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治病如何因地制宜

《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治病如何因地制宜

《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黃帝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北方者,……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炙焫。……南方者,天地所長養,……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者,……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一、名家注釋

張介賓註:「天地之氣,自東而升,為陽生之始,故發生之氣始於東方,而在時則為春。地不滿東南,故東南低下而多水。魚鹽海濱,皆傍水之地利也。得魚鹽之利,故居安食美。魚,麟蟲也。魚生水中,水體外陰而內陽,故能熱中。然水從寒化,亦脾寒者所忌。食咸者渴,勝血之徵也。血弱故黑色疏理。熱多故為癰瘍。砭石,石針也,即磁鋒之屬。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亦此類也。東方之民疏理而癰瘍,其病在肌表,故用砭石,砭石者其治在淺。凡後世所用砭石之法,亦自東方來也。砭音邊。

地之剛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然天地之氣,自西而降,故為天地之收引,而在時則應秋。陵居,高處也,故多風。金氣肅殺,故水土剛強。飲食華濃,故人多脂肥。水土剛強,飲食肥濃,肌肉充實,膚腠閉密,故邪不能傷其外,而惟飲食男女七情,病多生於內也。病生於內,故非針灸按蹺導引所能治,而宜用毒藥也。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

天之陰在北,故其氣閉藏,而在時則應冬。地高陵居,西北之勢也。風寒冰冽,陰氣勝也。野處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猶然。地氣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臟寒。臟寒多滯,故生脹滿等病。艾灸火灼也,亦火針之屬,今北人多用之。

天之陽在南,故萬物長養,而在時則應夏。南方低下而濕,故水土弱而多霧露。病在經絡,故宜用九針。凡後世所用針法,亦自南方來也。」

二、異法方宜

釋字:異者,《說文解字》:「舉也。」法者,《爾雅·釋詁》:「法,常也。」方者,《說文解字》:「並船也。」宜者,《說文解字》:「所安也。」《增韻》:「適理也。」

俗話說:「因地制宜」,不說「因天制宜」,一個地方的不同氣候的形成是由地勢造成的,同一個緯度一年四季的天之四氣是相同的,其寒熱溫涼也是一樣的。天之四氣的形成是由於太陽的位置所決定的,當緯度相同時的地區太陽所在的位置與該地區的關係是一樣的時候,季節也是一樣的。

例如,我是從中國北京來到美國舊金山附近的南灣地區,中國與美國所在的緯度差不多,應該來說寒熱溫涼也差不多。而實際上北京與舊金山的氣候完全不一樣,北京與紐約的氣候相仿,都是四季分明。之所以這樣是由於北京與紐約的地域有些相似,都處於大陸的東部,而舊金山就完全兩樣了。在美國西海岸,一年四季氣溫相差不多,它位於太平洋的西邊,與北京有東西方的不同,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同時舊金山灣區一帶,東面有山,太平洋的海水帶來的冷空氣被高山阻擋,形成了這裡的特殊氣候,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最熱也不過二十七八攝氏度,最冷也不過十一二攝氏度。因此說,造成氣候的不同不是因為天氣的不同,而主要是由於地勢不同造成的。

這裡還要強調一個概念「天之氣」,我們常說「天之六氣」對應「地之五行」,天之六氣就是風熱暑濕燥寒,但這裡要與「四時之氣」相區別,「四時之氣」是指寒熱溫涼,對應春夏秋冬四季,它是由太陽與地球的角度和距離所決定的,而「天之六氣」是在「四時之氣」的基礎上再加上地上水濕蒸騰所形成的。因此,所謂風熱暑濕燥寒六氣,是天地之氣相交所形成的。

不同的地域水土氣候有著很大的不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所生的疾病也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調整其陰陽平衡時,要考慮當地的陰陽五行特點。例如,我有一個病人患有風濕性關節炎,以前住在美國西海岸的城市時,關節炎疼痛的癥狀就加重,這裡的氣候比較潮濕,由於是海洋性氣候,早晨霧很大,有些濕冷,以後搬到灣區東部地區疼痛就緩解了,那裡由於離海邊遠一些了,氣候要乾燥許多。這樣一個因為地域的不同的病情得到緩解的例子,說明了病人是屬於寒濕痹證,在選擇治療方法時,首先根據病人診斷選擇溫陽祛寒、化濕止痛的方法,這是診斷方面。

