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程強:陽明心學是一門實踐性的生命學問

王程強:陽明心學是一門實踐性的生命學問

一、王陽明人生與學問

1.生平與功勛

陽明先生的歷史貢獻

陽明先生的一生,是踐行《大學》「修身」和「治國、平天下」的一生,修身修出了智慧,在「治國、平天下」中運用了這種智慧,檢驗了這種智慧,晚年把自己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心得總結提煉成了簡潔的致良知學問。

先說事功,八個字可以概括:剿匪安民,平叛定國。

剿匪。1516年農曆九月,46歲的王陽明接到巡撫南贛八府一州的任命,次年二月,剿滅了數千肆虐十幾年的大帽山慣匪。十月平定了桶岡和橫水等地的8000頑匪。1518年農曆一到三月,搗毀了三浰38座土匪大寨。三大強賊集團之前曾經官軍幾次圍剿,不能根除。晚年,老驥伏櫪,在廣西,百日之內剿滅了八寨和斷藤峽兩大強賊集團。

剿匪後,陽明先生仁政安民,辦學教化,傳道授業。這是造福一方百姓。

平叛。1519年農曆六月十四日,封藩江西南昌的寧親王朱宸濠起兵十萬叛亂,出差途經南昌附近的陽明先生面臨生死抉擇。南昌不是自己的轄境,沒有朝廷的命令提調兵馬不合法,再說手中沒有兵馬;明代親王叛亂有成功的先例,朱棣就是叛亂奪了親侄兒的皇位,因此忠奸的標準隨時可能顛倒,這就意味著,平叛一旦失敗就會被滅族。但是,陽明先生毅然豎起大旗,臨時召集義軍,只用了43天時間就生擒了朱宸濠。一個是蓄謀十幾年,一個是臨時召集義兵,勝利者是大智慧者。如果不是及時平叛,不管誰勝誰負,至少半個中國會陷入兵災,多少生靈要塗炭,甚至整個天下會兵荒馬亂。

事功,只能造福一方人,只能造福一代人。

致良知,三個字像一盞明燈,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史,點亮了多少後人的心。

按陽明先生的說法,聖賢學問在孔孟之後斷了線,到了宋代,二程兄弟、朱熹等先賢從《禮記》中分離出《大學》《中庸》,為聖賢學問明確了修學的路線。比之《論語》《孟子》語錄體的編排散亂,《大學》《中庸》顯得有條理。比如《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怎麼放心呢?怎麼盡心呢?《大學》給出了一條路線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止、定、靜、安、慮、得」的次第方法。這個方法和釋迦牟尼「戒、定、慧」(守戒律,定心志,開智慧)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是沒有釋迦牟尼的簡單。這是開發智慧的。開了智慧幹什麼呢?比之佛家,儒家有下文,這也是《大學》給出的第二個說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開智慧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陽明先生認為,《大學》的要點就是「誠意」。誠意的功夫,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知,即致良知。三個字!

晚年留下的四句教對「致良知」作了註解: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一冊《傳習錄》是對「四句教」和「致良知」的註解。

餘姚重修的陽明故居中有一副對聯對陽明先生的貢獻做了概括:

興教育人千秋師表 經文緯武百代楷模

有人概括得更簡短: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2.陽明心學內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

二、做行政與做學問

1.《傳習錄》中的故事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2.《全集》中的故事

嘉靖三年,諸暨縣知縣朱子禮多次來紹興請教做官秘籍,並把學習心得寫成文字,請陽明先生批閱。陽明先生批寫出一篇文章《書朱子禮卷》。我們簡述一下:

子禮在諸暨做知縣,他來請教如何做好縣政工作。我給他講如何做學問,閉口不談如何管理縣政。子禮回去後認真反省自己,克治自己急躁易怒的脾氣,檢討自己急躁發怒的根源,從自己生氣的根源知道縣內民眾最討厭什麼;節制自己的慾望,由自己的慾望知道縣內民眾最喜歡什麼;不與民爭利,捨棄個人利益,因而知道縣內民眾嚮往什麼;警惕自己容易疏忽的地方,因而知道縣內民眾最容易疏忽什麼;排除傷害自己的因素,因而知道是什麼東西在危害縣內民眾;明白自己的心性,因而知道縣內民眾的共性。這樣做了三個月,縣政工作面貌一新。他感嘆說:「我現在終於知道,做學問就是做官!」

第二次,子禮來請教如何做學問。我給他講如何管理縣政,閉口不談如何做學問。子禮回縣後,認真履行職責,清理民眾討厭的弊政,因而也清除了惹自己生氣的根源;採取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因而節制住了自己的慾望;為民眾謀取福利,因而捨棄了自私自利;提醒和防範民眾容易疏忽的事項,因而也提醒和防範了自己容易疏忽的事項;排除對民眾造成的傷害和苦難,因而排除了對自己的危害;通過教化激發出民眾的善心善舉,因而明白了自己的善良本性。這樣做了一年,縣政工作欣欣向榮。他感嘆說:「我現在終於知道,做官即是做學問!」

第三次,子禮來請教做學問和做官的秘訣。我說:「明德和親民是一回事。古代官員明明德是為了親民,通過親民來明明德。明明德是體,親民是用。親民工作做到盡善盡美,這才是最重要的。」子禮回去後,一心追求盡善盡美,他的良知炯然呈現。他說:「我現在終於知道,做學問就是做官,做官即是做學問,做學問做官都要致良知,都可以致良知。真是呀,盡善盡美最重要!」

3.大人有多大

「大人」的實際意義有多尊貴呢?

《易經》中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意為:大人,具有天一樣高貴、廣闊的胸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心底像大地一樣卑下、寬厚可以承載容納萬物;德性像日月一樣皎潔無瑕;德行既合乎四季分明一樣的自然規律,又暗合隱微難見的天地運行規則。)由此可見,「大人」的德能多麼厲害。

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翻譯:大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他把天下(所有家庭)看做一個大家庭,把中國所有人看作是一個整體。如果把人與人因為身體的分別間隔而分成你我,那是小人。大人能與天地萬物合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並非是臆造出來的一個概念,這是大人心中的仁的本來面目,仁心與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哪裡僅僅是大人(才這個樣子),即便小人的心也無不是這個樣子,只是小人自己把自己的心看小了。】這是從道德實踐的境界上來說。

怎麼能成為這樣的大人呢?前賢朱熹說:「《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前58個字給出了方法。58個字有些多,王陽明把它濃縮成了三個字「致良知」。

三、陽明心學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學問

1.道在日常,學在日用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答人問道》

人人有路透長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盡道聖賢須有秘,翻嫌易簡卻求難。

——《人人有路透長安》

只從孝弟為堯舜,莫把辭章學柳韓。

不信自家原具足,請君隨事反身觀。

——《只從孝弟為堯舜》

2.陽明心學與生命質量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周易·坤卦》:「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四、如何致良知

1.人生貴立志,學問貴自得

(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學本立於志,立志而學問之功過半矣。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夫學貴得之於心。

2.智慧人生,從心開始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之一》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之三》

3.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荊山谷主:不著物象之意,如盤滾珠,始是自得
蒼山牧云:商界市井白描

TAG:良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