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學習288-289

《論語》學習288-289

顏淵篇第十二·一O(288)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錢穆譯】子張問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說:「存心主於忠信,又能聞到義的即遷而從之,這可算是崇德了。喜愛一人,便想要他生,厭惡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可算是惑了。」

【楊伯峻譯】子張問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道:「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這就可以提高品德。愛一個人,希望他長壽;厭惡起來,恨不得他馬上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便是迷惑。這樣,的確對自己毫無好處,只是使人奇怪罷了。」

【傅佩榮譯】子張請教如何增進德行與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原則,認真實踐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德行。喜愛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厭惡他時,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

崇德辨惑,崇,尊崇。尊崇德行,分辨迷惑。主,注重。徙,只有,只是。誠不以富,亦只以異:《詩·小雅·我行其野》之句,與前文無聯繫,可不譯。

主忠信,注重忠和信,就是修內心,不以身外功利為追求目標。徙義,只做符合義的事,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不該做的事。內心有期許,行為有約束,可以說是尊崇德行了。

喜歡一個人,就希望他一直活著;當討厭這個人時,又恨不得他馬上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對待一個人就是迷惑。這個迷惑是源於人內心的好惡,所以要分辨迷惑,不要以內心的好惡來判斷。

崇德不用說,每個人內心都有這樣的期許,希望自己修養有德。但辨惑就不同了,我們常常處在迷惑中還不以為然,有的時候稀里糊塗就過來了,而有的時候就反覆糾結無法自拔。一個稀里糊塗,一個糾纏反覆,說明我們根本辨不了惑。為什麼我們辨不了惑?就是因為我們一直跟隨著自己的內心,根據自己內心的好惡來判斷,根據自己內心的好惡來行動。太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所以我們不僅辨不了惑,而且修養也提高不了。而一旦我們捨棄了我們的內心的好惡,放下自我,我們會突然發現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看什麼都感覺更清、更遠了。

有人說,放下即成佛了,這個佛是指有覺了,不再迷惑了。

顏淵篇第十二·一一(289)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錢穆譯】齊景公問為政之道於孔子。孔子對道:「君要盡君道,臣要盡臣道,父要盡父道,子要盡子道。」景公說:「好極了。若是君不盡君道,臣不盡臣道,父不盡父道,子不盡子道,縱有積穀,我哪吃得呀!」

【楊伯峻譯】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道:「對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著嗎?」

【傅佩榮譯】齊景公詢問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齊景公說:「說得對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糧食很多,我有辦法吃到嗎?」

齊景公,姜姓,呂氏,名杵臼,齊國國君。君君臣臣,國君要像國君,大臣要像大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信,誠然,果真。雖,即使。

交代一下時代背景,齊景公時代,由於陳恆專權,而其本人沒有嫡子,諸子爭權,國內一片混亂。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針對以上情況,告訴齊景公如何處理君臣的社會關係和父子的家庭關係。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是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以身作則,盡職盡責。這樣君主才能像君主,大臣才能像大臣;父親才能像父親,子女才能像子女。

君臣怎樣以身作則?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19》)君主按照禮制來使喚臣子,臣子盡忠職守來服侍君主。父子亦是如此,按正常的道德標準,做好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如果不遵守這種道德和行為準則,那麼就誠如齊景公說的「就算糧食很多,我有辦法吃到嗎?」

我們為人子,為人父,不能要求父母怎麼做,但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怎麼做。如果父母沒有給我們好的表率作用,為什麼我們不從現在開始,給子女一個好的表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背後國文 的精彩文章:

《論語》學習264

TAG:背後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