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顧隨先生的《馬郎婦坐化金沙灘》

顧隨先生的《馬郎婦坐化金沙灘》

正月十二,顧隨先生的生日。老先生在的話,121歲了。

這是很多年前自己寫的一篇文章的壓縮版。

顧隨先生的《馬郎婦坐化金沙灘》

《馬郎婦坐化金沙灘》是苦水先生(顧隨羨季)現存的六部雜劇創作之一。該劇分為四折加一楔子(在第二折和第三折之間),正旦扮馬郎婦主唱到底,是元雜劇的標準格式。《馬郎婦坐化金沙灘》是雜劇的「正名」,「題目」是《柏林寺施捨肉身債》。該劇梗概是:延州人不識大法,墮落迷網,觀世音菩薩化身馬郎婦,誓願以肉身作為布施,度化眾生。美貌的馬郎婦受到當地柏林寺長老的排斥,在村中又受到當地民眾的鄙視,被大家認為是淫婦,遭到驅趕,於是馬郎婦宣稱將要離開此地,在金沙灘頭當眾「坐化」。

一、「馬郎婦」的背景

據作者1936年12月寫的《跋》,「余譜此劇,依《青泥蓮花記》也。」《青泥蓮花記》是明代梅禹金輯纂的一部奇書,「專以娼論」,把青樓妓女視為「蓮花」。其中有「鎖骨觀音」和「馬郎婦」兩節,苦水先生在《跋》中概述如下:「昔延州有婦人白皙,頗有姿貌,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與之游。狎昵薦枕,一無所卻。數年而歿,人瘞於道左。大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來,見墓遂趺坐,具敬禮。焚香圍繞,讚歎數日。人問之,僧曰,斯乃大聖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雲耳。眾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如鎖狀。又記馬郎婦於金沙灘上施一切淫,人死葬後掘開,乃鎖子骨云云。」其中提到的「延州」在今陝西省延安東北一帶,金沙灘為當地地名。

「延州婦人」與「馬郎婦」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

最早記載這一故事的是唐文宗太和年間的李復言(約公元831年前後在世),在其《續玄怪錄》(又收於《太平廣記》卷一百一)中記有「延州婦人」條(卷五),記錄了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住在陝西東部延州的一位女子。最初記載的有關「延州婦人」的事迹與之後出現的「馬郎婦」事迹是有很大區別的,雖然她們後來都被作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最根本的不同是:延州女子縱慾,馬郎婦守貞。而「手提漁籃」也是在「延州婦人」之後出現的形象,這個女子被稱為「漁籃觀音」是因為她初到金沙灘時,裝扮宛如一位賣魚的婦人,手中提著漁籃,于是之後出現的「馬郎婦」在故事中即成為「漁籃觀音」。當馬郎婦(漁籃觀音)的故事留存下來時,之前的「延州婦人」的故事就漸漸消失了。

無論是「延州婦人」還是「馬郎婦」,基本情節都是「觀音化倡」,以「性」作為方便法門,傳法度人,懲惡勸善。但是在中土傳統文化中,那個如妓女般的菩薩是不可能被眾人所接受的,於是在漁籃觀音信仰傳播過程中,故事中的女子經歷了從「縱淫」到「守貞」的轉變。這兩種形象都歸屬於漢日佛教藝術的「三十三觀音」之中,漁籃觀音列於第十,馬郎婦則列於第二十八,而化生故事基本相同。

黃庭堅(1045~1105)《山谷集》卷一四《觀世音贊六首》第一首結尾云:「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

二、以色設緣

依照大乘佛教的觀點,為了度化眾生,菩薩隨類應現,到處化身。在《維摩詰所說經》中有這樣一段偈語:「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所謂「如吞鉤之魚,出水不遠」。佛法不度無緣之人,菩薩的教化,往往講究因緣,他們為弘揚佛法,常常需要徇俗設緣,有的甚而以色設緣,以「性」作為方便法門,引導眾生依歸正信。

如何通過「性」這個法門設緣?在馬郎婦系列故事中提到了兩種方法:

一種是所謂「順緣」,以慈悲之心,順遂世俗之慾望,「以欲止欲」。比如馬郎婦與任何有求於她的男子發生性關係,然而,只要與她發生性關係的人,據說從此都不再有性慾。

較早的記載出於北宋葉廷珪的《海錄碎事》。該書卷十三上《馬郎婦》條云:

釋氏書: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上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死葬,後一梵僧來,云:「求我侶。」掘開,乃鎖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雲而去。

另外一種是從最初的「順緣」、狎游,改變成了先是順從大眾的愛欲之心,然後誘導世俗之人誦讀佛經,起念信佛。在「誦經發心」這個系列中,女主人公以美色進行誘惑,但是最終並不真正順從世人的慾望,而是堅守童貞。

