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且盡生前有限杯

【談談中國的酒文化】

相信很多人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期間沒少聚會,沒少飲酒。有酒量者把飲酒當成樂事,這就苦了那些沒酒量者,往往叫苦連天,徒嘆奈何,因為「無酒不成席」,幾乎所有的聚會都會把飲酒當成一個必要項目,甚至白酒、紅酒、啤酒輪番上陣,非要來個「三中全會」不可。筆者也是不勝酒力,每次赴飯局都會頗覺躊躇,有一種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趕腳。為了這個令人惱火的酒文化,時常心頭恨恨,不得不承認,中國確實有著歷史非常悠久、內涵非常豐富的酒文化。今天筆者就試著把酒的起源以及酒的功過是非弄個清楚。

1

酒的起源

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詩非常知名,就是「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一句,於是很多人都以酒作為解憂之物,殊不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但這並不妨礙人們依然喜愛酒,有開心的事要飲酒,開懷暢飲,鬱悶了更要喝酒,因為「愁城欲破酒為軍」。

酒是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由植物發酵製成。酒的發明可以上溯到很早很早以前,到底有多早,專家的說法也很不一致,一致的認知就是酒的起源很早。早到大約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開始用糧食和水果釀酒,在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同時代也已經開始用水果和大麥釀造果酒和啤酒。

關於酒的起源在中國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江統在《酒誥》中記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

第一種是儀狄造酒說,儀狄是夏禹時候的人,他以擅長釀酒而名垂青史,在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中有這樣的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世本》中的記載是「始作酒醪。」宋朱翼中《酒經》:「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郭沫若說:「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據此,酒醪應該是指溫軟的甜酒,而秫酒則是指高粱酒,即濃烈的白酒。

談到白酒,容我宕開一筆,說一下我們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出土的金代燒酒鍋。1975年12月,在土門子西山嘴村南新開河道中發現一套金代銅燒酒鍋,一度被認為中國第一燒酒鍋。雖然關於蒸餾酒的開端有元代說、宋代(含金代)說、唐代說、東漢說等不同觀點,但這套金代銅燒酒鍋成為宋代說或曰金代說的最強有力的地下出土的實物證據。

第二種說法是杜康造酒說。曹操在《短歌行》中寫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在這裡,「杜康」指的是酒,並非人名。事實上,杜康是人名,即夏天子少康,歷史上有所謂的「少康中興」之說。曹操的一句「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使杜康造酒之說流布甚廣,甚至把杜康視作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

還有一種說法是黃帝發明了酒,如《抱朴子》載:「黃帝造酒泉法,以曲米和成丹藥」《黃帝內經·素問》載:「黃帝命作湯液酒醴以為備。」黃帝為五帝之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傳說他發明了諸如宮室、舟車、杵臼、耒耜、衣裳、釜甑乃至音樂、銅鏡、鼎、鼓等。如果說這些傳說是真的,那黃帝的發明委實太多,應該說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袓,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嗯,沒有之一。實則這種說法並不可信。

在徐珂的《清稗類鈔》中有這樣的記載:「粵西平樂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醞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其實早在唐代就有了猿猴釀酒的故事流傳,針對這類故事,我個人的解讀就是猿在無意中把儲存的果實製成似酒的飲料,釀酒恐非猿的本意。推開來想像一下,也許酒的發明創造史比人類更為久遠。

2

酒的功過

關於適度飲酒是否有益身體健康,這個在醫學上還存有爭議。但是過度飲酒有害,不僅對身體不好,還會耽誤許多正事,這一點毫無疑義。《弟子規》雖然有許多內容不合時宜,但有一句我比較信服,就是「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這句。飲酒豈止是丟醜呢,更有甚者,譬如《晉書?苻生載記》中記載前秦開國君主苻健的第三子苻生即位以後「耽湎於酒,無復晝夜」,後來苻堅「廢之為越王,俄而殺之。生臨死猶飲酒數斗,昏醉無所知矣。」

酒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上是很重要的一種祭品,《尚書》中有一篇名為《酒誥》,是周公針對殷人尚酒、總結殷亡經驗而發布的誥辭,從中可見周公對於酒的態度和政策。同時,也可以看到周人的飲酒禮制基本完備。殷商覆滅固然不能理解為紅顏禍水,商紂王寵愛妲己,沉迷於妲己的美色,不理朝政,對她言聽計從,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史料中還有商紂王「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以及「作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的記載,正如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桀也是曾「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商兩朝的滅亡決不能簡單片面地理解為亡於飲酒,這些都是表面現象。當然也要承認,飲酒好色至少是其不修德政的一個表象。

