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宋代當上狀元的幾個標準

在宋代當上狀元的幾個標準

唐代人流行讀書無用論,但凡有手有腳個男人,都想到邊關去打仗,千里擊胡,勒石燕然,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再不然就做遊俠,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那種。動不動就是: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這位公子您先把劍放下,咱小本生意,好容易來幾個客人,都讓您給嚇跑了……」

到宋代就不一樣了。宋代馬上得天下,卻要馬下治天下。崇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特別看重文化教育。

唐代人還冷冷地撇嘴說:「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在唐代,科舉考試中進士,當狀元,雖然也跑馬遊街春風得意,做官呢主要還是靠出身,靠門閥,靠關係,所以唐代狀元含金量其實並不高。

到了宋代,廢除一切門閥制殘餘,不問階級出身,管你王孫公子,寒門乞兒,一個字:考!不參加科考就沒前途。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於是舉國瘋狂,大家都讀書,女孩子都讀書,教育從娃娃抓起,媽不識字怎麼做得好兒子的幼教工作?

千萬人中選一的「狀元」,榮耀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人,給這種榮耀做了總結:「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衛青、霍去病在漢代發送了回復,就一個字:「呸!」李白、李賀、岑參、賈島,從唐代分別發送了跟貼。

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穿越。

李賀:男兒不用帶吳鉤了,我扔~

岺參:萬事不可料,後悔來參軍。

賈島:十年磨一劍……店家,這劍送你了。

宋代的科舉考試,一種叫制科,一種叫常科。制科是小規模精英選拔賽,不說了。弄得舉國瘋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是常科。

常科就是面向大眾常設的科考,分為三級進階制。

先參加各州郡(包括開封府、國子監)的考試,叫發解試,再參加禮部的省試——就是戲文里唱的「進京趕考」這一出了。然後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因為是皇帝親自主持,錄取了都算皇帝學生,號為「天子門生」,聽起來就很威風。

當然皇帝也不是每張卷子都看,一般是由專門的考官都看過了,取前十名,呈交御覽。由皇帝定奪高下位次。

十個人,都是過五關斬六將,精英中的精英,彼此差距不大。那麼名次怎麼定呢,尤其是,狀元怎麼選呢?有啥硬性標準沒?

標準是有的,不太硬。

 標準一,看交卷速度

太祖太宗的時候,「以先納卷子無雜犯者為魁」,最先交卷又沒啥政治錯誤,就可以當狀元。比如宋太宗時期,一連五科的狀元,都這樣定下來的。大家都知道這個規則,也就卯足了勁兒,寫考卷就像百米衝刺,人人爭先,於是,在宋太祖的時候,就發生兩人同時交卷的事情,怎麼辦呢?

不愧是一條短棍齊眉,打下四百座軍州的好漢,宋太祖下令兩人當場摔跤,勝了的那個就是狀元。

往後幾代,皇帝是不敢說出這種話的,說出來保險被大臣們噴一臉。但開國草創之際,大家都很隨性,就沒人跳出來反對。

一眨眼,兩位文進士就變成了武舉子,扭打成一團。最後,皇上舉起了勝者的手——

才不是。大家是文人,打架要智取。兩位考生,一位叫趙昌言,一位叫王嗣宗。趙昌言是個禿頂,宋代士人都戴襆頭,因為沒有頭髮固定,趙昌言的襆頭就戴得不牢。王嗣宗便攻其弱點,二三回合,一招蛟龍出洞,將趙昌言的襆頭打落在地。御座前光頭露頂,自是失禮,趁著對手不知撿襆頭好,還是繼續干架好的工夫,王嗣宗上前一步,對御座行禮道:「是臣贏了。」

後來王嗣宗一旦跟人起了爭執,就被對手譏諷為「手搏狀元」。好氣哦。

標準二,看皇帝高興

宋神宗元豐五年的狀元黃裳,素來胸懷大志,早有才名。宋神宗也讀過他的文章,很喜歡。這年省試,黃裳果然來考,考上了。宋神宗默默歡喜。到了殿試之日,神宗閉目聆聽左右讀前十名的卷子,一路下來,並無黃裳之名。便叫考官去尋,一直尋到第五甲——此時進士名次分一甲到五甲五個檔次,越往後含金量越低,五甲是最低的排名了,才找到了黃裳的名字,皇帝大怒,直接點了黃裳的狀元,又把主考官叫來訓斥一頓,狠狠地罰他們的款,作為失職之誡。

黃裳官至禮部尚書,宋徽宗時,曾主持刊印《政和萬壽道藏》。他本人也信道,修習了許多道家養生法門,高壽八十七歲。臨終留遺囑,以兩隻大缸收斂遺體安葬。是個有點神叨叨的人。

後來金庸在小說里把他寫成一代武學奇才,留下一部《九陰真經》,惹江湖上腥風血雨。

宋神宗推行變法,朝中阻力甚大,君臣衝突也表現在科舉取士上。終神宗一朝,這種「你們看不上的,朕瞧著順眼,你們選拔出來的,朕偏不喜歡」戲碼,在殿試中頻頻上演。

狀元的人選,往往體現了政治博弈。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這一屆狀元,本是秦檜內定,已經打點好主考官,要讓他親孫子秦塤來做。然而一切就緒,殿試時出了問題。高宗翻翻第一名秦塤的卷子,懶洋洋的說:「又是秦檜他們家那些套話啊……沒意思。放著吧……」看到張孝祥,才拍案而起,連連誇讚:「文章又好,見識又高,連書法都寫得那麼妙!真謫仙人也,狀元非他莫屬!」

張孝祥是旗幟鮮明的主戰派,策對卷子上也是慷慨激昂,宋高宗不是殺了岳飛,一直以「偏安」「投降主義」嘴臉存在著的形象嗎?為什麼會欣賞張孝祥呢?

