為了排除腦膜炎的可能,醫生要做徹底的檢查,其中一項從脊柱中取樣是非常痛苦的。當時我執意要陪伴奧利做這項檢測,但是受到醫生強烈的反對,他說:「奧利沒有記憶,他只是痛苦一下,可是你有,你看到了會痛苦一生。」 後來當然是沒有去,檢測進行順利,奧利回來看上去非常疲憊,不過排除了腦膜炎的可能。其實從醫療的角度來講,我的心理負擔也會影響他們的正常操作。
從懷孕生產到養育雙胞胎,我經歷了很多以前從來都沒有碰到過的狀況,親眼目睹與體會到了英國人面對病痛對於生理和心理的同步重視及專業的做法。下面就來看看面對孩子的病痛,英國人都做了哪些可愛又暖心的事兒來呵護孩子的心理。
1.不小心受了傷...
(幼兒腫痛安撫貼)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難免跌跌撞撞,今天一個烏青塊兒,明天一個大腫包。受了傷小朋友當然第一反應是大哭大叫,疼痛是一回事,被驚嚇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奧利和查理11個月大的時候去了nursery(英國幼兒園一般接受3個月大以上的孩子),每次受了點兒小傷,老師都會有詳細的記錄,包括事故原因,孩子傷到哪裡,傷後做了哪些及時的處理等。大多數都是一些小問題,在傷後處理的記錄中,我發現老師的做法都有一個規程,例如身體哪磕破了,一般是「傷口消毒-創可貼-擁抱-撫摸-平靜下來-繼續玩兒」,起初我還覺得有意思,老師連給孩子的一個擁抱都記錄下來,後來慢慢理解了針對孩子受傷的情況,她們都從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同時對孩子進行呵護。
奧利和查理一歲生日的時候,叔叔嬸嬸送給他們一個禮物,就是上圖顯示的腫痛安撫貼,這個小物件一般都是一些小朋友喜歡的卡通人物,平時被儲存在冰箱里,小朋友受傷需要冷敷的時候,取代用冰冷的毛巾,而是由小朋友喜歡的卡通人物來處理傷痛,既使疼痛減輕也撫慰了一顆受傷的小心靈。當時奧利收到了卡通片《Mr Man》中的痒痒先生,查理收到了磕碰先生,從1歲直到3歲半期間,當磕了包時哥倆都對這兩個生活在冰箱中的小人物特別依戀,每次都是一邊哭一邊喊著「Mr Tickle」 或「Mr Bump」,把他們敷在受傷處,心情很快也會平靜下來。雖然卡通人物對大人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他們的朋友,他們的世界。
人在受傷後除了要醫傷也要醫心,小朋友不小心受了傷,很多情況都不是傷痛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如果一點小傷,父母大驚小怪或者是焦慮,孩子就會產生恐懼感,覺得傷口更疼了,問題更嚴重了。所以在孩子發生狀況時,除了及時處理傷痛,家長保持平靜的心態,給予孩子更多的安慰,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比處理傷口本身還要重要。
2.我不要打針...
(兒子打預防針獲得的勇敢證書)
生病打針應該是小朋友最害怕的一件事,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發燒去醫院打針,打針的護士一邊推葯一邊和旁邊的人聊天,她葯推的特別慢,最後我實在忍不住了大哭了起來。這樣的場景現在還記得,打針雖然疼痛,可是我體驗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心不在焉的護士對於一個小孩的冷漠,我是不準備哭的,可是我真的很怕...
英國嬰幼兒打預防針從幾個月到三歲陸續打完。奧利和查理幾個月時我帶著他們一起去打預防針,當時醫生允許我同時帶兩個孩子進門,一個打完,再給另一個打。在孩子三歲時,孩子懂事多了,醫院就要求必須兩個大人陪同,原因是第一個孩子接種的時候,第二個孩子要在門外等候。這樣第二個孩子對於發生的事情全然不知,就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記得當時我和孩爸一人帶一個娃,當我把奧利抱在腿上等待護士打針時,另外一個護士拿著一張彩色圖片,繪聲繪色地給奧利講了起來,我在那看著直想笑,趁孩子不注意,第一針打完。奧利說了聲有點疼,沒想那個講故事的護士更加手舞足蹈,我都快笑出聲,這樣又一針,第二個胳膊打完。打完後護士給奧利頒發勇敢證書(如上圖)及貼片勳章,還不斷地說奧利的表現有多棒,奧利被誇得頭都大了。整個過程,打針這個主要環節被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掩蓋住,這就是醫療上「痛苦障眼法」,把痛苦縮減到最小化。淡化痛苦的過程,用故事講說及圖片分散孩子注意力,最後給予孩子肯定與表揚。奧利和查理打完預防針後回到幼兒園,據老師反映他們沒有和往常不同,只是不停向老師和朋友展示他們獲得的獎勵勳章。
3.去醫院好害怕...
(左上和右上是醫院兒科的等候區,左下是兒科醫生的辦公室,右下為小鎮醫療所等待室的一角)
孩子為什麼怕去醫院,因為醫院讓他們感受到恐怖與痛苦。可是如果醫院的建設符合小朋友的心理,有屬於他們的空間,自然就會不一樣。奧利和查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把醫院的兒科當作兒童中心(如上圖),去看了醫生都不想走,每次都要護士幫忙把哥倆送出去。除了等候室,醫生辦公室,很多檢驗和治療室裝備與布局也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有些布置還是特別為了配合醫療的,例如如果要抽血或者某項檢測會引起小朋友的恐懼或者疑惑,周圍的布局都會有很多奪眼的顏色和圖案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還有一些設備可以讓小朋友玩兒著就做了檢查或者治療。
4.牙齒怎麼突然掉了?...
