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親的鐵匠人生

父親的鐵匠人生

【原創首發】作者 |李拴增(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父親是一位手藝人。他會石匠、編匠、鐵匠、木匠等手藝,而最為彰顯他才能的還是鐵匠。至今屋樓上還存放著父親當年用過的柄長短不一、鉗口大小各異的鉗子、長挫、兩把老錘、幾把形狀各異的小鎚子,雙桿大風箱以及木籃子里放著的各種小工具。

記得小時候,在院子的東南邊牆根盤了一座鐵匠爐,爐子成呈 L 型,爐子的左邊放大風箱,爐子的右邊栽了一根粗木樁,木樁上放著鐵砧子,在木樁的中部右側插了一截有十公分長小指頭粗細的一頭彎曲的鐵棍兒,幾把常用的鉗口不一樣的鉗子斜放在那兒,以備選用。

在爐子的中央是火口。火口不大,有幾根指頭粗且有一定間隔縫隙的鐵棍子棚著。生火的時候,抓一把穰柴,用火柴點著,稍微著一會兒,然後鏟一杴炭覆蓋在在火上,趕緊拉風箱,風箱吹出呼呼的風很快就把火生著了。風箱桿一推一拉,風吹著炭燃燒的火苗呼呼地直往上竄,火大,一會兒鐵件就燒紅了。

三哥小時候貪玩學習不好,十五六歲就輟學跟著父親學鐵匠活兒,也早早就學會了鐵匠。

我小時候放學回來,看見他們在那兒生火打鐵,就走過去幫拉風箱,一隻手拉力氣小,就用兩隻手使勁拉,往往累得滿頭大汗。鐵件燒紅後,父親就快速用左手拿起鉗子,夾住燒得通紅的鐵件放到鐵砧子上,右手拿起小鎚子用力往鐵件上砸,同時有目的地移動工件,工件在小鎚子的外力作用下,一會兒就延展變形了,然後再放進火里燒,需要反覆鍛打幾次,方能成型。如果工件大,得用大鐵鎚砸,這時三哥會掂起大老錘,在父親小鎚子的引導下,叮叮噹噹地砸起來。

父親手中的小鎚子主要起個指揮和引領作用,如需用力砸,小錘就高一些,大鎚也隨之掄高;若需用力小一些,小錘就低一些,大鎚就低一些。小錘快,大鎚快;小錘慢,大鎚慢。叮叮噹噹、噹噹叮叮,叮叮噹噹噹噹叮叮……兩人配合默契,十分有節奏,猶如一曲曲音調和音色各不相同而又和諧美妙的打擊樂,他們在這裡的打鐵好像達到了一種藝術的境界,呈現出勞動的美。

為農村老百姓服務,主要是農具——鐮頭、鋤、斧頭、钁頭、耙子等。钁頭是最常用的農具,使用多容易損壞,需要經常剛。打一把钁頭要幾道工序,先把钁身打成,再把钁鑻打成,钁身和钁鑻是兩部分,這時需要把钁身和钁鑻粻住。

蘸火可有講究了。蘸的輕了,钁頭軟,使用不長時間就骨都頭了;蘸的重了比較脆容易打豁,所以這時候特別考驗鐵匠師傅的技術。父親常常夾起钁頭,在較深的水裡浸一會兒,拿出來一會兒再放到淺水裡讓它慢慢冷卻,這樣剛出的钁頭非常堅硬且有韌性,使用時間長不容易損壞,深受老百姓歡迎。

父親對鐵的認識是有經驗的,哪塊是鐵哪塊是鋼,掂在手裡敲一敲,聽一聽或看看茬口的顏色就知道了。

當年修紅旗渠時,父親上了工地後是非常受歡迎的,因工地最短缺的就是鐵匠了。工地上人們每天就是和石頭打交道,鑽石頭、破石頭、鍛石頭,而太行山上的石頭是紅色的沙塵岩石,非常堅硬,用的鑽、鋼釺、钁頭磨損嚴重,常常干一天活有的工具就不能使了,從工地帶回來扔到連部門外一大堆,急需修理,否則,將直接影響工程進度。父親常常不辭辛苦加班加點地干,當年人們上紅旗渠一月一輪換,而父親是干半年後才能夠換下來,回到家沒多久營部又點名要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隊的經濟狀況很不好,每逢到農閑的時候,父親與生產隊說好帶三哥一起上山西當鐵匠,為隊里掙錢。他們做活經常去的地方就是壺關縣河交溝里的盤底、子良庄、石河木、橋上一帶。到山村後找一家有閑房子的地方安頓下來,頭一天和泥用石頭盤起爐子,第二天就可以幹活了。

當地老百姓聽說有林縣的鐵匠來了,紛紛找到這裡來看稀罕,有的拿著早已不能使用的農具來讓其修理,三哥能說會道,所以不幾天就和當地的老鄉混熟了。特別是到下雨天,人們閑著,屋子裡擠滿了人。父親待人熱情、價格公道,有比較困難的就少要幾個錢甚至不要錢,因此到吃飯的時候,人們常常端著紅豆燜飯送過來讓他們吃,生活比在家要好多了。一冬天干幾個月掙一兩千塊錢回去除交到隊里一部分記工分,手裡還能剩下一小部分讓自己花,當時我家的生活條件要比別人家好一些了。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生產力已相當發達,鐵匠的工藝技術發生了變化,比如說用上了空氣錘,打大鐵件不用再出那麼大的力了,粻東西可以用電焊,既簡單又效率高。但對於農村來說,一些農具的使用和修理依然離不開鐵匠的傳統技藝,鐵匠工藝需要傳承和發展。

父親是一位工匠,雖稱不上大國工匠,但他聰明好學、吃苦耐勞、待人和善、樂於助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對於家庭和社會經濟及生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父親的工匠精神也是難能可貴的,是我家裡的傳家寶,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李栓增曾就職於林州市機電工業學校,退休,愛好寫作。

原創作品 作者授權發布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眼看史 的精彩文章:

散文 遊走遮峪村
親情 致最愛的親人

TAG:冷眼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