在具體實施治療方案時也要因地制宜,根據病人所在的不同地域,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異法方宜」,該篇根據五方地域的不同,給出了5種治療方法。人們根據各自所在地的不同養成不同生活習俗,當人們生病時其陰陽失調必然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關,其治療方法各不同。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這裡敘述了五方天地之氣的不同,人們常見的五種地域性疾病,及其致病機理及治療方法。從中可以總結出這樣的結論,東方屬木,氣屬風溫,治療用石療,相對於今天應該屬於刮痧療法的範疇;西方屬金,氣屬燥涼,治療宜毒藥,應屬於今天的中藥治療;北方屬水,氣屬寒冷,治療宜灸焫,應屬於今天一切與溫熱療法有關的方法;南方屬火,氣屬暑熱,治療宜微針,應屬於今天的針刺療法;中央屬土,氣屬濕平,治療宜導引按蹺,應屬於今天的氣功按摩療法。

反過來思考其治療方法的適應證,針刺主要用於實熱證,也就是說針刺宜清熱;艾灸適用於寒證,也就是艾灸多用於溫陽;中藥適用於涼燥證,說明中藥宜於溫補陰陽;刮痧療法多用於風溫證,主治外感與溫熱證;氣功按摩身體鍛煉多用於中土濕盛,主治濕邪阻中焦。

從中可以看出,《黃帝內經》關於中醫治療方法是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證型,選擇不同的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應該取其所長避其所短。而且也不能偏廢任何一種方法,針灸、氣功、按摩、刮痧、中藥等不同方法,臨床中應該靈活應用,發揮中醫之特長,充分體現中醫之療效。正如該篇最後所述「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三、異法方宜在針灸方面的應用

針刺方法在異法方宜中主要適用於熱證,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針刺的優勢所在應該是以清熱為主要應用。針刺本身有點創傷性,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身上扎了幾個洞,容易泄氣。我們經常說針刺要得氣,這個氣源於精化氣,針刺後氣易泄。而補陽溫里的最好方法是中藥或者灸法。針灸溫陽補氣,雖然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很大難度的,例如,很著名的溫陽補氣針法是「燒山火」,但是真正能達到溫陽補氣效果的並不多。

我們再來看看穴位,五腧穴中有寒有熱的不同,屬陽的穴位偏熱,而屬陰的穴位偏寒,看看我們平時經常扎的穴位很少是屬陽的穴位,要不然就是性平的,或者就是性寒涼的。為什麼是這樣呢?實際上古人在制定穴位時已經有意將一些補陽溫熱的穴位選在不容易得氣的地方,例如,商丘,脾經的第五個穴,是陰經的經穴,五行屬金,其味為辛,主發散,其性為陽。從其穴性來看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穴位治療脾陽虛證的,而且脾陽虛又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癥狀,為什麼人們很少用這個穴呢?實際上當你扎了這個穴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這個穴是在骨頭上,幾乎沒有縫隙,大部分人這個位置的皮下組織很少,幾乎不可能得氣,難怪這些穴位不常用。

但是為什麼《黃帝內經》在定這樣一個穴位時把它放在一個不會得氣的地方呢?古人一定是在暗示我們兩點,第一,補陽不是針刺的強項,如果病人需要補陽,還是採用灸法,或者中藥治療為好。第二,在陽穴的位置上,不要多刺,或者要小心傷到陽氣,很多時候如果操作不當,不但不能補陽,反而會耗氣。經脈的經穴大部分都是在骨頭上,包括陽經的「經穴」(五腧穴中的經穴),顯然古人是想告訴我們,「經穴」不是一個常用穴(腎經的經穴除外),儘管從理論上說,「經穴」無論是陰經,還是陽經,都是以溫陽祛寒為主要功能,但不適合針刺使用。

總之,古人通過《異法方宜論》這一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中醫治療方法是多樣的,每個方法都有陰陽五行的不同特性,各有所長,不可偏廢,根據不同病症,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才是上策。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講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