(收集乳牙的牙齒仙子禮物盒)
就像是相信聖誕老公公,英國的孩子們同樣相信『牙齒仙子』,這又是怎樣一個美麗的童話呢?而它的用意是什麼呢?
當小朋友的第一顆乳牙脫落,爸爸媽媽就會把準備好的乳牙仙子玩偶拿出來(如上圖,是奧利和查理的教母送給他們的禮物)。這個長著翅膀的小傢伙身後有個小背包,上面寫著『乳牙』,小朋友把脫落的牙齒放在背包里,然後把小仙子放到枕邊,晚上睡著的時候,真的乳牙仙子就會來把牙齒取走,然後把一英鎊的硬幣放回背包中作為交換。當孩子們醒來後,看到一英鎊的硬幣,就知道乳牙仙子來過了。每掉一顆牙,乳牙仙子都會來取,孩子們也會積累一些零用錢。
小朋友換牙的時候都會出現很多的不適感,牙齒脫落伴隨流血,吃東西也不方便,小朋友會出現詫異,恐懼和沮喪等不良情緒。但是有了牙齒仙子的故事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個故事神奇又美麗,最重要的是孩子們還可以收穫一些零用錢,牙齒脫落所造成的困惑,恐懼,沮喪與不適等感受也就得到了慰借。
5.腿骨折了好痛好沮喪...
(此圖片來源於網路)
奧利和查理6歲的堂哥馬克年初從滑梯上摔下來,腿骨折了,很長時間都要用一把綠色的拐杖,他感覺到很不方便,很沮喪,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地玩耍,就此奶奶為他寫了一首小詩撫慰他的心,奶奶的用意是讓他在睡前讀,這樣他的心可以平靜下來,安靜地睡去... 下面就分享一下這首小詩(爺爺看我問奶奶要這首詩,就立馬提醒我版權歸奶奶所屬,他當然是開玩笑的,我也獲得了奶奶的授權,如果此文有打賞,我一定要都給奶奶):
至馬克
我的綠色拐杖(作者:大衛希拉里,翻譯:大衛吉娜)
馬克的綠色拐杖又消失了
晚上7點鐘的時候,
當他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
綠色拐杖還在他的床邊。
凌晨兩點鐘,
沒有任何跡象,
綠色拐杖就這樣消失了,
好奇怪啊!
就在晚上,在皎潔的月光下,
難道綠色拐杖有了生命?
它是去了廚房和濕衣服掛在了一起,
還是去了書房,被一件帶泥的大衣掛在了身上?
或者是它去了玩具屋,
在那兒,所有毛絨玩具排成了一行,
把它當梯子向上爬,
然後從尖尖的頂部摔了下來,
正好落在了馬克的小汽車上?
也許它現在躺下了,
蓋著風衣,嘴張得大大的,
給馬克的小火車搭建一個黑暗而可怕的隧道,
或者是為馬克的飛機製造一個機庫?
也許它在走廊被發現了,
頭朝下地靠在牆上,
這樣維尼熊和考拉熊可以用它的腳玩兒套環遊戲。
好累啊!馬克閉上了眼睛,
當他醒來的時候,
綠色拐杖依然站在他的床前,
它整晚都醒著嗎?還是一切都是夢一場?
一個讓孩子感到厭惡和恐懼的拐杖有了生命變得可愛起來,撫慰了馬克那顆受傷的心,他能夠相信一切是美好的,即便是那個他不喜歡的綠色拐杖。
面對孩子的病痛和傷痛,我們能做些什麼?
總結下來,面對孩子的病痛,英國人的做法有兩個關鍵點:
1.淡化或者是掩蓋痛苦。雖然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學會勇敢和堅強,但是西方心理學卻主張淡化或者迴避肉體及精神所受的不必要的痛苦,因為痛苦與折磨並不會讓我們更堅強,只有儘可能地呵護身心,積聚更多的能量,人類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2.用美麗可愛的童話故事或者卡通人物融化孩子的心,兒童的內心世界與成人不同,在他們的世界裡,小動物都是朋友,桌子椅子都有生命,他們對於動畫偶像的痴迷絕對不會輕於成人對偶像感覺,編製童話,用卡通人物來陪伴他們,都是對幼小心靈很好的慰借。
雖然國內的醫療體系還在發展過程中,但是在孩子出現病痛時還是可以用一些方法來呵護他們的心靈,去看醫生時帶上他們喜歡的玩偶,編製一個可愛的小故事,不要在孩子痛苦的時候表現得比孩子還痛苦,看完醫生給予孩子表揚或者一個小獎勵,一些孩子無法接受和理解覺得恐懼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卡通人物的故事讓他們理解或者淡化恐懼...
面對孩子的病痛和傷痛,希望下一次你的態度和做法會不同,加油!
-THE END-


※強迫症——無法言說的傷痛!
※《變身女友》定檔 多重人格女主治癒傷痛收穫愛
TAG:傷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