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元宵夜看花燈,古代文人留下眾多詩詞名篇佳作

元宵夜看花燈,古代文人留下眾多詩詞名篇佳作

「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這是唐伯虎的詩句,它宛如一幅絕妙的重彩工筆畫,將人引入明代的元宵之夜。

元宵節舊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它大約起源於西漢時期的宮苑,入唐後,燈節普及至民間,成了一年一度的盛會。

元宵節

到了清代,燈市、燈社、燈謎、燈宴及賽燈會更為時興,燈的花樣和名目也愈益繁多。有盤旋翻滾的龍燈舞,妙趣橫生的漁翁戲蚌,以及巧奪天工的麒麟鳳凰、魚蝦蜂蝶等奇異燈彩。

古代詩人留下許多描寫元宵之夜的詩詞佳作,如唐代詩人崔液《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再如宋代詞人辛棄疾《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詞意境

到了明代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畫家、詩人唐伯虎(唐寅)賦詩《元宵》:「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花燈

自從祖先把正月十五定為燈節之後,古往今來,燈彩這顆璀燦明珠,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是吉祥如意和興旺繁榮的象徵。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動設備的應用,使燈彩更加新奇奪目,許多地方都要逢元宵節舉辦盛大的「迎春燈會」,人們興緻盎然地在這藝術的宮殿之中漫步觀賞,對美好的生活更加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人生形象寫照,顯現洒脫個性——讀趙秉文詞《青杏兒》
「遼東鶴」非遼東之鶴:古代文人藉以抒發思念故土之情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