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的章節標題為何是兩個字?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的章節標題為何是兩個字?

《笑傲江湖》和古曲《廣陵散》

2018年2月27日

全文7000字,閱讀大概需要15分鐘!

請輸入

金庸小說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修訂時,金庸對小說的回目進行了精心的設置。

所謂回目,其實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習慣,從宋元話本到明代成熟的章回體小說,是有脈絡可循的。說書先生開書前,先將這回書概括一下,寫到外面的水牌子上,以此招徠觀眾,其實就是回目。

金庸在寫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時,使用的是七字回目,每兩回恰是一幅聯語,後來修訂時,兩回並做一回,回目正是傳統的對仗形式。

金庸在後來的小說寫作中,《碧血劍》和《連城訣》的回目仍是傳統對仗形式,《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出現了短語作為回目,其他小說,金庸皆採用四字作為小標題。

這些小說先在報刊上連載,每回長度與今天流行的修訂版本不同,回目的名字遠遜於如今所見,隨意性很大。金庸在修訂時,除增刪內容外,還要將其整理為相應的整數,有時甚至要將原來的章節從中掐斷,重新取一個合適的回目,要求有一定深度,並且要有準確的概括性,難度是可以想像的。

金庸為此煞費苦心,力氣下得較大的,比如《天龍八部》每十回是一首詞,《倚天屠龍記》四十回連在一起,是一韻到底的柏梁台體古詩,《鹿鼎記》取自查慎行的《敬業堂詩集》等等……最特殊,也最簡短的回目,則是《笑傲江湖》,每個回目僅有兩字,含義變得更為內斂,比如「滅門」「學琴」「三戰」「繡花」「曲諧」等名稱,似乎是金庸進一步化繁為簡的嘗試。

原以為這些回目只是金庸想要與其他小說相區別,並沒有什麼深意,但後來發現仍是低估了金庸。

偶然看到《廣陵散》曲譜,頗為驚訝。《廣陵散》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各段的名稱,全以兩字為名,如「止息」「順物」「取韓」「沉名」「終思」「恨憤」「亡計」等等。

重新回頭再審視《笑傲江湖》的回目,就彷彿聆聽一支迴旋往複的樂曲。

全書的引線是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之曲》,從劉正風與曲洋的友情,到令狐沖與任盈盈的愛情,一波三折。幾乎可以肯定,《笑傲江湖》的回目正是金庸在向《廣陵散》這首古曲致敬。

《笑傲江湖》修訂版第七回「授譜」中,這樣寫道:

劉正風道:「令狐賢侄,這曲子不但是我二人畢生心血之所寄,還關聯到一位古人。這笑傲江湖曲中間的一大段琴曲,是曲大哥依據晉人嵇康的《廣陵散》而改編的。」

曲洋對此事甚是得意,微笑道:「自來相傳,嵇康死後,《廣陵散》從此絕響,你可猜得到我卻又何處得來?」

令狐沖尋思:「音律之道,我一竅不通,何況你二人行事大大的與眾不同,我又怎猜得到。」便道:「尚請前輩賜告。」

曲洋笑道:」嵇康這個人,是很有點意思的,史書上說他『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這性子很對我的脾胃。鍾會當時做大官,慕名去拜訪他,嵇康自顧自打鐵,不予理會。鍾會討了個沒趣,只得離去。嵇康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這傢伙,也算得是個聰明才智之士了,就可惜胸襟太小,為了這件事心中生氣,向司馬昭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便把嵇康殺了。嵇康臨刑時撫琴一曲,的確很有氣度,但他說《廣陵散》從此絕矣』,這句話卻未免把後世之人都看得小了。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晉時人,此曲就算西晉之後失傳,難道在西晉之前也沒有了嗎?」

令狐沖不解,問道:「西晉之前?」曲洋道:「是啊!我對他這句話挺不服氣,便去發掘西漢、東漢兩朝皇帝和大臣的墳墓,一連掘二十九座古墓,終於在蔡邕的墓中,覓到《廣陵散》的曲譜。」說罷呵呵大笑,甚是得意。

