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毓敏:京劇需要不斷創新的願望、勇氣與知識積累

孫毓敏:京劇需要不斷創新的願望、勇氣與知識積累

記得「文革」前,有些老藝人早就跟我說過:「你們老師是革新家,一輩子演出了105齣戲,有改編的、有繼承而又有自己特色的、有加頭加尾的把折子戲改成整齣戲的、還有新編的。總之,他特別勤奮,一輩子奮鬥。而四大名旦都是革新家,他們都先後向王瑤卿求教,又各自創立了自己的流派,你就大膽地創吧!」說這話的是鼓勵創作的開明的老師。但在「戲班兒」里,更多的是保守勢力,他們反對創作,懶得背詞,懶得編新腔或不會編新腔,都是反對革新的藉口和理由:「你還沒繼承好呢?怎麼就想創作呢?剛學會走路就想跑啊!」等等,把戲曲演員束縛得寸步難行。傳統的積澱過厚成了包袱,不像一些新藝術品種,如電影、話劇、歌劇、舞蹈,都必須每日每時考慮出路和新的創作。我看到不少地方戲,也是包袱輕,走路快,他們在認真審視和學習了一些諸如老劇種,如梆子、崑曲、京劇之後,立即去走自己的路。如:越劇、黃梅戲等,就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他們創編了不少新戲,豐富了各自的保留劇目,爭取了一批新的、年輕的愛好者。

在每一次的全國劇目會演和比賽中,我都能發現不少地方戲的各種絕技和好劇本,是應該推廣和普及的。京劇雖是老大哥,也有必要虛下心來,向地方戲學習。

如:西北地方劇種的耍帽翅、耍手絹、耍長水袖;武打中武術的巧用(婺劇《武松大鬧獅子樓》);魔術變化的移用(楚劇《站花牆》;貨郎背妻(漢劇《啞背瘋》);椅子功(蒲劇《掛畫》);川劇的變臉和踢眼;梆子的噴火等絕技,目前已被戲校的教學有選擇的使用和學習,對補充京劇的絕技的不足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和措施。

南方的京劇比北方的步子邁得快,有一些好戲、好劇本比較準確而精彩地展現在文藝舞台上,連《盤絲洞》這樣的老戲新演,也出現了可喜的創新手段。比如豬八戒的半截身子(用魔術)、蜘蛛精的蛛絲出手、江蘇南京的「紅綢舞出手結構」,都是一些新穎的成功例子。

我們的老一輩又何嘗不是這樣做的呢?如:尚小雲先生會打鼓,就當場擂鼓,創造出了《擂鼓戰金山》;荀慧生先生會畫山水畫,就在舞台上畫畫,以一出《丹青引》而獲得了"四大名旦"之稱;程硯秋先生會太極拳,《荒山淚》的舞袖是「太極拳套路」;梅蘭芳先生60多歲,還將一出豫劇《穆桂英挂帥》移植成了京劇,並將《姜維觀天象》中的[九錘半]鑼經移到他誇張的內心活動表演中;周信芳、馬連良更是創作不斷,如麒派的「連彈」唱法,就是南方曲目的小調移用,簡捷如講話般動聽。荀慧生先生與馬連良先生又將不少傳統折子戲加頭加尾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戲,都是創舉(如馬派的《十老安劉》、《一捧雪》;荀派的《香羅帶》、《玉堂春》、《辛安驛》等劇均是地方戲移植及加頭加尾而成)。

總之,老一輩如此勤奮,如此海納百川,到我們這一代反而變得懶惰而不思進取了。怎麼對得起祖師爺呢?京劇劇目匱乏以及觀眾的流失十分嚴重,京劇若被斷送,我輩就成了歷史的罪人了!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不研究「抓觀眾」的種種手段和方法。

《京劇戲曲網》— 弘揚京劇國粹,分享京劇名段,傳播京劇文化!每天為您推送經典的京劇名家名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梨園戲韻 的精彩文章:

年俗之年畫——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TAG:梨園戲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