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唐代元宵節風俗及其元宵節詩詞 元宵節系列6

品讀唐代元宵節風俗及其元宵節詩詞 元宵節系列6

唐代諸多節俗中,唐代元宵節廣泛的參與性和極度的狂歡性是同時代其他節俗無法比擬的,唐代元宵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透視唐代元宵節風俗及其元宵詩,有助於我們認識傳統文化,有助於我們建設新形勢下的精神文明。

把元宵之夜萬人空巷、賞燈遊玩和城門大開的快樂氣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的詩句有: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興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稼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等句。

形容元宵節祈年祭「蠶姑」和「穀神」的詩句有:山西《潞安府志》:「上元蒸面繭以祀蠶姑,作粘穗以祀穀神。」中唐詩人熊孺登《正月十五日》中「紫姑神下月蒼蒼」和晚唐詩人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中「羞逐鄉人賽紫姑」都透露了這裡祭神的目的,但所祭之神是具體的「蠶姑」和「穀神」,則其目的希望廣大勞動都中的稻穀與蠶絲得到很大的豐收。這就表明元宵節原本有祈求豐收的意思。

走橋,有的記載後面又名走百病,開始為女人祈子。在有些記載中元宵走橋的目的被解釋成祛病消災。從宋歐陽修《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唐陳嘉言《上元夜效小庚體同用春字》詩中寫上元之夜男女的活動說:「連手窺潘椽,分頭看洛神。」可以看出有人解讀為男女約會的節日。

花燈也是唐朝必不可少的一個習俗,中唐袁不約《長安夜遊》及張蕭遠《觀燈》詩都有生動的反映,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詩云:「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葷隘通街」詩中既描繪了當時京都長安花燈滿街的元宵盛況,可見上元節通宵花燈會的民間習俗終唐之世沿而未改。

小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透視唐代的元宵詩,可以啟發我們去思考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當然不可否認在社會急劇變革的當代 ,繁複的節俗已簡化為吃元宵、掛燈籠的習俗。

好了,今天關於《品讀唐代元宵節風俗及其元宵節詩詞》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如果有不同看法或好的建議,歡迎關注並留言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文化味兒 的精彩文章:

正月十五「元宵節」起於何時、何源?-《趣說元宵系列1》

TAG:那些文化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