令狐衝心下駭異:「這位前輩為了一首琴曲,竟致去連掘二十九座古墓。」

只見曲洋笑容收斂,神色黯然,說道:「小兄弟,你是正教中的名門大弟子,我本來不該托你,只是事在危急,迫不得已的牽累於你,莫怪莫怪。」

轉頭向劉正風道:「兄弟,咱們這就可以去了。」劉正風道:「是!」伸出手來,兩人雙手相握,齊聲長笑,內力運處,迸斷內息主脈,閉目而逝。

從小說來看,《笑傲江湖》之曲中的某些段落,並非是劉、曲二人原創,而是改編自《廣陵散》,這也解釋了,金庸為何要將《笑傲江湖》修訂版的回目改為兩字的原因。

但是,既然書中說《廣陵散》已經絕傳了,還要曲洋發掘古墓才能重現於世,那麼金庸所看到的《廣陵散》曲譜又是來自哪裡呢?

三國曹魏景雲三年(262年),名士嵇康在三千名為其求情不果的太學生的注視下,從容在刑場上撫琴,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終赴死,從容不迫。嵇康死前唯一的遺憾:「袁孝尼曾打算學《廣陵散》,我沒有教他,我死之後,廣陵散從此絕矣!」

成為絕響的廣陵散,成了中國歷代文人的心結。

從歷朝歷代留下的記載來看,大有矛盾。

一邊說《廣陵散》隨嵇康之死成為絕響,在各類文學作品和詩詞中用「幾成廣陵散矣」作為對某種技藝或者某位名家作品絕跡的感嘆,弔詭的是,另外一邊,在各種場合彈奏《廣陵散》的記載又不絕於書。

《廣陵散》到底絕了沒有?

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現在無論是網上還是音像商店,你都可以找到這首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名作。

那麼它到底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廣陵散》又叫《廣陵止息》,「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

它萌芽於秦、漢時期,三國曹魏應璩(190~252)在給劉孔才的書信中曾提到「聽廣陵之清散」。有學者和民俗學家考證過,《廣陵散》可以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琴曲。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時把它歸為楚調曲。晚於嵇康的潘岳還在他的《笙賦》中這樣寫:「輟《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可見這首曲子當時就很流行。唐代李良輔編有《廣陵止息譜》,共廿三段,唐代呂渭的《廣陵止息譜》有卅六段,對這兩種譜的記述均可見於史書記載。

現在見到的古本最早收在明朱權的《神奇秘譜》里,全曲共四十五段,正是現今用於演奏的本子。另外,明代汪芝在《西麓堂琴統》中還收有兩個本子,稱甲、乙本。可見這組琴曲是被古今方家認可,流傳了千年。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形成了今天的《廣陵散》。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精於笛,妙於琴,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力。《晉書?嵇康傳》說,嵇康「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係。嵇康對禮法不以為然,更對官場仕途深惡痛絕。所以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自由自在的打鐵匠。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決然地與山濤絕交,並寫下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心志。

金庸的《笑傲江湖》明顯受到了《廣陵散》的啟發,主人公令狐沖在世人眼中是個浪子,精神情懷上實則與嵇康一脈相承。

然而考諸事實,這個思路,應該是金庸在修訂《笑傲江湖》時想到的。金庸下筆之初,其實還沒有把《笑傲江湖之曲》和《廣陵散》聯繫起來。

《笑傲江湖》小說初版連載時,這段故事文字出自第十九回「殺人滅口」:

曲洋向劉正風望了一眼,說道:「我和劉賢弟醉心音律,以數年之功,創製一曲『笑傲江湖』,自信此曲之奇,千古所未有。今後數千年間,縱然世上再有曲洋,卻不見得又有劉正風,就算又有曲洋、劉正風一般的人物,卻又不見得二人生於同時,要兩個既精音律,又精內功之人,志趣相投,修為相若,一同創製此曲,實是千難萬難了。此曲絕響,我和劉賢弟在九泉之下,不免時發浩嘆。」他說到這裡,從懷中摸出一本冊子來,說道:「此是『笑傲江湖曲』的琴譜,劉賢弟另有一本簫譜,請小兄弟念著我二人一番心血,將這琴譜簫譜攜至世上,覓得傳人。」劉正風從懷中也取出一本冊子,笑道:「這『笑傲江湖曲』倘能流傳於世,我和曲大哥死也瞑目了。」

