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玉彬:從「方內」到「方外」

王玉彬:從「方內」到「方外」

An Intrins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Image-building in the Inner Chapter of Zhuang Zi

作者簡介:王玉彬,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

原發信息:《中國哲學史》第20173期

內容提要:以《論語》中孔子「化而日進」的生命精神為基準,莊子或認為「遊方之內」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並非孔子理應知止的圓熟境界;在這種「遊方之內」的道德境界之外,尚有「踰矩」以「遊方之外」的進境可能。所謂「矩」、「方」,實即以禮樂為核心建制的「人間世」。面對崩壞的禮樂制度,孔子通過對「禮之本」的論述而強調禮樂的情感內質與生命關切,並以在秩序之中安頓生命為至高理想;然而,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情感與秩序之間呈現出的是難以消解的張力。在此基礎上,莊子遂以「自事其心」為原則,以「禮意」為旨歸,意在超越「方」的拘限(也即「踰矩」)而追求「相造乎道」的本真、自適之境。循乎此,「孔子」也便在莊子筆下「重獲新生」了。在這種理解進路中,莊子既不「詆孔」,亦不「尊孔」,而是通過「釋孔」的方式回應著孔子生命與思想中存在的難題。

關鍵詞:孔子/莊子/化/方之內/方之外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先秦子學視域下的莊子哲學研究」(14CZX02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莊子》篇義題解輯要與研究」(12JJD720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鑒於孔子在《莊子》中有著各種富有層次而深具理趣的「出場」,孔子在莊子心目中的形象問題便是一個值得探味的思想史議題。歷代學者對此問題的討論有兩種基本理路:一是顯白地認同司馬遷「詆訾孔子之徒」①的論點,二是隱微地證成蘇軾「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②的反向閱讀策略。我們不妨稱前者為「詆孔論」,後者為「尊孔論」。在兩說的對壘之中,因為後出的「尊孔論」需要在邏輯、資料、思想、價值等層面提供更為細緻的論證,從郭象開始,「尊孔論」即步步為營、層層轉精,形成了一條粲然可觀的思想譜系③,終而聚沙成塔地會歸為「莊子儒門說」④。在此譜系中,「尊孔論」與「儒門說」實乃一體之兩面,學者對莊子與孔子關係的討論往往會滑向莊子與儒家關係的探索,後者籠罩著前者;這一點,則是由「孔子乃儒家之宗師」的學派定見與「尊孔論」主張者多為儒者的學派立場決定的。對於莊子的學派歸屬問題,論之為「儒家」自然大可商榷,而其看似毋庸置疑的「道家」身份卻也不無可疑。通過《莊子》內篇的內容來看,莊子哲學體現出的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下引《莊子》只注篇名)的獨立取向以及「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天下》)的開放姿態,絲毫沒有歸本老子之哲思、甘附老子之驥尾而構建某種學派的理論意圖。馮友蘭說:「漢以前,無道家之名,《老子》之學說與莊子亦不同」⑤;鍾泰云:「自司馬遷作《史記》以莊子附《老子傳》中,班固《漢書·藝文志》用劉歆《七略》入莊子於道家,後世遂以老、庄並稱,而莊子之學半晦。」⑥可見,與其說莊子發揚光大了道家思想,毋寧說漢初衍生的道家觀念整合收編了莊子;「道家」身份之於莊子,誠可謂「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齊物論》)。問題即在於,在儒道之爭的論域中,無論「詆孔」還是「尊孔」,無論司馬遷還是蘇軾,出發點無不是非此即彼的學派意識。若以莊子之要本歸於「老子」(道家)或「孔子」(儒家)為立論前提,所謂論證也就不過是為「詆孔」或「尊孔」的「答案」尋找論據,而不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直面問題本身了。可見,「學派」並非理解莊子之孔子形象建構問題的有效視角或合理論域⑦。

王叔岷稱莊子為「無家可歸」者,已有將此問題從「學派之爭」中拯救出來的理論自覺。王先生認為,在觀念上,莊子的言論是「超乎立場」的;在方法上,莊子是「跳出經典」而非「困在經典」中去理解孔子的。由之,莊子對孔子的理解便「透過一層」且「高出一層」,甚至比後世的儒者更了解孔子。⑧王先生走出了「詆孔-尊孔」或「道家-儒門」的二元對立,對莊子「超乎立場」之「觀念」的抉發非常精彩,但「跳出經典」這一「方法」資取的依然是「寄言出意」這種「尊孔」學者的慣用手法。誠然,「寄言出意」有著極強的化實為虛的闡釋力,但也時常顯露出避實就虛的弊端,從而容易使討論完全脫離或悖離文本。因此,儘管王先生羅列了《莊子》中與孔子言行相合或相反的一些材料,但在「去形跡而存真」的牽引之下,缺乏對「文本」之內容與價值的正視與尊重,其闡釋也便顯得頗為浮泛而跳脫,而未能「把自己置於由文本承擔的詮釋關係所指示的意義里」⑨。

如欲對莊子中的孔子形象問題進行謹嚴而深細的辨析,就必須在觀念上走出宗派之見,方可將問題真正問題化;亦須在方法上避免「寄言出意」或「跳出經典」,才不至徒生臆解。如果放棄儒道之爭的窠臼,並依循文本自身的指沙脈絡,我們會發現《莊子》內篇中的孔子形象或許是對《論語》之內容的合理承續與推闡;或者說,莊子對孔子既未「照著講」,亦非「反著講」,而是「接著講」的。本文之作,即欲以《莊子》內七篇與《論語》中的相關文獻材料及思想觀念為基礎,在「互文性」的視野下有所本、有所據地探討莊子與孔子之間的思想關聯,以呈現莊子對孔子思想之理解與詮釋的「內在理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_哲學 的精彩文章:

從山林到朝堂:論魏晉六朝道教的環境選擇及其美學意義
倪梁康:現象學美學的起步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_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