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觀通過對自身的徹底反省改善心境而感到無限快樂

內觀通過對自身的徹底反省改善心境而感到無限快樂

內觀

本文以一手的訪談記錄以及現有的文獻回顧為基礎,較為系統的考察了內觀療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他的思想內涵卻出自中國《論語》的「君子日三省乎其身」的內省觀點。由於內觀療法自其發展伊始就以實踐入手,簽於本人參與過七人內觀訓練,有著助理老師的經驗,以「先體驗、後檢驗」的思路,來說明內觀方法的實用性,以此見證心理諮詢師的個人成長。

內觀,通過觀察來發現自己原本沒有發現的事件意義,甚至沒有發現的事實,並最終回顧和檢討自己和重要關係人之間存在的問題並對其進行徹底的反省,改善自己對人和事物的理解,變得寬容,由此獲得一個良好的心境。

1.內觀的佛教和禪宗根源

內觀與佛教和禪宗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從其根源上就極難與宗教脫離開來,自青年時期年開始,吉本伊信認為個人自信心與知識的積累有關,因此開始探索「對自身的反省」,通過若干次試驗,他在數年達到目的而感到無限快樂。他感到日常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想要達到佛教中所說的「領悟」,並懷著對往事進行不斷懺悔的心理活動。吉本伊信從建立起內觀療法,到最終發展出內觀療法的三個核心問題—他人為我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增添了什麼麻煩--共花去了30年的時間。

內觀療法對人性有著一個基本假設,它認為,人類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們能夠進行內觀並獲得治療和成長的基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內觀療法所定義的治療對象看到,內觀療法的人性觀提出,健康者與神經官能症患者之間未有明確的界線。也就是說內觀療法的適用對象不僅僅局限於精神官能症患者,而且具有對象廣泛性的特點。內觀療法並沒有嚴格的適應症,因為此法的提出首先是從正常人的自我探索中發展起來的。在這點上,內觀療法與佛家的思想相似,佛家提倡「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禪宗看來,人皆有佛性,或者說人的本性就是佛性,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自證自悟。在本篇論文參與討論的七次內觀體驗當中,所有的內觀訓練者亦非神經官能症患者,他們通過內觀所得到的收穫也更類似於個人成長所產生的效果。第一次參與內觀的A女士就認為自己的感受並沒有同期參與其他內觀訓練者的感受強烈。A女士認為自己與內觀主要處理的重要關係人之間的相處無問題,也並沒有抱著什麼希望解決的問題來參與內觀。她描述道第一天新鮮感,第二天煩躁,我調得很舒服,我想就堅持一下再繼續。我的父母對我都很好,參加內觀只是好奇,第二天晚上就覺得很愉快了。……以前對人比較急躁,現在有些事情,我會告訴自己是否可用內觀的思考來讓自己平靜一下,思路就不那麼混亂了,但我覺得就算沒有內觀,通過七天修正也可以改變。參加內觀之後,我的記憶力變得很好,很多過去想不起來的事情都能想起來。工作起來,思路清晰,原來5個小時完成的事,現在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完成,思維變得更加敏捷,在生活事務上記憶力增強,學會了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視野開闊,心胸豁達,個人成長空間上有了很大進步,而且是內觀過後很久才體會到自己的變化,細水長流的感覺靜靜的在身體里流淌。

實際上,內觀和宗教最為緊密的聯繫,或許在於它與佛教或禪宗的冥想的相似性而在實際操作當中,根據石井光先生的經驗,曾經有過佛教或者禪宗的冥想體驗的內觀訓練者,不論是他們進入內觀的核心狀態所需要的時間,或是他們實踐的內觀所能夠到達的深度,都要比沒有冥想體驗的個體更為理想,以大部分的個案來說,在進行內觀的最初幾天,內觀訓練者的精力都花費在真正『進入』內觀狀態的努力之上,要靜心入定而有過冥想體驗的個體卻可能只需要花費一天,來讓回憶的大門開啟,石井光先生這麼說道。《大學》裡面對從真正的「入定」也有類似的理解,「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在我參與的七人內觀中,都是由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孟玉榮老師帶領,從每天早晨七點開始和晚上訓練結束,都要進行禪修冥想,對內觀順利進行奠定良好基礎。禪修冥想除了「入定」的需要之外,禪修冥想還能夠讓個體變得更為寬容接納,並降低其對焦慮和憂慮的防衛程度,於是,冥想就能夠使個體為接受治療而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除此之外,冥想的治療方法能夠幫助他們以一種更深刻的、更朝向內心的方式獲得個人發展。