令狐沖躬身從二人手中接了過來,道:「二位放心,晚輩自當儘力。」他先前聽說曲洋有事相求,只道是十分艱難危險之事,那知只不過是要他找兩個人來學琴學簫,此事可說是易如反掌。

曲洋嘆了口氣,道:「小兄弟,你是正教中的名門大弟子,我本來不該托你,只是事在危急,迫不得已的牽累於你,莫怪莫怪。」轉頭向劉正風道:「兄弟,咱們這就可以去了。」劉正風道:「是!」伸出手來,兩人雙手相握,哈哈一聲長笑,閉目而逝。

令狐沖接過《笑傲江湖》曲譜,曲洋和劉正風便「雙手相握」,閉目而死,沒有劉正風和曲洋向令狐沖解釋《笑傲江湖》之曲和《廣陵散》有何關係,這段文字是金庸在修訂時後加上去的,從而使回目和內容,都和《廣陵散》發生了關聯!

然而,從西晉之前古墓中盜掘《廣陵散》曲譜的事,並非金庸靈機一動的神來之筆,此前他已經寫過這段故事,在修訂《笑傲江湖》時來了個「乾坤大挪移」!

《笑傲江湖》寫於1967~1969年,在1961年,金庸寫《倚天屠龍記》時,就讓「金毛獅王」謝遜幹了這件盜墓的事。

《倚天屠龍記》初版本,第十四回「玄冰火窟」中,謝遜從王盤山擄走張翠山和殷素素,在船上大作才藝展示:

謝遜道:「待我撫琴一曲,以娛嘉賓,還要請張相公和殷姑娘指教。」從艙壁上取下瑤琴,一調弦音,便彈了起來。張翠山於音韻一道,素不擅長,也不懂他彈些什麼,只是覺得琴音甚悲,充滿著蒼涼鬱抑之情,越聽越是入神,到後來忍不住凄然下淚。謝遜五指一划,錚的一聲,琴聲斷絕,強笑道:「本欲以圖歡娛,豈知反惹起張相公的愁思,罰我一杯。」說著舉杯一飲而盡。

張翠山道:「謝老前輩雅奏,是何曲名,要請指教。」謝遜望著殷素素,似欲要她代答,殷素素搖搖頭,也不知道。謝遜道:「晉朝嵇康臨殺頭之時,所彈的便是這一曲了。」張翠山驚道:「這是『廣陵散』么?」謝遜道:「正是。」張翠山道:「自來相傳,嵇康死後,廣陵散從此絕響,卻不知謝前輩從可處得此曲調?」

謝遜笑道:「嵇康這個人,是很有點意思的,史書上說他『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這不是很對你的脾胃么?鍾會當時做大官,慕名去拜訪他,嵇康自顧自打鐵,不予理會。鍾會討了個沒趣,只得離去。嵇康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這傢伙,也算得是個聰明才智之士了,就可惜胸襟太小,為了這件事心中發愁,向司馬昭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便把嵇康殺了。嵇康臨刑時撫琴一曲,的確很有氣度,但他說『廣陵散從此絕矣』,這句話卻未免把後世之人都看得小了。他是三國的人,此曲就算在三國之後失傳,難道在三國之前也沒有了嗎?」

張翠山不解,道:「願聞其詳。」謝遜道:「我對他這句話不服氣,便去發掘西漢、東漢兩朝皇帝和大臣的墳墓,一連掘了二十九個古墓,終於在蔡邕的墓中,覓到了『廣陵散』的曲譜。」說罷呵呵大笑,甚是得意。

