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文字整理:靜怡苑?心靈樂園


平台君的話

為了有足夠的精力長期為大家輸出直播筆錄。本次將把每堂課分為上、下兩段推送。

請各位乖乖耐心等待,平台君們不是偷懶,而是想給大家分享更為精細的筆錄。

中觀寶鬘論(一)

如果沒有很好地聞思,也許連何謂心地善良都不一定清楚。

作為佛教徒,要知道眾生的根基是千差萬別的,如果千篇一律地規定所有人都皈依或修持大法,這是不現實的。我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對身邊的人既不要拔苗助長,也不要聽之任之,應該掌握智慧和方便的分寸。

上師念傳承

如果以前造了惡業,比如殺生,則即生會短命。不管做何種佛事、行持何種善法,都難以長壽。如果以前損害過別人,即生就會危機重重。世人都想健康長壽或升官發財,但殊不知這與我們前世的業有一定關係。有些人會將其歸因於基因或家庭,雖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與我們的基因、家庭還有學業等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還存在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我們稱之為「業」。大家不能不相信業力,其中涵蓋了很多甚深的道理。

上師念傳承

大家會在三節課中,得到《中觀寶鬘論》的所有傳承。對於一些藏傳佛教特別重視並經常引用的偈頌,我也會為大家稍作講解。如果你們有書,就會了知我所講的是哪一句偈頌。

在這樣一個快餐文化的時代,我們都應相互理解。大家都希望得到很多,付出很少。你們付出很少的幾個小時,就能得到《中觀寶鬘論》的傳承和加持。本來傳承就蘊含著很多無形的力量,我們得到這種力量以後,確實是對本論的理解和領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所以,得到傳承之後,會更有利於大家的理解和學習。

我的一些上師,有著非常豐富的傳承。不管是經典、論典還是續部,都深藏於心。我雖然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但很多年以來,自己對這方面比較重視,也排除各種艱難,得過很多傳承。我在晚年的時候,也希望能把自己擁有的這些傳承奉獻給大家。我們這裡有些法師、居士和輔導員都很不錯,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傳承後,在不同的場合中,也可以給大家輔導,這也是一個方法。另外,也會有利於自己的學習和修行。按照很多大德的說法,得到傳承,不管是自己學習、修行,還是給別人輔導,都有無形的加持和力量。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上師念傳承

這裡講,不向智者詢問,是一種愚者的標誌。作為佛教徒,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不懂的最好能經常請教別人。在佛教徒之間,也應該有一些互相探討和辯論,這非常重要。

上師念傳承

這裡講了善和惡的差別。

貪嗔痴及彼,

所生皆不善,

無有貪嗔痴,

及彼生業善。

貪心、嗔心、痴心,以及依靠貪嗔痴所引發的身口意所造的業,叫做不善業。無貪嗔痴,以及無貪嗔痴而產生的業,叫做善業。我們常常善惡不分,標榜「我天天行善!」實際上卻時時生起嗔恨心、貪心和愚痴心,而自己卻不自知。有些人自以為在做善事,其實卻是在造惡業。這種情況在現實社會中比比皆是。有些人自以為在造惡業,結果卻很虔誠,並在行持各種善法。

《中觀寶鬘論》中講到:要觀察自己並觀察別人,看自己到底是在行善還是造惡。

上師念傳承

何時有蘊執,

爾時有我執,

有我執有業,

有業亦有生。

何時有蘊的執著,就有我執;有我執,就會造業;一旦造業,就要流轉輪迴。

現在有些人熱衷於做慈善等善法,這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修持空性,缺乏無我的智慧,只要有蘊執或我執,今生來世都無法解脫。所以,一定要聞思佛教的空性教義,並對中觀法門產生定解,繼而不斷修持,這樣在即生中也會有斷除我執的機會。

如果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就算我們今生所做的善事功德顯赫,仍會相續不斷地轉生輪迴,難以獲得解脫。原因何在呢?因為只有依靠空性見,才能破除我執。離開了空性見,哪怕擁有慈悲心,也無能為力,因為慈悲心和我執不是從根本上相違的。蘊執或我執一定要依靠無我的智慧來斷除,這非常重要。

「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這個偈頌,在藏傳佛教各教派寺院的中觀辯論里出現得較多:「聲聞、緣覺到底有沒有證悟人無我……」