2.從內觀引導者和內觀訓練者的關係看內觀與人本主義療法的關聯

內觀體現了徹底的人本主義思想,它完全以內觀訓練者為中心,甚至內觀引導者在內觀進行順利時,不對內觀訓練者作出任何回應,而只是傾聽並表示理解,在進行面接時,說話輕柔細小,除了面接外,其他時間內觀訓練者幾乎是處於完全獨處的狀態之下。

訓練者表示,老師與助理老師親自做一日三餐,合理搭配膳食,營養豐富,為訓練者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讓訓練者全然的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被理解,深深的感動。有位訓練者說,每次面接者快要來問我問題的前分鐘,我會很努力地攪盡腦汁去回憶。覺得回答不出來問題,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事後覺得這幾分鐘內,有很大壓力的努力回想對回憶童年是很有幫助的。

由於文化的不同,在日本面接是跪著的,而在中國,內觀指導者是坐在椅子上與訓練者面對面進行面接,距離大約20公分遠,指導者每次面接向訓練者鞠躬行禮,讓訓練者深深感到被尊敬。吉本伊信這樣說,內觀訓練者深切的回憶自己的過去,這己是十分累人的工作,與此同時,內觀還要求內觀訓練者幾乎全盤否定自己原本所持有的對重要關係人、乃至整個世界的理解方式,體驗到包括內疚、挫折、悔恨等種種負面情緒,並最終從這些情緒當中走出來,用一種寬容的、充滿感激的、對他人沒有欲求的方式來存在於這個世界。能夠完整的經歷整個內觀的過程,內觀訓練者是偉大的,引導者對內觀訓練者感到由衷的敬意,我們稱內觀訓練者為內觀戰士。

正是在受到如此的完全尊重的狀態之下,內觀訓練者於是能夠徹底的檢視內在的自己……最好的說明這種獨處感的方式來自於內觀訓練者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後者是一種類似道家的存在,他只傾聽而不干涉。諮詢師傳達了一種關懷的、非干涉性的傾聽,這為內觀訓練者創造了一個安全的、優厚的條件來探索其內在的對話。

人的整體心理狀態完全是過去經歷的延續,對於這一點,內觀和精神分析有著同樣的理解。但相對於精神分析總是分析別人給自己造成的傷害而言,內觀並不分析他們為何造成對內觀訓練者的傷害,相反的,內觀要求內觀訓練者去發現對自己造成創傷的他人也同樣遭受著創傷,甚至是來自於內觀訓練者自己的創傷,這就可以使其個人脫離眼下的社會、超越眼下的苦難、超越自身、超越原有的小我、原來小的現實,把本真的能量發展強大,就能淡化了困難,超越弱小的受害者角色。而去發現他人也是受害者,乃至去理解他人也是受害者的方式,和羅傑斯所發展起來的人本主義療法當中的「共情」則十分的相似,羅傑斯認定心理諮詢的三條必須的準則:接納、真摯和共情當中,在內觀的應用之中,這最後一條不僅僅適用於諮詢師,也同樣適用於內觀訓練者。日本人本主義療法強調禪的本質--「內在覺醒」。他把焦點放在內在反思或內在對話所必需的「獨處感」之上,並認為應該把`獨處感"視作為羅傑斯的三條至關重要的特徵之外的第四條準則。在實際操作上,內觀引導者強調自己作為引導者的身份,內觀的過程是一次攀登自我高山的過程,在登山過程順利的時候,引導者只是通過不斷的提出三個問題來指引內觀訓練者繼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並無偏見的陪同他,此時的引導者的作用或許不如其他心理療法當中諮詢師的作用明顯,但保護、鼓勵和無條件的支持對於內觀這一特殊的心理療法來說,則是十分重要的,當登山者走錯方向的時候,引導者則必須將他引導回來。石井光先生認為,引導者說得越少越好,通過什麼都沒做,達到什麼都做的過程,孵化孕育內觀訓練者、並讓內觀訓練者得到成長。