張翠山心下駭然,暗想:「此人當真無法無天,為了千餘年前古人的一句話,竟會負氣不服,甘心去做盜墓賊。若是當世有人得罪了他,更不知他要如何處心積慮的報復了。」

這段文字,在修訂後的《倚天屠龍記》中,被悉數刪去,稍作改動後,移植到修訂後的《笑傲江湖》中。

現在想來,金庸也許在完成《笑傲江湖》後,才感到令狐沖的行為大有魏晉之遺風,繼承了嵇康彈奏《廣陵散》的精神氣韻。

嵇康和令狐沖都不拘世俗禮儀,都為當世人所不容。但是他們其實是真正的信守禮教者,與道貌岸然的衛道者們形成巨大的反差,一個是發自內心的,一個是止於表面的。

對此魯迅曾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過:

「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說他們毀壞禮教,魏晉時代,崇奉禮教的看來似乎很不錯,而實在是毀壞禮教,不信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因為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過偶然崇奉……於是老實人以為如此利用,褻黷了禮教,不平之極,無計可施,激而變成不談禮教,不信禮教,甚至於反對禮教。——但其實不過是態度,至於他們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禮教,當作寶貝……試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但又於此可見魏晉的破壞禮教者,實在是相信禮教到固執之極的。」

回思令狐沖在小說里的行為,這段文字恰可為他做註腳。

《笑傲江湖之曲》,曾在令狐沖和任盈盈新婚之際,由二人琴簫合奏,從此「曲諧」:

這三年中,令狐沖得盈盈指點,精研琴理,已將這首曲子奏得頗具神韻。令狐沖想起當日在衡山城外荒山之中,初聆衡山派劉正風和日月教長老曲洋合奏此曲。二人相交莫逆,只因教派不同,雖以為友,終於雙雙斃命。今日自己得與盈盈成親,教派之異不復能阻擋,比之撰曲之人,自幸運得多了。又想劉曲二人合撰此曲,原有彌教派之別、消積年之仇的深意,此刻夫婦合奏,終於完償了劉曲兩位前輩的心愿。想到此處,琴簫奏得更是和諧。群豪大都不懂音韻,卻無不聽得心曠神怡。

《笑傲江湖之曲》來自於《廣陵散》,若細究《廣陵散》描寫的內容,兩人在大喜之日彈奏此曲,其實並不一定和諧。

《廣陵散》早期並無內容記載,唐韓皋主張「地名說」,認為是描寫王凌在廣陵起兵討伐司馬氏,結果失敗的悲壯史事。當然此說從年代來講就不怎麼可信。

元代張崇主張「刺客說」,認為是描寫是聶政刺韓相俠累,近代楊宗稷也主張「刺客說」,不過他認為是描寫的聶政刺韓王。「刺客說」在解釋內容上比較貼切,但不能說明為什麼要和「廣陵」這個地名掛上關係。

聶政刺韓王,在史實中無考,僅有聶政刺俠累。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記載:韓國大臣嚴遂(字仲子)與韓相韓傀(字俠累)產生矛盾。嚴仲子找到聶政,花重金收買他刺殺俠累。聶政因要贍養老母,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後來聶政母親離世,聶政葬母之後,對嚴仲子說,自己本是市井之徒,而嚴仲子為「諸侯之卿相」,不遠千里,驅車前來以重金邀請。此番禮遇,聶政自然要回報,因此他「將為知己者用」。

司馬遷用簡略的語言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面:「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不止,又連殺數十人。聶政最後把劍指向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有人認出自己,從而連累與自己長相相似的姐姐。聶政後被暴屍於市,無人識得。韓國國君遂以百金懸賞提供線索的人。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此事,懷疑是弟弟所為,於是動身到韓國探詢究竟。聶榮到達聶政暴屍之處後,認出聶政,大哭。聶榮對圍觀者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受嚴仲子重託來刺殺俠累。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連累聶政的聲名啊。」然後聶榮哀慟而死。

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後,紛紛讚賞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讚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里」,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