居士偶爾參與一下辯論也很好。當然,辯論時不能吵架,不能別人說兩句就不高興了。如果真正學習過辯論,就不會有所謂的「語言創傷」。

現在不少人心理很脆弱,別人稍微說他一點什麼甚至根本什麼都沒說,心裡都會留下創傷,幾年乃至十幾年都耿耿於懷,不理睬別人。佛教徒中也不乏這樣的脆弱者,實在可憐。

其實,大家為了真理而相互辯論時,若以正理加以分析就會知道,「我」是不存在的,哪有受傷者?語言也是無形的,又怎能刺傷人呢?不可能的。了知這些道理,我們在生活中會更加堅強,在修行中會更加勤奮,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愉快和睦。否則,如果佛教徒比世間人更加脆弱敏感,遇到一點事情就陰鬱沉悶,這是說不過去的。今天我很開心,因為聽說在有些佛教團體里,大家彼此之間沒有相互排斥,說什麼、做什麼,都不會有太多害怕得罪別人的顧慮,氛圍輕鬆愉悅。

作為學習空性、擁有智慧的人,當家人、同事等身邊人對自己說出刺耳的語言時,就算無法像釋迦摩尼佛那樣,把投向他的兵器變為花鬘,但至少也可以把語言的兵器轉為道用,變為斷除我執、修習安忍的方法。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上師念傳承

讀到中觀里的諸多詞語,我的眼前就會自動浮現出年輕時在學院聞思、辯論的場景,所以有時不由自主地就會有點激動。就像喜歡唱歌的人,唱著唱著自己就開始情不自禁。(我們學中觀的人,講著無我,我執反而出來了。)(眾笑)

上師念傳承

無見墮惡趣,

有見趨善趣,

如實知真義,

不依二解脫。

如果像斷見派那樣認為因果、前後世和佛菩薩都不存在,一切都不執著,就會墮入地獄、餓鬼、旁生等三惡趣之中,後果不堪設想。所謂的斷見派,就是認為只要眼睛無法見到的,就不存在,萬事萬物的出現,也不需要任何因緣。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派,就是認為一切萬法都是實有並恆常不變的,不管是自己還是六趣,都真實存在。

實際上,只有不墮二邊,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這才能稱為世間正見。

頌云:「世間大正見,誰者已擁有,彼於千劫中,亦不往惡趣。」 龍猛菩薩的這個教證,我之前曾多次引用,此見解相當重要。

上師念傳承

《中觀四百論》云:「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以是何因說,遍智非遍智。」佛陀對於「世界有沒有邊」等十四種無記法,置而不答。

有時候,選擇沉默,也是一種智慧的回答。正是因為佛陀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對於「微塵是否存在」、「世界是否存在」等問題,他不會正面答覆「有」或「沒有」,而是會以巧妙的方式反問:「你是從什麼層面和角度來講的?」 因為持邪見的人對任何回答都不會滿意。

在世間當中也是這樣,有些問題可以回答,有些卻沒有必要回應。比如,一個對專業科技知識一竅不通的普通人,就深奧的內容向科學家提出一些類似於十四無記法一般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科學家明知如何回答他都無法明白,那科學家也可以選擇不回答。

很多時候,世間學者在面對一些提問時,也不會給出斷然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的真相,並不是簡單的「有」或「沒有」能夠概括的。如果說有,勝義中哪裡會有?如果說沒有,世俗中如夢如幻的現象又分明存在。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上師念傳承

晚上可能會有點困,大家不要打瞌睡。可能會延長半個小時,應該沒問題吧?你們和我都要堅持,做大的工程,也不能期望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不過也沒事,反正你們大多數人晚上也不會上班,就算上夜班,也可以用耳機來聽。

眾生的業障和煩惱比較重,聽課一個小時就會覺得累,但是看世間的電影、連續劇,或跟人閑聊,好幾個小時都沒有問題。

上師念傳承

士夫非地水,

非火風虛空,

非識非一切,

此外士為何?

此處講到人無我,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人不是地、水、火、風,不是意識,不是虛空,不是一切。抉擇人無我的時候,禪宗經常會問:「我是誰?」然而從地、水、火、風、空、識逐個去觀察時,會發現都不是我。 《中觀寶鬘論》用分析四大或五大的方式來抉擇人無我,有善根的人甚至以此就能證悟。

我自認還算稍有善根,因為小時候有一天放牛時,我在當地一位叫扎克茨洛的老修行人的一本小小的筆記本里(那時候宗教沒有開放,不能公開學佛),看到《入菩薩行論》的一個偈頌:「齒髮甲非我,我非骨節血。」這是《智慧品》中對人無我的抉擇方法:牙齒、頭髮、指甲不是我,骨頭和血液也都不是我。雖然當時沒有任何聞思,沒有任何佛教概念,但我卻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觸動與震驚。我一邊放牛,一邊思索:哇,我確實不是牙齒、頭髮、指甲、骨肉、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啊。後來學習《入菩薩行論》時,才又重遇放氂牛時見到的這位 「昔日好友」。

我們現在讓有些小孩讀《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雖然他不能馬上懂得其中含義,但可以幫他種下空性的種子。長大以後他才明白:原來小時候父母教我讀《心經》,真是用心良苦,現在父母已經不在人世,我才證悟空性了。(眾笑)也許你們都離開了人間,自己的孩子才會有一些感悟。

《中觀寶鬘論》此處抉擇人無我時,闡述了顛覆三觀的甚深道理。如今的每個人,都為了生活奔波勞碌,疲於掙錢、忙著花錢,只有離開人世時才能消停。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但在勝義中,我的一絲一毫都不存在,這是多麼的荒誕而愚昧啊!

