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詩詞里品元宵

古詩詞里品元宵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猜燈謎、賞花燈、吃湯圓、舞龍舞獅,這些傳統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在歡天喜氣的熱鬧氣氛中,人們合家團聚,其樂融融。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詩詞佳話,細細品讀,別有一番情趣。

元宵節在古代曾經是浪漫的情人節,充滿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常常與愛情聯繫在一起。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辛棄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全詩的最後四句,意境優美,讀來,意味無窮。百轉千回之後,要找的心上人,正站在依稀昏暗的燈火處,雙眸交匯時,各自不禁莞爾一笑,原來你在這裡啊。

然後並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有個完美的結局,歐陽修的《生查子》讀來不免讓人惆悵萬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此詩與崔護的那首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今昔比照,詩人觸景生情,追憶了一段逝去的情緣,徒留滿地傷感。

展燈、賞燈是元宵節必不可少活動。在唐代,元宵賞燈十分興盛。到了宋代,燈節更加豐富多彩,燈節的時間也持續的更長,到了十五月圓之夜,街頭巷尾,到處是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熱鬧景象。對此,不少詩人也通過詩句展現了當時的盛況。唐代張祜在《正月十五夜燈》寫道:「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盧照鄰也有詩云:「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真可謂是「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晝」。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等等。不同的是,相對於現在機器加工出來的成品湯圓,古人在製作湯圓上更為講究,手工做出來的湯圓不僅包含了濃濃的親情,也更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氣息。清朝符曾在《上元竹枝詞》寫道:「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做湯圓的過程,被詩人寫得通俗生動,饒有趣味。宋代姜白石也曾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於古詩詞里品元宵,品出的是融進我們中華名族血脈之中的精神文化,它根植在我們中華大地的土壤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蓉 的精彩文章:

桃花,在古詩詞里盛開

TAG:陸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