苦水先生在《跋》中還提到,《佛祖通載》(即《佛祖歷代通載》,是元代釋念常所撰的編年體佛教史料)中也記載了馬郎婦的故事,與梅禹金記錄的有所不同。「但以色為餌,誘人誦經信法,而未嘗有淫行。」故事梗概如下:唐代佛教盛行,篤信者甚眾,但在陝西東部一帶居住的人性喜打獵,對佛教缺乏興趣。大約在唐憲宗元和四年(809)或元和十二年(817)時,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來到此地,宣稱誰能在一個晚上熟記《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她便委身下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個人通過測試,女子說不能一身嫁給這麼多人。於是,她要他們熟記《金剛經》,第三天,十個人通過考試。她再要求這些人在三天之內背誦整部《法華經》,這次只有馬郎通過測試。美貌女子答應嫁給馬郎,馬郎籌備婚禮,並迎娶了女子。但是,就在圓房之前,女子突然死去,而且屍體很快就腐壞了,馬郎必須立即將她下葬。幾天之後,一位身著紫袍的老和尚來到此地,要求馬郎帶他去看女子的墳墓。當和尚打開墳墓,並用他的手杖碰觸屍體,只見屍體的血肉早已腐爛,只剩下由一條金鏈子串起來的骨頭。和尚告訴圍觀的群眾,這女子是聖人示現,她來此是為了要解救他們脫離惡業。和尚用水將屍骨洗凈後,系在杖上騰空而去。此後,這裡的許多居民都開始信奉佛教。

苦水先生所作的《馬郎婦坐化金沙灘》一劇沒有依據上述這兩種說法,該劇既沒有讓馬郎婦通過性行為使那些男人們「永絕其淫」,也沒有以此為餌「誘人誦經信法」,而是在「施捨肉身債」之後當眾「坐化」。

三、捨身度人

苦水先生的這部雜劇改編自梅禹金的《青泥蓮花記》,但是與《青泥蓮花記》記載的故事也有不同。正旦扮演的馬郎婦一上場就開門見山道出:「為這延州人民不識大法,墮落迷網,俺誓願舍此肉身,渡登覺岸。」點明菩薩救度眾生的主題。苦水先生把「坐化」一折作為整部劇的高潮,是最為精彩的一折,而這恰是《青泥蓮花記》中所沒有的情節。「坐化」也是依據佛經而來,大菩薩來世間示現說法之後往往不會久留,很快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棄世而去,在這個過程中警醒世人。「轉眼西天白日曛,可憐這咫尺光陰百歲人。」

苦水先生還有另一部名為《垂老禪僧再出家》的雜劇,寫一位老禪師為了從物質生活乃至精神上救助一位喪夫的女子,與她結婚並生兒育女,到那女子去世之後再度出家。如「透網金鱗」,既入得網內,翻身透網而出,捨得肉身證得法身。馬郎婦所採取的「布施」手段也是令常人難以接受的,但是其「真如本性」卻清澈無染:「俺本是白蓮過雨自盈盈,相伴中天古月明,紅塵任教餐落英,則俺這真性,圓明清過他玉壺冰。」

佛家最講「慈悲」,其「六度」第一即是「布施」,有以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分別,也有以內布施與外布施分別。總之,把財物、知識技能施捨給別人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要把自己整個肉身都布施出去則非常人所能為。在該劇第四折的《幺篇》中馬郎婦唱到:「俺常準備著肉飼虎,腸喂鷹,走長街吆喝著賣魂靈,您當俺不是爺娘血肉生。」菩薩視肉身為「道器」,為「假有」,但是飼虎喂鷹確實需要極大的犧牲精神,作者把這種「賣魂靈」的方式同樣看做是捨身布施。這不是一時懸崖撒手,而是一種相對持久的奉獻過程,奉獻者在行為上可能捨棄常規的方式,以染達凈,真性常如。

在民間信仰中,觀世音菩薩一直被作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代表。該劇的主角即是觀音菩薩化身的馬郎婦。在佛經的記載中,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能夠觀照自心,了達自在,隨類現身,尋聲救苦,其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是為了到人間普度眾生,因此也稱「慈航大士」。「雲幻波生但微哂,萬人海藏身市隱。你道俺戀紅塵,那知俺凈土西方坐不得蓮台穩。」「到今朝待迴避了曉風殘月影,好插向羊脂玉凈瓶。」

在所有觀音菩薩的應生戲當中,《馬郎婦坐化金沙灘》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而且可以認為在有關「馬郎婦」的劇曲當中,這是現存最好的一部。這部雜劇情節緊湊有致,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唱詞典雅,內蘊豐富,苦水先生的禪學思想在他這部雜劇中也得以充分體現。

2010-7-6(凌晨)修改

歷代詠馬郎婦和漁籃觀音的詩詞偈頌不計其數,隨錄三首。

馬郎婦(寂窗有照)

鬢雲繚亂半垂肩,勾引勞生入善門。

千古金沙灘下水,月明空印不成痕。

漁家傲?詠魚籃觀音(壽涯禪師)

深願弘慈無縫罅,乘時走入眾生界。窈窕丰姿都沒賽,提魚籃,勘笑馬郎來納敗。清冷露濕金襕壞,茜裙不把珠纓蓋,特地掀來呈捏怪。牽人愛,還盡多少菩薩債。

漁婦觀音(無准師範)

腥穢道身不自知,更來漁市討便宜。

就中活底無多子,提向風前賣與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賢普行願 的精彩文章:

TAG:賢普行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