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之六——朱姓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之六——朱姓

朱姓發源地:山東濟寧鄒城

朱姓總體概述:

朱——百家姓排行第14,約有人口1638萬,佔全國人口1.26%。

尋根溯源:

1、出自曹姓的邾國,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也作曹俠)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今山東濟寧鄒城)。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氏書與朱姓譜牒均以周初的曹挾為朱姓開基大始祖,嚴肅的朱姓歷史也始於邾俠開國。

2、朱虎是舜帝時的大臣,他的後代有以朱為姓的。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

3、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江蘇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秦漢之際徙於河南南陽,東漢時已發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時期,南陽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

4、其他姓氏和外族的改姓。從三國以來,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賜國姓朱,其人數之多、數目之大,是歷史上罕見的。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有鮮卑族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宋朝金國的女真人兀顏氏族,清朝滿洲八旗的烏蘇氏、朱佳氏、珠錫哩氏等氏族的集體改姓朱。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最終同化為漢族。

得姓始祖:

邾國的開國之君姓曹名俠(也作曹挾),因封於邾,又叫邾俠。邾國的第一次崛起,則在於邾顏,史稱邾武公或夷父顏,為邾俠第七世孫,他曾把邾國拓展為一個北括今山東鄒城,南包滕州,東至費嶧,西有濟寧魚台東境,方圓達二百餘里的中等國家。後其弟邾叔術取代君位,為歷史上一代賢者的君主。至春秋末年,在傲慢無禮、昏庸無道的邾隱公手中,邾國開始一蹶不振、徹底衰落。當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時,既沒有轟轟烈烈的殊死戰爭場面,也沒有深沉悲壯的亡國效應,邾國就寂然無聲地消亡了。據記載,邾國應為楚國所滅。亡國之後,邾人被迫向四方逃散。

郡望堂號:

1、堂號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里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於向我提意見。"

朱氏還以"鳳陽"為堂號。

2、郡望

吳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吳縣。此支朱氏,為沛郡一世祖朱詡之後。

沛 郡:漢高帝時改泗水郡置郡。此支朱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司馬朱詡。

鳳陽郡:隋時置郡。此支朱氏,為沛郡一世祖朱詡之後。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朱氏,主要為北魏時期濁渾氏、朱可渾氏所改的朱氏後代。

朱姓變遷:

邾國的起源還得從黃帝說起,其脈絡簡列為:黃帝——子昌意——子帝高陽(顓頊)——孫吳回(祝融)——子陸終——子晏安封曹。自紀元前23世紀晏安封曹,到紀元前11世紀曹俠封邾,其間千餘年滄桑演變,邾國在史書上是一片謎一樣的空白,因此,氏書與朱姓譜牒均以周初的曹俠為朱姓開基大始祖,嚴肅的朱姓歷史也始於邾俠開國。

邾國的興衰:

邾國的開國之君姓曹名俠,因封於邾,又叫邾俠。邾國的第一次崛起,則在於邾顏,史稱邾武公或夷父顏,為邾俠第七世孫,他曾把邾國拓展為一個北括今山東鄒縣,南包滕縣,東至費嶧,西有濟寧魚台東境,方圓達二百餘里的中等國家。後其弟邾叔術取代君位,為歷史上一代賢者的君主。至春秋末年,在傲慢無禮、昏庸無道的邾隱公手中,邾國開始一蹶不振、徹底衰落。當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時,既沒有轟轟烈烈的殊死戰爭場面,也沒有深沉悲壯的亡國效應,邾國就寂然無聲地消亡了。據記載,邾國應為楚國所滅。亡國之後,邾人被迫向四方逃散。

漢魏六朝朱氏的興盛:

在淌過戰國低潮階段進入秦漢之世後,沉睡了幾個世紀的朱氏忽然波濤翻騰、洶湧澎湃,空前高漲起來,並最後蔚然形成朱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漢晉朱氏大繁榮階段。

