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一個村,那一座古老的宗祠

那一個村,那一座古老的宗祠

那一個村,那一座古老的宗祠

武宣縣思靈鎮的甘棠村,南與貴港東龍鎮交界,西與興賓區石牙鎮接壤,三縣通衢之交界處,濠江河的上源頭,清澈的甘棠溪也環村而過,滋潤著一方水土,養育著一方人民,這裡有美麗的田野,有古老的宗祠,還有許多古老的故事。

村名美如雪

甘棠,即棠梨樹,是落葉喬木,花白如雪,星星點點灑落枝頭,又像展翅的雲雀,不過香不濃艷,潔白如天使。而果實多汁味甜,沁人心扉。先秦時代漢族民歌流傳至今的著名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篇《詩經·召南·甘棠》寫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蘢。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用現代文翻譯之:梨棠枝繁葉茂,不要剪去砍掉,召伯曾住樹下。梨棠枝繁葉茂,不要修剪損害,召伯曾歇樹下。梨棠枝繁葉茂,不要修剪拔掉,召伯曾停樹下。

那召伯何許人呢?召公又稱召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周武王死後,周成王繼位,姬奭擔任太保。周成王死後,姬奭輔佐周康王,開創「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為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奠定堅實基礎。

原來召公是位清廉的古代官員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詩歌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懷念前人,而敬愛其用過的事物的心情。倘若召伯對人沒有恩德,大概一走,棠梨樹早就被砍掉了。朱熹《詩集傳》云:「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記載得比較明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如果現在的為官者,所到之處不擾民,也都只在甘棠樹下搭棚過夜而為民眾排憂解難,老百姓當然也會賦《甘棠》詩以送之。

宗祠古如畫

甘棠村中有一座麒麟山,映襯在清澈的溪流中,山下是民房,還有一座老建築——覃氏宗祠。筆者曾寫有一詩:「一鑒靈湖碧水瀅,澤下古樟潤桃村。回見駿馬五團馳,追問盤古九洞深。甘棠山前宗祠古,朝東對面路太平。前清稱屬古濠里,今日故鄉謂思靈。」用的是思靈鎮的好幾個村名,串成一首詩,而「甘棠山前宗祠古」,就是說的這個古老宗祠了。

這座古老的宗祠始建於清咸豐年間,擴建於1927年,至今己有100年歷史。該祠堂為二層磚石結構樓房,這是兩座五間頭的大祠堂,兩廂有耳房多間,呈對稱格式,坐南朝北,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祠堂上廳為祭祀廳,下廳為議事廳,中間有一方天井。祠堂正前方有一汪半月形的水塘,塘基有綠化樹,周邊為環形村道,正面是田野,田野前方是一座「山」字形的石山。這座祠堂,可以說是嶺南地區現存罕有年代久遠且保存完好的民間禮堂,其門樓外觀,和著名的郭松年莊園,是相同的五拱形門格式。典型的嶺南建築藝術形式,其對稱結構、上下協調、五個拱形門及青磚等建築藝術、建築材料,建築形式,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大門是條石做的,門檻石上刻有銅錢形狀的花紋,兩邊用條木刻有幾個大字「人皇肇姓,齊郡開基」。人皇,說的是伏羲。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齊郡地域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覃氏家譜普遍記載,得姓於伏羲,而族群發源於齊郡。大門的條石很厚重,是怎麼立起來呢?村民相傳,是建築師傅借力施法立起來的。故事大概說的是,建築師傅要把條石立起來的當晚,花銀子買了酒肉,請了村中的二十多名青壯年吃,吃完只說,借力借力!就催這二十名大漢回去睡覺了。第二天,眾人起來看,條石已經整齊的立起來了,而這二十多人,沒有參與過任何事情,但大家都覺得很乏力。

宗祠內,有許多四方形的廊柱,柱子上均用長條木刻有對聯,其中正廳兩邊柱子上的對聯是一個嵌名聯:「甘泉流澤賴源深,合同姓以思孝奉先,修祠宇,薦馨香,毋忘祖功宗德;棠棣敷榮揚蔭遠,紹肯堂而貽謀啟後,篤恩情,謹教育,相期子孝孫賢」。而這裡供奉的覃氏先祖,有覃煖、覃志明、覃英三個大族,尤其是覃英,一門九代將軍,成為覃氏族人追溯的光榮歷史和驕傲。

這裡每年都固定在農曆八月十八日舉行祭祀活動,來自桂中南一帶十多市縣約30萬人的覃氏後裔代表前來,通過祭奠紀念先祖,將啟發激勵、鼓舞教化覃氏族人為家庭富裕和祖國強盛而奮發努力,做到忠厚傳家,積德行善,明理誠信,和睦共存,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傳承文明,保家衛國。這在他們的覃氏家訓六題祖訓中,可以體現出來:「一要追遠,紀念祖根。不忘先緒,覃懷齊郡。二盡孝道,孝悌立身。生我養我,父母恩深。三當愛國,忠孝名揚。國強家富,國破家亡。四重修身,忠孝節義,嚴以律己。五善持家,富貴永全。勤勞儉樸,家聲蜚遠。六諳處世,首要恭謙。誠實守信,好友滿天。」