3、內觀的適用範圍

內觀所考察的直接對象是內觀訓練者的重要關係人以及內觀訓練者之間的關係,並間接的考察內觀訓練者對自我概念的認識,後者和所有其他心理療法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每一種心理療法考察自我概念的路徑方式都有所不同,比如說精神分析的路徑是挖掘創傷,通過定義創傷來自於利比多與理性自我的衝突,它體現了西方文化中特有的自我概念,而內觀從與重要關係人之間的關係出發來考察自我概念的路徑方,卻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內涵。儒家文化所定義的自我是根據「我」和集體之間的關係而形成的,並因此是一個以社會關係為準繩的系統。「正如那些中國文化的例子所顯示的那樣,無論如何,這些定義邊界的所謂正常的,道德上`正確"或者心理上`健康"的結構與其他文化有著顯著的不同。心理療法因此而不僅僅會影響心理的內部過程,它還將影響社會道德的範疇。在內觀療法當中亦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到,內觀的三個問題不斷的向我們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當他人為我們進行了付出時,我們是否也能夠同等地對他人進行付出。在內觀的例子當中,我們幾乎只能看到否定的回答,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暗含著道德上的判斷—在我們甚至無法對他人進行同等付出的時候,抱怨乃至批判他人付出的不足是不正當的。在理想狀態之下,雖然這個問題最終將內觀訓練者帶往其自我重要性的下降,但療效產生的基本假設卻顯而易見的來自於我和他人之間必須藉由施與受而獲得平等這一理解—施和受必須最起碼是平等的,甚至『我』的付出應當比別人更多。日本人傾向於相信,如果他們從他人處得到某些益處,基於道德責任,他們則必須返還最起碼與該人所給予的數量相等的東西。無論如何,美國人則傾向於將社會關係視為是平等的,人和人之間共同分享著責任以及錯誤之處,因此,要讓美國人能夠從內觀療法當中受益會是困難的。

由於文化的不同,以及由此導致的自我概念的不同,內觀被認為更適合東方人。但實際上,西方已經開展內觀療法數十年時間,並與數年開始在日本之外的地方舉行常規性內觀論壇。石井光先生認為,除了某些特殊病症的患者---重度抑鬱症患者,精神分裂患者等之外,其餘的人都能夠進行並從內觀當中獲益。

4.內觀的效果

在本人親身參與的七次內觀訓練當中,內觀的效果是極為理想的,內觀訓練者都體驗到了不同程度的自我發展,內觀思考的確立或內觀所達成的人格變化是相當戲劇性地展開,它是可以觀

察的。內觀療法稱它為「轉機」。改變的契機或類型有著多種不同的模式,並且是很微妙的。其因素或條件如下:

4.1 內觀思考的增強:並非在某一段時間的冥思、祈禱或藉助他人力量,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靠自己的力量去改革自我的意志為一前提。集中思考訓練,亦即時間上的連續、反覆、查驗指導、回憶的數量等增強學習,即使反覆相同的主題,也應具備在質的方面有求變的意志。

4.2 粉碎概念:內觀的命題不只是要否定自己的過去,也要否定自己的思考模式。吉本稱此為「粉碎概念」,即粉碎並改變陋習的自我訓練。起初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和厭惡自己的感覺。到了飽和點之後,反而覺得舒適與放心。

4.3 記憶的重現:舊記憶的重視非常困難,不僅在數量方面很難回憶,並且不切實際。及至內觀進行到某一階段之後,回憶的數量會增加,時間的隔絕也隨之縮短,現實感覺增加,存在感增強,然後才會有「轉機」的出現。