秦漢朱氏有三大特點:一是英才輩出,人文茂盛;二是百花齊放,各支並興;三是封侯賜爵,宗族顯赫。

其代表性的有三大家族:一支是沛國朱氏的分支鄢陵朱氏,以武將朱濞為開宗始祖。朱濞勇猛尚武,跟從劉邦起兵反秦,成為劉邦軍中的元老之一,在楚漢戰爭中,朱濞又立下了汗馬功勞,漢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被封為鄢陵侯(漢鄢陵侯國,今河南鄢陵縣境)。另一支顯赫朱姓宗族是漢都昌侯國,它的開宗始祖朱軫就是鄢陵侯朱濞的弟弟。朱軫亦為劉邦部隊的元老之一,並同樣因為戰功,在漢高祖五年被劉邦封為都昌侯,自此五代封侯,成為西漢時期最顯貴文明的朱姓大族之一。還有一支為中邑侯朱進家族,朱進,大概也是沛國人,隨劉邦起家,因戰功任呂國丞相,漢高祖四年受封為中邑侯(漢中邑侯國在今河北滄縣)。

除三大家族外,秦漢時期的朱姓名人還有:秦末名將朱防、朱雞石;漢初大名士、學者兼謀士平原君朱建,而且平原君的知名度似在三大家之上;西漢始興之時,吳郡(今蘇州)朱氏有官至漢丞相長史的朱買臣,漢末至魏晉階段,朱和他的三個兒子以他們卓越的才幹建功立業,創下赫赫有名的大姓望族,並最終成為江南四大望姓「朱、張、顧、陸」中居首位的世家。

此後漢魏晉時期,平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朱氏成為朱姓重要的一支,先後出現了大名士朱雲、南朝梁大臣朱異、官至太守的朱、朱埴、朱幼等人才。同時,沛國朱氏長盛不衰,在朱姓歷史上寫下輝煌燦爛的一章,朱翊官任大司馬長史,其子朱浮封侯賜爵、位列三公,朱寓、朱卓的傑出成就再一次使沛國朱氏揚名天下,東晉晚年朱綽兄弟一門三太守使沛國朱氏名聲大振,朱綽之子朱齡石、朱超石兄弟軍功卓著,顯赫一時,使家族大放異彩,臻於鼎盛,後雙雙殉國,更使沛國朱氏流芳百世。直至晉世五胡亂華,到南北朝大分裂,中原動蕩,生靈塗炭,沛國朱氏才從發展的頂峰漸漸消退下來。

還有一支惹人注目的朱氏顯族便是南陽(今河南南陽市)朱氏,它的崛起始於東漢初劉秀手下傑出的將領朱佑?,因深受劉秀寵信,尊貴、顯赫蔭澤其後。

隋唐五代的變遷:

隋唐並非朱姓的輝煌時代,而只是朱姓由漢晉軍事巨族向宋明文化和政治貴族轉變的過度階段,唐武則天時代的宰相朱敬則及其家族正是這種轉型時期朱姓的典型,也是整個隋唐時期朱姓最優秀的代表。唐朝末年,朱虎後裔、宋州碭山(安徽碭山縣)朱氏異軍突起,出現了一代梟雄朱溫,並建國(國號梁)稱帝,實現了碭山朱氏夢寐以求的帝王之夢,但由於朱溫出身流氓,生活荒淫,其子孫也都不肖,梁朝僅只曇花一現便衰亡了。

東方文化貴族——紫陽朱氏:

至趙宋時期,朱姓忽然改變流向,由原來的軍事貴族型轉向文化貴族型。到南宋時期形成朱姓歷史上第二次高潮,孕育出東方文化貴族——紫陽朱氏,婺源茶院始祖朱瑰?婺源茶院朱氏的第八世孫朱松因官徙福建,遂開建陽考亭朱氏一族。此後,考亭朱氏飛速發達,公元12世紀,至第二代便產生了自孔孟之後最偉大的思想家朱熹,從而使朱氏族姓在中國文化舞台上升到了至尊地位,也標誌著朱姓的發展進入了第二次高潮。朱熹的三個兒子也都很優秀,各個聰明睿智,才德過人,他們的後裔子孫也頗為繁衍興旺,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支。

