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丹麥科學家研製出水母脆片,決定靠吃解決水母成災的問題

丹麥科學家研製出水母脆片,決定靠吃解決水母成災的問題

海蜇,水母的一種,對中國人,尤其是沿海地區的居民來說,是一種習以為常的食材,在福建等地區的宴席上,爽脆解膩的涼拌海蜇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頭菜。但在西方國家,這種黏糊糊的,口感像橡膠,又沒有什麼味道的傘狀生物並不是他們料理的理想食材,腌制海蜇的口感也不太對他們的胃口。

來自丹麥的科學家們為了把水母做得讓西方人愛吃,研製出了一種製作水母脆片的方法。(研究團隊並沒有強調使用的是水母的哪一品種。在中國,目前一般用以飲食的水母種類除了海月水母外,主要是缽水母綱下的海蜇屬,例如海蜇、黃斑海蜇、棒狀海蜇、沙海蜇等等。海蜇只是水母的一種,二者並不等同,也並不是所有的水母都適合食用。)

他們注意到,在亞洲一些國家,水母經過鹽礬混合物的長期腌制,質地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軟凝膠的狀態變得像腌黃瓜一樣鬆脆。在雙光子顯微鏡和超解析度顯微鏡下,南丹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Mathias P. Clausen 和他的團隊觀測到了組成水母的絲狀網路在這一過程中的變化,並由此提出了另一種比腌制更快達到改變口感效果的加工方法:用乙醇使水母迅速脫水,製造出擁有薯片般酥脆質地的水母脆片。這種水母脆片雖然沒什麼味道,但顯然比起薯片,它的熱量更低。

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舉行的第 62 屆美國生物物理學會年會暨博覽會上展現了這一研究成果。Clausen 說:「關於水母這一物種的分子解剖學我們知之甚少,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確定我們觀測到的是哪種結構。」他補充道:「這是一項先驅性的工作,我覺得這為人們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科研領域,我們可以用工具解決提升食物口感的科學問題。」

圖為 Clausen 團隊研製的水母脆片

Clausen 團隊關於水母脆片的研究完全有可能改變水母這種水生生物在西方飲食界的地位和商業價值,但水母脆片發明的意義並不只是為西方人打開新食材的大門這麼簡單而已。

上世紀 80 年代早期,一種本生存在大西洋的被稱為「海胡桃」的水母偶然被引入黑海,缺乏天敵的「海胡桃」瘋狂繁殖,對黑海的魚類種群造成了壓倒性的入侵。 1989 年,「海胡桃」的密度達到了 400 只/m3,它們甚至吃光了一種具有重要商業價值的鯷魚。 2007 年,大群的紫水母入侵英國海岸,蟄死了北愛爾蘭一個漁場的 10 萬條鮭魚,造成 100 萬英鎊的損失。 2010 年,紫水母大規模入侵西班牙海域,迫使西班牙一些海灘被迫向遊客關閉。

不光西方世界的水母成災,好食水母的亞洲也出現了水母群泛濫的情況。 2005 年起,一種名叫越前水母的巨型水母入侵日本海域,這種水母體型龐大,會把漁網掙破,或者壓死或蟄死網中的魚。這種水母為患的情況威脅到了日本乃至中國、韓國的漁業。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地中海漁業總理事會 2013 年發布的報告,數量暴漲的水母種群可能是導致地中海和黑海魚類資源減少的元兇之一,而水母數量猛增的背後原因之一就是人類的過度捕撈。過度捕撈帶走了海中大量的頂層掠食者,也使得魚群的恢復變慢,天敵數量的減少使得水母這一物種的規模擴大。在搶奪魚群食物、擠占魚群生存空間的同時,水母還會捕食魚籽和魚苗,進一步導致生態的失衡,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全球變暖的走向可能在鼓勵這種熱帶和亞熱帶緯度生長的物種加速繁衍。

日本越前水母泛濫成災 來源:YouTube

面對水母成災、漁獲量降低的情況,聯合國的這份報告甚至呼籲人們多吃水母來挽救海洋。在 BBC 的一次採訪中,義大利海洋生物學家 Silvio Greco 教授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我們不能打敗它們,我們就應該吃掉它們。現在,人類應該變成水母新的捕食者。」與其把這些半透明的生物當成敵人來對待,不如將它們作為一種漁業資源利用起來,入葯或者入菜,從 Clausen 團隊的研究來看,人們真的開始認真考慮開發水母這一資源了。

不過這種思維在飲食大國中國並不陌生。每每有生物入侵事件,中國網友最愛問的就是:「這東西能吃嗎?」看來,吃有時候確實不失為一種經濟的解決危機的方式。

題圖為丹麥研究團隊研製的水母脆片。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些密密麻麻的插畫里,全都是 10 年裡曾經市井過的北京
北汽新能源借殼上市,平均賣一輛車撐起 28 萬元市值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