故事泣如歌

殘陽如血,在那些如歌的歲月中,許多的英雄故事,至今還在大地上流傳,還在群眾的口碑中代代相傳。

抗日烽火,英雄輩出。《中共武宣縣委地下鬥爭史》一書中,第50-51頁記載:1944年秋,中共特支根據黃彰的指示精神,布置本地方抗日工作。省參議員黃矩英,國民黨縣民團司令覃國光等都跟著縣參議長覃建,國民黨縣黨部書記覃允應一起集中到通挽鄉躲避。剛好韋慶禮到古佐村找中學教師覃炳揚商量抗日,搞好覃炳揚請黃矩英、覃國光、覃建、覃允應幾個吃飯,邀請韋慶禮參加。韋慶禮借酒意說「政府當局,按兵不動,如能拔我一批槍和子彈,我可以發動民眾起來抗日,保衛家鄉,維持治安」,覃建等詞窮,覃國光當即表示:「縣府一定有槍可拔。」席散,韋慶心中有底,回來和特支同志商量,決定由覃秉壽以宗祠的關係找覃建進一步的商量落實,成立抗日機構和組織抗日隊伍。於是,覃秉壽利用中秋前的甘棠宗祠秋祭時機,國共兩黨結成抗日戰線,與同來的貴港宗親,在甘棠宗祠成立武來貴三縣抗日聯防處,開展抗日鬥爭。

鄰近石牙鎮的覃和金,每年都到宗祠祭祖,他根據老人口述,說有這樣的故事:1944年9月26日,是甘棠覃族農曆八月十七日拜祖,覃秉壽、甘德頌聽說覃允懷、覃啟拔在甘棠村,當晚幾個趕到,當時日寇臨境,時局非常緊張,立即分頭組織,由覃啟拔通知石牙街他妹夫鍾遠才為首,黃志超、余太皇組織群眾及愛國人士聯防自衛隊200多人,在通挽祿貴村背要隘襲擊從來賓石牙竄來的日軍。

在1944年冬武宣全境淪陷到1945年春,全縣性規模的、相對規模的抗日鬥爭中,武宣全縣犧牲6名自衛隊員,其中就有武來貴聯防隊的覃允忠(通挽古佐村人)、覃登宰(通挽安村人)光榮犧牲,如今他們的英名,刻在通挽鎮安村山腳下的抗日戰爭紀念碑上。

英雄避難,照顧周到。1947年,中秋起義暫時受挫折,甘德頌等革命同志曾一度避風到甘棠一個多月,由覃號德、覃化德負責生活、人身安全,後來甘德頌返回武宣繼續堅持地下鬥爭,白區地下工作,爭取把地方上有影響的人物拉到革命這邊。1947年冬的一天,甘德頌主持,在甘棠召開30多名青年代表會,三十多名積極分子面向黨旗表示,永遠跟黨鬧革命,永不變心。三十多名共產黨員分別向自己宗族的國民黨族人爭取,揭開了武宣解放戰爭的新一頁。

統戰工作,彪炳史冊。中共南寧地委黨史辦公室編的《桂中南地區黨史資料文獻選輯(1947.5-1950.1) 》第三部分統戰工作記載:覃允懷武宣東挽鄉古佐村人,曾任國民黨反動政府縣長以上官職。1949年初,由於全國形勢對我有利,廖聯原解放桐嶺、東挽、祿新,覃允懷怕被清算,曾與韋敬禮同志搭線,未有著落。在統戰工作的感召下,11月初,覃允懷託人向韋慶禮、韋昌鐵致意,要求參加革命,並表示願意發表「起義文告」。並動員他所能控制的覃氏宗族武器及其他上層人物的武裝參加革命。11月13日,覃允懷通過韋慶禮、韋昌鐵向楊烈遞交了「起義文告」。15日,楊烈率領第八支隊主力第23團到武宣縣祿新鄉甘丈村(即現在的思靈鎮甘棠村,思靈鄉原屬於祿新鄉,80年代分出,2017年撤鄉改鎮)與覃允懷面議改編事宜。21日,楊烈收編了覃允懷活動來的200多人槍,編為粵桂邊縱隊第八支隊直屬營。任命覃允懷為第八支隊統戰參謀。1950年1月,武宣北河一帶匪首帶1000多人鬧事,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剿滅,而南河片正是因為覃允懷通過宗祠的紐帶關係和爭取,武宣南河4個鄉鎮的許多反動勢力棄暗投明,解放初相對平靜,沒有大的土匪暴亂事件發生。

斯人已去,故事如歌。甘棠溪靜靜的流淌著,如雪的棠梨花,也已經漸漸的老去,甘棠村這一個純碎一個姓氏的村莊,古老宗祠的大門上除了木刻的「人皇肇姓,齊郡開基」靜靜的見證歷史的流逝之外,每一年村民用紅紙書寫的「離光世系,忠讜家聲」這一副對聯,也彷彿訴說著,家國的共息共存。而忠誠正直這樣淳樸的本分,才是書寫歷史傳奇的一個閃光點,仿如烈士碑上,那些為民族和人民獻出生命的名字,燦如星辰之光芒,泣如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覃氏傳媒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覃氏傳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