所謂的中觀,是龍猛菩薩通過智慧來抉擇空性無我,讓我們明白我唯是五蘊假合,在勝義中無跡可尋的宗派。佛教不會無理取鬧地強迫我們接受「我」不存在的觀點。一旦證悟這一點,從今往後,我們再也不會投生輪迴。如果只是從理論上明白無我的道理,但因為沒有證悟,我還是會存在,我的相續仍然會在輪迴中不斷流轉。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聞思修來證悟無我空性,這一點尤其關鍵。

上師念傳承

這個偈頌翻譯得挺有意思。(上師念了一句藏文偈頌。)

上師念傳承

沒問題,又不是趕路,也不用那麼著急。因為是過年以後第一次上課,感覺很多人還沒有適應。下面兩節課我們會慢慢地念,大家要做好準備。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上師念傳承

第一品念完了,下面是第二品,應該不太多。

上師念傳承

這是喇拉秋智仁波切的一部大的註疏,該傳承是我以前從仁青堪布那裡得到的,現在他已經圓寂了。當時耗時幾天才傳完(or當時我請了好幾天,仁青堪布才傳給我)。今天聽課的藏族人也比較多,下面我用藏語講幾句。

(【藏語】……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聽得懂嗎?吉祥如意。「扎西」是吉祥的意思,單獨解釋「德勒」貌似不太像如意的意思。對「扎西德勒」沒有研究,很深奧的。(眾笑)

上師念傳承

如是勝義中,

此世離真妄,

故於真實中,

佛不許有無。

世間中的一切,無論真假,在勝義中都不存在。所以,如《三摩地王經》雲:「有無是二邊,凈不凈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佛陀最究竟的觀點,是既不承認單獨的有,也不承認單獨的無,有和無都是邊。智者不會住於邊,連中間也不住,這就是中觀。很多人以為中觀就是住於中間,或者觀中間才叫中觀,這都是不正確的。不觀中觀才是真正的中觀。

我翻譯的《八大菩薩傳》里有一個《寂調音所問經》,講到:文殊師利言:「天子。彼所說法不為生貪慾故,不為盡貪慾故。不為生嗔恚故,不為盡嗔恚故。不為生愚痴故,不為盡愚痴故。不為生煩惱故,不為盡煩惱故。所以者何?夫法無生則無有盡。」有人問文殊菩薩:「你去的剎土是什麼樣的?」文殊菩薩說,「在那個剎土裡,佛陀對貪嗔痴不讚歎,對遠離貪嗔痴也不讚歎,對貪嗔痴產生與否都不在意,只有遠離了四邊八戲,才是真正的中觀。」

所以,若想讓我們的學佛達到較高的境界,千萬不能沉溺在單空或單獨的有無之中。否則就說明我們還沒有弄明白心的本性,對中觀般若實相一無所知。只有遠離了所有的言思,才算對中觀的境界有一定認識。

其實不用問別人,也不用問上師:「我是不是證悟了?」我也看不出來什麼。也許這段時間你吃得比較好,長胖了,這個能用肉眼見到。除此之外,光憑眼睛是無法看出證悟與否的。有些證悟的人很瘦,有些證悟的人很胖,從外表上無法辨別。但自己依照正確的見解,應該可以判斷自己所達到的證悟境界。

上師念傳承

《中觀寶鬘論》是很有必要學習的,你們一定要學。今天聽課的人雖然比較多,但不知道你們會學得怎樣。我很希望你們都能深入學習研究這部論典。西方國家有些人傾其一生研究一部論典,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深入透徹地苦心鑽研。如果有人能專門學習研究《中觀寶鬘論》,這樣的人生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都應該設法領悟這部論典里的殊勝內容。

上師念傳承

具慧心不動,

穩固不隨他,

亦不受人欺,

故王勤修慧。

在修行佛法時,應該「具慧心不動,穩固不隨他」。具有一定智慧的時候,心也如如不動、穩如泰山。現在很多佛教徒總是虎頭蛇尾,今天學一點,明天就半途而廢不學了。學會剛開始報名有很多人,中間就少了一半,到最後,留下的人所剩無幾。

今天有個人對我說:「有時候我很傷心,剛開始那麼多人學,到了最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我也很傷心啊!一開始,大家都學習熱情高漲,到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人就退失了。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具備穩固的智慧,如山王一樣,不受他人欺惑,不被他轉。《中觀莊嚴論》中專門講到:「不隨他轉,不被他奪。」這兩個智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修行人作為治理自己「王國」的國王,還是要穩中求進。

