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布衣精神,棉麻之道

布衣精神,棉麻之道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最美微雜誌

棉麻,在古代是大眾社會的第一選擇,也是幾千年沉澱下來的一種文明,更是一種精神的代表。其作為華夏文明的傳統服飾,幾乎貫穿了幾千年的人類發展進程,涵蓋了佛、道、儒三大文明系統。

《紡車圖》:描繪民間鄉村村婦紡織的場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棉麻等布衣其作用不再單純是禦寒,而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布衣文化」,其穿著人士也不單純是平民百姓,而融入了庶士,甚至卿相豪族,所謂的「布衣」在指人的穿著的同時,又用以指人的身份,即身處下層的平民。

到了唐代,布衣幾乎成為未仕的士人的代名詞,即所謂的布衣之士。布衣之士不同於普通的平民,是平民中的讀書人。他們雖身處貧賤,卻以通經籍、明道義而自高,並且形成了士文化中的一種突出的現象:布衣精神——安貧樂道的士人氣節,即不以貧賤為恥、樂道安貧、寂寞以守志的情操。

魏晉玄學與佛學的合流,不再以外在的紛繁現象而是以內在的精神為本質。這種思想落實到藝術中,便是對外在的雕飾美、動勢美的否定和對內在精神美、靜態美的肯定。以形寫神、氣韻生動、重意境等藝術原則落實到繪畫、書法以及其他藝術上,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通常被受寵的象徵富貴的華麗服飾隨著對形式化、程式化、裝飾化的則退到附屬的地位。

轉而追求一種樸素的佛的境界和神秘的宗教氣氛,主體形象是神化了的人和世俗化的供養人等自然形態的形象。在意象上是由絲綢、絢麗轉至自然平淡的追求,由五彩繽紛的動的氣勢,轉為靜的意味。

在這個時期,士大夫以及文人隱士是棉麻服飾的主要傳播者和青睞者。由於中國封建社會分裂動蕩、戰亂頻繁的時代,很多文人不暗世事變幻,紛紛隱逸山野,寄情山水,修仙學道養生。如唐代傳世繪畫作品《高逸圖》,之中描繪了晉帶的高士人物,其身穿直領袍衫,用帶子結扣的披子,戴烏紗捲雲帽,或菱角巾,手持尾,坐於豹皮墊褥之上。

《太平御覽》卷六十五引《傳授經》說:陸修靜「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褐,作「袍」解。由此可見,道教在魏晉時期的服裝,大多與當時的高士隱逸所著服裝相似,正是魏晉時期的隱逸士人的服飾為以後的道教服飾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以後道教所規定的道教道袍、冠巾、簪子等就是以這一時期為原型的。

中國傳統棉麻服飾的發展實際上是伴隨著中國古代文人隱士的心理狀態以及佛、道等文化的審美髮展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服飾形制,顯現著「清其意而潔其身」之意。承載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道法自然的內在精神。也記錄著古代文人著衣的風尚精神,暢寫著他們淡泊清高的美德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氣節。

當今,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更迭,棉麻服裝也隨著時代的更迭而不斷變遷,發展到現代,更是融入了許多外來的形式,但總得來說還是基本保留了中華傳統服飾的形制特點。而人們對科學養生的重視,使得【布衣精神,棉麻之道】也伴隨著養生飲食,養生鍛煉等等一樣,重回人們的生活之中。這種【布衣精神,棉麻之道】的回歸,也正詮釋著復古和時尚的碰撞。當走在大街或是人群中,有一抹素衣衫裙,你會不會覺得眼前一亮呢?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識分子 等不畏於勢,不惑於神,不棄尊嚴,堅守真理,平等,自由的礦大。深受儒,道,墨家思想的影響,重諾千斤,樂解濟貧。今天,性感,高貴,奢侈的服裝多多少少有些泛俗,而這種大方,素凈,環保的棉麻衣服有著別具一格的風采,更受人們的青睞。

圖片及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喜雨

-end-

主 編 推 薦

看道

在這裡,遇見美好的靈魂

每早八點,給你講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風東韻 的精彩文章:

五皇御書賜福,中華老字號獨家授權,貼上這幅春聯,2018一整年福氣與吉祥都有了!
甩掉健身卡瑜伽墊,就穿這條褲子,任何女人穿上都會瘦10斤!

TAG:西風東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