要知道,主和,主戰,並不是原則性問題,選擇哪一個,都只是策略,是為趙氏皇朝的存續。對於皇帝:家國,家國,他老趙家,就是國。天下臣民,也必須以此為行為準繩。至於岳飛也好,秦檜也好,本質上,都只是,也只應該是高宗權力意志的執行者。

宋高宗也是血與火里過來的,收攏半壁江山,不是笨蛋和懦夫能做到的。要和要戰,不過根據時勢。總體來說,保險地考慮,戰不如和,戰若敗,於趙家,是連家帶國,全部完蛋。於群臣與百姓,不過是換個主子。

豈能不慎之又重?再說了,江山社稷,外憂即在,還有內患就能不考慮了嗎!

從趙宋甫一建立,武將、權臣便都是威脅皇朝的內患,歷史教訓放在那兒,其嚴重性,急迫性,還要勝過胡人鐵騎。從這個角度,岳飛是犯了忌。權傾朝野,氣焰囂張的秦檜,也已經犯忌了。

秦檜忠心地幫皇帝做了很多事。但現在,皇帝不想給秦檜面子了。紹興二十四年狀元人選的確定,給上竄下跳的秦家人敲了一記警鐘。主戰派應聲四起,朝野風氣突轉,秦檜回天無力,在第二年就憂病身亡了。

標準三,看顏值。

  傳說在唐代,鍾馗就是因為相貌太丑,被皇帝看不上而落第,氣得一頭撞死,死後成為陰間執法人員。

可見看顏值這個標準歷史悠久。

宋真宗就是這樣,每次殿試,都要把前幾名召過來,一字兒排開,閃眼細細觀瞧,從氣質到相貌、身高,選出最佼佼者。

比如有一回,山東人蔡齊與江西人蕭貫一起來面聖,真宗見蔡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甚是歡喜。正好丞相寇準又在一邊大放地圖炮,說什麼:「南方下國人,不宜冠多士」——那些南蠻子,就不該給他們當狀元。

江西人(南方人)蕭貫,就以容貌和地域的雙重歧視,失去了狀元頭銜,上哪說理去。

寇準是宋朝大功臣,有名的賢相,也是個頑固典型的地域黑,他自己是陝西人,然後呢特別討厭南方人。一輩子專跟南方人過不去。

江西人晏殊,當年以神童被召試入朝,皇上大喜,賜同進士出身。寇準跳出來阻擋,說,不好,那小子可是南方人呀!

是這樣,當時離宋朝開國還不太久。宋是承接北方王朝的統治,經營中原日久,南方呢,是南唐與吳越等國舊地,風俗與中原大不一樣,民心也不穩固,朝廷從政治上覺得很不放心,覺得「南人」又文弱,又狡詐,必須嚴加防範才是。

這個「排南」的國策,一直持續到宋真宗的時候,陝人寇準就是堅定的擁護者。但是南北交融日深,南人不樂意了,憑什麼?明明是你們北人不學無術,文化層次太低,考試又考不過我們,官又當不過我們,就找借口為自己遮羞!

後來,寇準被政敵王欽若、丁謂等幾個南方人聯合起來,給趕下台了。

寇準:我早就說過,南方人都不是好東西!

標準四:看運氣

  千算萬算 ,不值天一划,老天最大哦!

宋代最走運的狀元,應該是宋神宗元豐八年的狀元焦蹈。他本來是遲到了,沒能趕上省試。結果禮部居然失了火,大部分考卷被燒,只能重新舉行省試。焦蹈就考了個第一。考完試,又趕上宋神宗駕崩,殿試又取消了,焦蹈就這樣直接當上了狀元。

運氣差又能差成什麼樣呢?

宋仁宗景祐元年,狀元人選眾望所歸,是一路考過來,統統佔頭名的天才考生黃庠(又是個江西佬!)。黃庠名動京城,一紙詩文出來,中外哄搶。不知擾動多少少女春閨夢,可是,臨到殿試關頭,他居然生病了,病到爬不起床。為了把狀元留給他,皇帝特意派了御醫來救治,又將殿試推遲日期。然而沒用,小黃就是爬不起來……

最後,這個狀元只好讓給別人了。

還有陰差陽錯,沾上自家兄弟光的。

宋仁宗天聖二年,本來狀元應該是宋祁,然而執政的劉太后一看,宋祁他哥宋庠,也在前十名之列,便說,自古長幼有序,哪有弟弟跑到哥哥前頭的!改取宋庠為狀元。宋庠本來都沒進前三,沒想到沾了弟弟這麼一個大光。

宋庠和宋祁兄弟,世稱「大小宋」。小宋在科舉時,好好一個狀元,被大宋搶走了。大宋一直做到宰相。小宋只做到工部尚書,封端明殿學士。後來皇帝要提升他做三司使,三司使是總理財政的最高長官,又稱「計相」,地位比副宰相也只差一點兒。

結果,被包拯跳出來制止了,說:他哥哥都是宰相了,他怎麼還能當三司使呢!

朝廷重要職務,落到一家子兄弟手裡,這事,不合適,得避嫌。小宋就這樣,又被他哥坑了一把。

二宋沒中進士之前,家境貧困,等到官做大了,大宋還保持著儉樸習慣,小宋卻是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光小妾都娶了十幾房。大宋看不下去,發消息質問小宋:"兄弟,還記得我倆一起吃鹹菜就乾飯苦讀書的那些日子嗎?

小宋回復道:「哥哥,你說我們那些年吃鹹菜就乾飯苦讀書,又是為了啥呀?」

是啊,為了啥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這麼 的精彩文章:

TAG:王這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