因朱氏文化望族自宋明以來對世人影響重大,故而朱熹的《家訓》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也被紛紛轉載誦習,在民間為人們耳熟能詳,甚至官府都公開刻印發行。在此摘抄部分,以饗讀者。

朱熹《晦庵公家訓》 :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兄之所貴者愛也,弟之所貴者敬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義之事則從……」

朱柏廬《治家格言》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嫁女擇佳婿,勿索重聘;……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泱泱朱姓大明王朝:

縱觀中國上下幾千年,橫覽世界數百國,歷史上的王朝政權創建者,大都出身於王侯貴族,或來自於達官名宦之家,鮮有平民百姓出身。然而,那個屹立於世界東方長達276年之久的泱泱大明王朝,其皇族血統卻來源於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家族——徽州鳳陽朱氏。

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祖籍可尋蹤至金陵句容(今江蘇句容縣)朱家巷,家境貧寒。但自幼聰明才智遠超常人,身材高大,大耳朵,聲如洪鐘,頗有王者的氣質。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朱元璋趁亂而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終於滅了元朝,開創300年大明江山。大明帝國曾經強盛一時,朱姓也成為尊顯的「國姓」,加之朱元璋大封子孫,致使朱明宗室人口龐大無比。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雖是篡位之君,但也不愧是個有為之君,其雄才大略、卓著功績,甚至超過其父。其後,明朝也頗有一些有建樹的皇帝,但也不乏不消的子孫,致使大明終被清所滅。明代以後,朱姓最鼎盛的時期已經過去,清朝時鳳陽朱姓更遭到鎮壓,但仍有許多優秀的朱姓子孫,他們不求在政治、軍事上發展,而將全部智慧和精力投身於學問和文化的研究,創下令人注目的成就,如明末清初的傑出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樸學家朱筠、文學家朱彝尊、文字學家朱駿聲、中國文壇上傑出的翻譯家和天才詩人朱生豪。現代則出現了著名的將軍朱紹清、一代偉人朱德、著名文學家朱自清。

朱姓名人:

朱亥:戰國時魏國人,隱居於市井之中,有勇力,早年在大梁(今河南開封)當屠夫。魏安嫠王十九年(前258年),因侯贏的推薦,成了信陵君的上賓。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隱居朱仙鎮。李白作《俠客行》歌詠朱亥。

朱買臣:(?—前115),西漢大臣、辭賦家,字翁子,會稽吳人。家貧好學,賣薪自給,其妻嫌棄改嫁。買臣遇同鄉嚴助推薦入朝廷,說《春秋》、《楚辭》,武帝拜為中大夫。後因平定東越事功出任會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復任丞相長史,因黨爭被誅於長安。朱買臣為會稽太守時曾歸故鄉,道上見前妻和後夫,接至官署,住在園中。其前妻不久自縊死。後人取其夫妻離異事,作《爛柯山》劇,衍變為「朱買臣休妻」、「馬前潑水」故事和劇目。今嘉興城區角里街原有東塔寺傳是朱買臣故宅,寺後有朱買臣墓,已毀。相傳朱買臣妻崔氏葬於杉青閘,稱「羞墓」,亦早已不存。