5.內觀的治療機制

5.1 罪惡的意識與接納:內觀療法的罪惡感和一般所定義的罪惡感並不相同,一般認為罪惡感是來自防衛的罪惡感或者是對於他人加諸自己的束縛表示不滿。而內觀療法則認為罪惡感是來源於自私,就是所謂的「我執」。吉本伊信說內觀的目的在於祛除「我執」。要祛除「我執」,在內觀上需要先察覺自己的「我執」,如果以內觀的自我省察三個觀點來說,就是要察覺到自己得到別人的恩惠太多,卻一直未注意及此,不但未感恩圖報,反而帶給別人太多的麻煩,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缺乏體貼心是這些罪惡的根源。

罪惡感的察覺在治療上有何意義呢?這是內觀療法非常重要的一點。從治療的觀點可以歸納如下:

它可以祛除拒絕改變的心態。接受心理治療者同時有兩種心理,一為企求改變的需求,一為害怕改變的心理。患者因內觀而面對自己的醜陋與脆弱,抗拒改變的心理也迅速消失。

它能夠使對別人的恨意與不滿消失。敵意與不滿的心理乃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是被害的,自己有權利要求對方的心態所導致的。因此,一旦了解自己是錯的,自己太任性,並且是個加害者,則怨恨與不滿將無存在的餘地。不僅如此,還會對別人的溫馨、恩惠產生感謝與喜悅的念頭。可以放棄虛偽的面具,尋回真正的自我。一旦對於自己的醜陋有正確的認識之後,就能平心靜氣的接納自己及別人。

5.2 愛的重新體認:內觀法的基本課題是「了解他人對自己付出了多少,自己又對這些人回報了多少」。亦即檢討過去到現在的具體事實看是「施」多還是「受」多。要去體會在過去的人生過程中有哪些人關愛到我或別人為我做的事情,有屬物質的,勞力的還有精神層面的。而在內觀的過程中,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洞察到別人為我有獻身的、犧牲行為的愛,而自己卻有背叛性行為,儘管如此別人仍然寬恕自己。換言之,寬恕才是人類最高的愛。從正面去內觀他人的愛就能回憶過去自己所遺忘的愛,並且去感受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因此,過去認為自己未被愛而有被害意識者,一旦想起自己被愛的事實,心理會有很大的衝擊,內觀加深。一個人到了這個境界,就會放棄對於周圍人的偏見。

6.結論

內觀療法提出「他人為我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增添了什麼麻煩」三個主題,喚起我們所擁有的、我們所經歷過的、乃至我們存在著的幸福感來作為治療效果的基礎並在意識到他人對我的付出的同時,淡化自我意識。希望人能夠回歸到一種簡單的存在狀態,一種道家所指的「聖人狀態」,一種完全幸福的狀態。如果我們按照弗洛姆的定義來描述內觀,內觀則是一種希望能夠把人從「持有模式」向「存在模式」轉變。

內觀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在用內觀的思想影響著我的家人,朋友,只要人與人的關係和諧,在互敬互愛中表達、交流、報答,就會少了痛苦和煩惱,多些快樂和幸福,這就是生活的智慧。內觀療法,快樂人生的必須課,愛的源泉,生活的動力!綜上所述,內觀療法在內蒙古通遼大地已經得到了普及及推廣,在今後研究和探索內觀療法的深度和廣度上會繼續發揚光大。

內觀會長郄鳳卿

郄鳳卿教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觀療法研究分會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內觀與人生科學分會會長,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名譽教授,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客座研究員,北京中康中西結合醫院名譽院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

相關簡介:

郄鳳卿1989年畢業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研究題目為《膽汁返流性胃炎的性格因素》先後留學日本國立浜松醫科大學,日本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研究森田療法和內觀療法,獲精神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創建心身醫學科,作為學科帶頭人長達十八年,率先在國內推出了內觀療法、激光氧療法、斷食療法、與格言療法;出版了《心身醫學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六本專著。並於2016年創立了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旗下的內觀與人生科學分會和世中聯旗下的內觀療法研究分會,帶領中國內觀療法由醫院走向社會各領域,發展了內觀療法中的良知因素,推動感恩教育、內省文化、道歉文化、誠信文化、規則文化在社會中的巨大作用,為情志疾病,心理疾病的早期預防,人際關係不良導致疾病的早期化解,奠定了基石。

個人標籤:

感恩和道歉文化,內觀文化的終身推廣者,貌似嚴厲,實則不然;外冷內熱的心理衛生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