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村落 古樸的半嶺

古村落 古樸的半嶺

古 朴 的 半 嶺

文/葉渝圖/繆福森

壽寧域內多山,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任壽寧知縣時留下了「地僻人難到,山高雲易生」的詩句,可見壽寧山之多。山多嶺自然就多了,而山嶺多交通未必就便捷,壽寧古諺中就有「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之說,可見即使有山嶺,長度、坡度也是很大的,人們出行依然不便。

半嶺村,海拔839米,年均溫14.7℃,坐落在壽寧縣大安鄉東去5公里的大山中,因村中房屋皆建在山腰上,故稱半嶺。半嶺,顧名思義,就是嶺的一半。又由於房屋依山而建,隨山嶺蔓延,故村落又分為上半嶺、下半嶺。從山腳下望上去,層層疊疊鋪開的是屋宇飛檐,隱隱約約露出的是土壁牆垣,同別處平地河谷地帶的村落相比,亦別有一番景象。

半嶺村總面積5.12平方公里,居住著170多戶人家,800多人口,以康熙年間遷居於此的葉姓為主,還有陳、金等姓。也許是生長在山嶺上的緣故,半嶺村民個個生就了一副好身板,每天出門都在爬山下坎,姑娘們苗條高挑,小伙們健壯精幹,人人都透著山裡人的樸實和厚道。

走進半嶺村,才真正感覺到嶺上房屋和平地房屋的不同之處。在這裡,你可以切實體會中國民間「夜不閉戶」的說法。半嶺村房屋的一大特點就是幾乎不設大門,也沒有後門,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沒有門,難道不怕有賊嗎?原來,半嶺村在山腰上,村裡的大路就是山嶺了,村中的小路便是每家每戶的廳堂、樓梯、過道、走廊。在半嶺村,你要去誰家串門的話,往往要先「串」好幾家「門」,才能到達目的地,而嶺上嶺下的往來,更可以完全不走山嶺,從別人家的房子里通過。平地土的房屋,只能是從樓下走到樓上,而半嶺村的房屋卻是上下通行,既能從下往上走,又能從上往下走。這些,無疑使平地一帶生活的人感到新鮮好奇。也正是因為如此,為了方便村裡的交通,半嶺村的房屋便都不設大門、後門,上鎖的都是內室、卧房等處。既是家家戶戶如此,「公共」地方也就不放置重要的東西,也就無所謂防賊了,即便有賊,在「公共」過道里也偷不到什麼,這也就形成了半嶺村房屋「日夜皆不閉戶」的特點。

正因為半嶺村的房屋都起著「弄堂」「巷子」「衚衕」的作用,一些大房子更是責無旁貸地擔起這個責任。在上半嶺,就有一座被稱作「長厝」的房子,它依山而建,橫跨兩道山脊中間的部分,既溝通了左右,又溝通了上下。走在「長厝」的頂層,就像走在廊橋里,從屋檐下望出去,層疊的遠山、蒼翠的山景盡收眼底;走在「長厝」的樓梯間,又像走在湘西吊腳樓亦或是傣家苗寨的竹樓里,邁著搖曳步子的同時也懷著一份搖曳的心情;而在「長厝」的底樓間徘徊,卻像行走在戴望舒筆下的雨巷,稀朗的光線射下了希望和迷惘,也讓人莫名地惆悵起來。

這高高的山嶺嚇住了多少鄰村的姑娘,這長長的山嶺又留住了多少山裡的漢子,但也總有些時代的弄潮兒,走出這雲深霧濃的山腰,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那帶領著鄉民們鬧革命的葉藩就是嶺上人家的兒子,在時代的浪潮里,他帶領著「紅帶會」的游擊隊員們曾經翻騰曾經激蕩,為這山高雲深的半嶺留下了不凡的過往。而今,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了大山,接觸著外面的精彩,小山村裡也常常飄蕩著時下最新潮的流行歌曲。不管是晨曦初起還是夕陽西下,也不管是夏雨滂沱亦或冬雪皚皚,那上半嶺與下半嶺的老屋依舊在朦朧的雲霧間遙相呼應著,村裡的「大路」「小路」間穿梭著的半嶺人也依舊過著淳樸簡單的鄉村生活。把這層疊的房屋當風景來欣賞固然是一樂趣,可嶺上人家卻苦於這漫長又陡峭的山嶺,封閉不便的交通。同山腳下的泮洋、村頭相比,半嶺村因為地勢地形的緣故,粗看細看都要滯後許多,最起碼,山下通了水泥公路,山上卻依然走著石級。

然而也正因為此,半嶺村古樸的村貌才得以保存,今天的我們才能夠走近她,挑開她陳年的面紗,一睹嶺上人家的風采。那每一處房檐都看取了幾度夕陽紅,每一面牆垣都目睹了青山依舊在,暮去朝來的故事裡,是那永不寂寞的山嶺在傾聽歲月的足音。

來源:縣政協文史資料《壽寧古村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安壽寧 的精彩文章:

TAG:早安壽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