朱云:東漢名士,字游,原為魯人,徙居平陵,當過縣令,下過監牢。成帝時,安昌侯張禹以帝師為丞相,極受成帝尊重。朱雲上書求見皇帝,當著公卿大臣的面對成帝說:「現在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皇帝,下也無益於民,都是尸位素餐之輩,請皇上賜我一尚方劍,殺一佞臣,以警其餘。」成帝問:「你要殺誰?」雲答:「張禹。」成帝大怒,說:「小臣訕大臣,公開污辱我的師傅,罪不可赦。」御史拖雲下殿,雲攀殿檻,至於將檻折斷,並大呼:「我得從龍逢、比干於地下,也已滿足,但不知聖朝將來如何?」雲以左將軍辛慶忌求情,得不死。後來侍臣要更換殿檻,成帝說:「不要換!修一下就可以了。」以此表揚忠直之臣。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朱然早年被朱治收為養子,並在讀書期間和孫權相交甚篤。孫權統事後,朱然歷任、餘姚長、山陰令、臨川太守,加折衝校尉,率軍平定山賊。曾隨呂蒙擒殺關羽,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呂蒙死後,朱然代替呂蒙鎮守江陵。夷陵之戰中,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魏國果然趁機攻吳,朱然堅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魏將圍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從此「名震敵國」。之後,朱然先後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兩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斬獲。最後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赤烏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孫權為其素服舉哀。

朱士行:(203—282),三國時期的高僧,法號「八戒」,祖居潁川(今河南禹州)。有觀點認為他就是《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原型。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學沙門曇河迦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設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求法的僧人。

朱蒙:高句麗國君,朝鮮族古代卵生神話之一。見於公元5世紀高句麗廣開土王的陵墓碑文以及高麗時期所編成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中。13世紀高麗詩人李奎報根據這一題材寫成長篇敘事詩《東明王篇》,描繪了朱蒙祖先的身世和他創建高句麗王國的艱難過程。我國古代文獻《後漢書·東夷傳》、《魏書·高句麗傳》、《論衡·吉驗篇》和《滿州源流考》也均有記載。

朱敬則: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歷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歷官洹水尉、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後遷鳳閣鸞台平章事,執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一人一馬別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

朱溫:(852年-912年),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幼年隨其父朱誠學習五經。咸通十一年(870年)他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義軍。因他鎮壓義軍有功,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推異,藩鎮成了唐末最大的割居勢力。

朱淑真:宋代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約生於1079——1080年,約死於1131——1133年。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余篇。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德潤:(1294年-1365年),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澤民,號睢陽山人,又號旹傑。河南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人,後遷居崑山(今江蘇蘇州崑山)。善詩文,工書法,格調遒麗。擅山水,初學許道寧,後法郭熙,多作溪山平遠、林木清森之景,重視觀察自然,當北游居庸關時,嘗作「畫筆記行稿」。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五次親征蒙古、收復交趾、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朱載堉:(1536—1611年),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數學家,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出十二平均律的人。朱載堉創建了十二平均律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

朱柏廬:朱用純(1627 ~ 1698 年),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明諸生,入清隱居教讀,居鄉教授學生,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深感當時的教育方法,使學生難以學到真實的學問,故寫了《輟講語》,反躬自責,語頗痛切。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生平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著有《治家格言》、《愧訥集》、《大學中庸講義》。

朱耷:(1626—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朱統,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朱若極: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元濟、原濟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駐錫於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後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洒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石濤羅漢百開冊頁》、《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名言有「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石濤山水畫,是從寫生得來,盎然生氣,哲思感情,相與揉合,畫境靈活生動,又有抑鬱沈雄之韻,別具一格。

朱彝尊:朱彝(yí)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chá),又號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南朱北王」);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汪森增補)。所輯成的《詞綜》是中國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家驊:(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騮先,浙江省湖州府吳興縣(今湖州市吳興區)人,中國近代教育家、科學家,政治家,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中國國民黨內親德國派人士、中德合作重要人物。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中華民國行政院及考試院副院長、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職務。

朱光亞:朱光亞(1924.12.25-2011.2.26),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原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朱鎔基:1928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1998年至2003年在任。

朱棣文: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朱德庸:1960年4月16日出生,祖籍江蘇太倉,台灣著名漫畫家,代表作為《雙響炮》、《澀女郎》。其漫畫專欄《醋溜族》專欄連載十年,創下了台灣漫畫連載時間之最。其漫畫作品在內地青年男女中影響極大,擁有大批忠實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孟之鄉 的精彩文章:

「鬱郁乎文哉」:孔子的禮學思想

TAG:孔孟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