上師念傳承

說利語者鮮,

聽者更少見。

為別人講有利教言的人寥寥無幾,聽受教言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個偈頌也非常重要。

上師念傳承

今天我們再延長一點好嗎?念到九點半。還有十五分鐘,應該能念完,之後再念《普賢行願品》。可以嗎?可以的舉手……網上的人舉手……打瞌睡的人舉手……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上師念傳承

這裡剖析了女性身體的不清凈。

西方女權主義認為,說女性身體不清凈是不合理的。其實,這種觀察針對的不僅是女性。

這是作者對長期貪執自己和女人身體的樂行國王的教言。後面也說道:「如女身不凈,如自身亦然。」就像女性的身體不幹凈一樣,你自己的身體也是不幹凈的。若用智慧觀察,沒有什麼可貪執的。

我之前在學院講(不凈觀)的時候,聽眾既有男眾,也有女眾,所以當時要求女眾把女性改為男性來觀想,這樣的觀想方式也沒有什麼差別。

亞洲人本身有一些佛教和傳統文化的底蘊,有的道理解釋起來很容易。但有的西方人對這樣的說法卻特別排斥:「怎麼能說身體不幹凈呢?豈有此理。」其實,如果以智慧來觀察人的身體,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人的屍體躺在地上,大家看到後會覺得噁心不適、令人作嘔;把人身體裡面的器官放在地上,大家也會覺得骯髒厭惡。

用龍猛菩薩的智慧利刃進行剖析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從道理上進行反駁。當然,佛教沒有重男輕女的現象,只是分析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不同特點,所以描述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這在《中觀寶鬘論》中有分析,在《入行論·靜慮品》中也講了斷除貪心時應該如何觀想,但大家對此也沒有必要特別在意。佛教的究竟思想到底是什麼,大家也都清楚。

好像我念傳承的時候特別著急,但不需要那麼著急,慢慢來就可以。我們聽《大藏經》的傳承,一般都是持續好幾個月。不過,我有點擔心你們打瞌睡。

看到現在世間人特別忙碌,覺得他們很可憐,也能理解大家。能夠聽法很不容易,我在這裡啰啰嗦嗦耽誤大家的睡眠和工作,可能讓你們明天沒有精神。或是遇到不信佛的家人,也會批評你:「你剛才聽什麼課啊……」

上師念傳承

我們用各種詩學來讚歎不凈的身體多麼美,又有什麼用?斷除內心的貪心有很多竅訣,我們通過解析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不難發現其真相。

上師念傳承

搔癢則安樂,

無癢更安樂。

這個教證以前也用過。世間很多人認為,清心寡欲的出家人很苦。其實,依靠慾望獲得的快樂,遠不如無欲無求的無上安樂。就像認為搔癢很舒服,但身上沒有地方發癢豈不是更好?這也是龍猛菩薩超凡卓絕的智慧,但世間的主流思想卻與此截然相反。

佛教思想與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相互衝突,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是如此。我們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斥著宣傳、廣告、媒體的環境中,不論東西方都是這樣,所以,有些佛教的道理與我們的習氣之間,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上師念傳承

菩提心為本,

堅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

不依二邊智。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教證,與《入中論》的一個教證一起經常被引用。意思是,大悲心,行菩提心和願菩提心,以及不依二邊的智慧,這三者是成佛的因。作為佛教徒,我們要看看自己對眾生有沒有悲心?想要度眾生的菩提心產生沒有?懂得無我的智慧了嗎?這三者至為關鍵。有了這三者,就有了大乘佛教的思想綱領。如果不具備這三者,即使表面上說得再好聽,但實際上可能根本沒有抓到佛教的精髓。

有時候我去到全世界東南西北的各個地方,經常擔心有的人學得那麼少,真正在證悟空性方面努力的人並不是很多。

當然,行持善法,做一個好人也是難能可貴的,但如果能按照大乘佛教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可能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不斷努力。

上師念傳承

這裡講三十二相講得比較廣,八十隨好簡單地用一個偈頌帶過。佛陀的莊嚴身體,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之前也講過,佛像那麼莊嚴,那佛陀真正的身相會更加不可思議。我小時候的夢想,是將來有機會,又有一些財富時,一定要請一尊很好的釋迦牟尼佛的佛像。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機緣擁有一尊莊嚴的佛像。今天給大家看一下這尊佛像,如果方便,也希望佛教徒能夠隨身帶一幅小唐卡、一尊小佛像。如果不是佛教徒,用佛像做一些裝飾也可以,至少它是一種平安的象徵。

上師念傳承

馬上念完了,你們不用著急啊。

索達吉堪布最新開示:《中觀寶鬘論頌》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如何面對病苦
本煥長老法語:長老談禪宗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