然而,飲酒只有壞處就沒有好處嗎?當然不是。

寫過《登樓賦》、被譽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在其《酒賦》中稱酒能「章文德於廟堂,協武義於三軍,致子弟之存養,糾骨肉之睦親,成朋友之歡好,贊交往之主賓。」嘖嘖,看看酒的作用有多大。

再來看下《史記·滑稽列傳》中的淳于髡。齊威王問淳于髡的酒量有多大,淳于髡的回答是「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若是「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愈放鬆,酒量愈大,若是「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然後規勸齊威王:「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齊威王乃罷長夜之飲。

3

酒與詩人

不管酒神究竟是誰,中國的釀酒史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既然夏商時期即已有酒的存在,那麼在《詩經》中當然會有酒的身影,而且還挺多的。譬如在《詩經·小雅·鹿鳴》中就有「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的記載;《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中有「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詩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代表著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峰的《古詩十九首》中也不時談到飲酒,由於東漢末年,時代動蕩,政治黑暗,下層文人遊宦無門,生命意識蓬勃而發,因此,他們發出強烈的憂生之嗟。體現在《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了「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這樣的詩句。

歷史上飲酒比較瘋狂的時代當屬魏晉時期,宗白華先生曾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智慧、最具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魏晉南北朝,文人狂放任誕,以各種方式反抗時代與禮教,正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年幼喪父,家貧勤學,少年即通詩書,曾任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官。阮籍本有輔佐天子,濟世安民之大志,但苦於時運,在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執政下任官,動輒飲酒佯狂。司馬昭想為兒子司馬炎求娶阮籍女,阮籍連續醉酒六十日,司馬昭找不到提出求親的機會,只得作罷。阮籍蔑視禮法,「遭母喪,飲酒食肉」,這是何等的任性放誕。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他去鄰家喝個大醉,然後居然就躺在鄰家少婦的旁邊呼呼大睡。阮籍又稱阮步兵,是因為他曾擔任步兵校尉一職,阮籍不想做官,但是他喜歡飲酒,他聽說「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嗯,阮籍正是為了飲酒才不惜當官的。

劉伶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禮法」表示蔑視。《晉書》載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

一天,劉伶非常想飲酒,他的妻子捐酒毀器,流著眼淚勸諫他:「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劉伶回答倒也爽快:「好,聽你的,我決定戒酒。我自己是戒不掉的,只有在神面前禱告發誓才行,你給我準備酒肉吧。」劉伶的妻子傻傻地答應了,準備好酒肉放在神案之上。然後劉伶跪下禱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劉伶便喝酒吃肉,隗然大醉。

談起善飲酒的詩人,李白不可或缺,他在《將進酒》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句詩算是為飲酒者正名張目,一句還不夠,他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還有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詩呢,這是月下獨酌的惡情緒,這是無可奈何的真感傷,這是懷才不遇的大寂寞。無怪乎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稱讚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說到杜甫,其實杜甫酒量也不錯,他在《贈衛八處士》一詩中說「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還是前面淳于髡所闡述的酒量論,酒量跟心情有極大關係。你看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就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官軍收復失地,心情自然大好,此處應該有酒。

白居易的酒量很可能不大,你看他張羅請客,怯怯地問了劉十九這麼一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他還有《勸酒十四首》,要是真有酒量,為什麼不像陶淵明一樣寫下《飲酒二十首》呢?

陶淵明飲酒太多,導致生下的五個兒子俱不中用。酒仙李白的兒子叫李伯禽,一生毫無建樹,想來伯禽的智力很可能因為父親飲酒過量而受到了損傷,試想如李白一樣「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孩子的智商焉能不受影響?作為對比,我們來看下宋代,不,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堪稱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的蘇東坡,東坡三子蘇過詩畫俱佳,又極孝順,時人呼為「小坡」,並且評價他「作文極峻壯,有家法。」緣何如此?我想很可能跟蘇東坡的酒量小有關,蘇東坡早年「飲少輒醉」,中年以後雖然常常「把盞為樂」,雖然他喜歡「把酒問青天」,有時候也會「夜飲東坡醒復醉」,但酒量就不敢恭維了。

飲酒詩是無論如何也說不盡的,飲酒的態度也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有及時行樂型者,譬如張季鷹的「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再如杜甫在《絕句漫興九首》其四中所說的「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年光有限,及時行樂這種態度是最普遍的。偶有勸人戒酒的,譬如唐代王建在《送張籍歸江東》中這樣說:「慎勿多飲酒,葯膳願自強。」王建在臨別之際勸告張籍要多吃藥、少喝酒,這話實在不太中聽,可是畢竟是推心置腹說出來的臨別贈言,希望張籍能聽得進去。

胡也佛《貴妃醉酒圖》。

朱梅邨《鍾馗醉酒圖》。

【以前發過的文章,直接戳一下,即可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皇島弘毅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秦皇島弘毅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