聶政刺韓之後六百多年,東漢蔡邕在《琴操》將這段歷史演繹為聶政為父報仇的故事,說戰國時期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誤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立志為父報仇,乃入山學琴十年,終獲超絕琴藝。韓王召聶政進宮彈琴取樂,聶政趁韓王聽琴不備,忽從琴內取出匕首,將韓王刺死,然後悲壯自殺,琴曲取名為《聶政刺韓王》。金庸在小說里將《廣陵散》出土之墓,選在蔡邕墓中,其淵源正在於此。

《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有「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等分段標題,故事裡的人物關係和《史記》所載雖有出入,但樂曲的情緒、節奏,和《史記》所載基本一致,古今琴曲家均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金庸在《笑傲江湖》的世紀新修版中,也將這段故事增加了進去:

只見曲洋續道:「小兄弟,你是正教中的名門大弟子,我本來不該托你,只是事在危急,迫不得已地牽累於你,莫怪,莫怪。這《廣陵散》琴曲,說的是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全曲甚長,我們這曲《笑傲江湖》,只引了他曲中最精妙的一段。劉兄弟所加簫聲那一段,譜的正是聶政之姊收葬弟屍的情景。聶政、荊軻這些人,慷慨重義,是我等的先輩,我托你傳下此曲,也是為了看重你的俠義心腸。」令狐沖躬身道:「不敢當!」

曲洋笑容收斂,神色黯然,轉頭向劉正風道:「兄弟,咱們這就可以去了。」劉正風道:「是!」伸出手來,兩人雙手相握,齊聲長笑,內力運處,迸斷內息主脈,二人閉目而逝。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殺伐氣氛的樂曲,與傳統文人氣息濃厚、以高逸淡雅為尚的琴曲風格迥不相同,過去被認為有失古琴的中正和平之旨。

「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廣陵散》,實則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嵇康或許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反抗精神,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根據《神奇秘譜》記載,書中所收《廣陵散》來自隋朝皇宮所收的曲譜,隋朝滅亡之後流入唐朝皇宮,但到唐朝滅亡,曲子也流落民間,有幸被更多人接觸到,得以傳承下來,被《神奇秘譜》所收錄。

至於從嵇康之死到《廣陵散》被收入隋宮,幾百年間又發生了什麼?曲子如何被收入隋宮中,已經無法考證。

《廣陵散》之絕並不是因為嵇康,而是因為曲子描述的是「弒君」,不符合封建禮教。內容以「復仇」為主題的激昂曲調,也與儒家提倡的「樂教」和「修身養性」相悖,難以被封建「正道」所接受,是以《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

令狐沖與任盈盈洞房花燭大喜之日,合奏《笑傲江湖之曲》,不見於金庸最初的連載版本。試想一下,令狐沖和任盈盈眼前滿堂賓客,盈盈紅燭,內心卻是「聶政刺韓相」與「聶榮收葬弟屍」的畫面,明顯有悖常理。

或許爭論琴曲內容在嵇康或令狐沖看來,是件無聊之事。嵇康的音樂理論主張「聲無哀樂」,認為音樂可以被多解,同一音樂,聽眾不同,理解也不同。人們對音樂有情感反映,是因為「至和」的音樂,可以把本來潛在於人心中的不同感情激發出來。

《廣陵散》以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臨刑而絕世,曲子里有然重諾、輕生死的俠士,也有講氣度、重風骨的書生,背後的故事讓此曲寓意深刻。

金庸選擇《廣陵散》,除了令狐沖身上的魏晉風骨,更因為在傳統樂曲中,這支曲子最具蒼涼慘烈的俠義之氣。

廣陵傳人陳雷激演奏的《廣陵散》

作家林遙

原創微信公眾號,歡迎各位關注!

林遙,80後青年作家、詩人,出版有長篇小說《戊戌俠蹤》,散文集《明月前身》,詩集《俠音》等。

原創微信公眾號

僅限全文轉載,

並請完整保留作

者署名。

轉載請註明:文

章轉載自「作家

林遙」微信公眾

號:zuojialinyao8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林遙 的精彩文章:

TAG:作家林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