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水果還能這樣?這部紀錄片顛覆你的認知

水果還能這樣?這部紀錄片顛覆你的認知

水果是自然的饋贈,是人類與自然、與這個世界對話的媒介。《水果傳》,號稱「中國魔幻主義紀錄大片」,講的不只是水果,還有採摘者的人生,讓你重拾美食紀錄片的信心。

採訪並文 / 沙丘

2018年1月6日,紀錄片《水果傳》悄然上線。新鮮、稚嫩、色彩斑斕的水果猶如萬花筒般輪番切換,吃貨們的味蕾再次被撩動,猶如當年《舌尖上的中國》一樣。

《水果傳》概念海報-繽紛版。

這是一部為水果立傳的紀錄片,落腳點是那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水果,講述它們與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影片一共6集,每集的主題分別是「變身」「異族」「滋味」「旅行」「靈感」「誘惑」,相應主題下,每集講述6個關於水果的故事。

藍莓、菠蘿、刺梨、愛玉、桑葚、蛇皮果、香檸檬、百香果……製作團隊從調研的六十多種水果中精心挑選,拍攝了接近四十種,讓其在現代的影像技術下完美「綻放」,呈現出肉眼難以察覺的樣貌。

4K超清設備拍攝出水果的每一寸肌理、色澤、質感;高速攝影則將「沉默不語」的水果拍出最美的動態瞬間,展現出果汁四濺、充滿爆炸力的畫面;延時攝影、微距攝影,細緻入微地記錄水果常態背後,難得一見的繽紛絢爛。

以《水果傳》第一集「變身」為例,講述柿子、藍莓、青梅等水果,在不同的天時條件、地理環境,不同的人為處理之下,所發生的轉化。

陝西馬家坡的柿子,成熟於霜降。對於黃土高原的人家而言,柿子是這片土地上少有的水果、少有的甘甜,他們必須想辦法對抗時間的衰敗、留住水果的香甜。於是,他們將柿子去皮、掛曬、揉捏、發酵,用「果乾」的形式變身了柿子的形態,延續了柿子的生命。

除此之外,敖魯古雅河畔的鄂溫克族,將藍莓熬製成果醬,作為肉食外少有的維生素補充;台灣阿里山的鄒族把愛玉果變身為愛玉冰,成為台灣最古早的甜品;日本琦玉縣的人們把梅子變身成梅子酒,成為每家必備的酒品;越南生長的可可,被製作成巧克力,成為人們最愛的零食風靡世界。

配合令人垂涎欲滴的畫面,解說也極具誘惑地娓娓道來:「梅子將逐漸褪去青澀的模樣,把自身的芬芳、酸甜和顏色一點點融入到酒中,直到透明的液體逐漸變成美麗的琥珀色。」

以視覺和聽覺撩動味蕾,《水果傳》的導演之一羅穎鸞之前曾建議觀眾:觀看時請保持房間明亮並與屏幕保持一定距離,在手能夠到的範圍內備好水果,以免「觀後可能魂不守舍,有口乾舌燥之渴望」。

《水果傳》劇照。

《水果傳》劇照。

影片播出後,不少觀眾似乎找回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不惜讚美之詞,甚至有人評論《水果傳》是最好的美食紀錄片。

對於《水果傳》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喜愛,影片總導演蘇蕾很欣喜,這讓她對紀錄片觀眾從精英化、小眾化到年輕化、大眾化更有信心,也讓她覺得團隊成員遠赴全球15個國家50個城市所受的辛苦終於有所回報。

穀雨計劃採訪到《水果傳》的總導演蘇蕾和出品方品牌公關部總監王凱,與他們聊影片的製作過程,及國內近年最具代表性的紀錄片公司的生存發展。


呈現與水果個性相符的影像

穀雨:目前這部紀錄片已經播完了,達到預期效果了嗎?

蘇蕾:項目成立初期,我們就設定以年輕觀眾為收視目標,現在從各大視頻網站的反饋來看,《水果傳》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喜愛,特別是B站,評論和彈幕都很熱鬧,也讓我們對紀錄片觀眾年輕化更有信心。

《水果傳》B站上熱鬧的彈幕。

穀雨:《水果傳》這個項目是什麼時候啟動的?講講從前期策划到拍攝製作的過程吧。

蘇蕾:《水果傳》是在2016年12月啟動的,前期策劃用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4月底開始澳洲臍橙、紐西蘭獼猴桃等的拍攝。

穀雨:很多觀眾覺得這部紀錄片有《舌尖上的中國》的影子,是特意模仿這種風格嗎?

蘇蕾:事實上,我們一直與團隊強調不要「舌尖」的風格,因為水果自帶年輕活力、繽紛色彩,我們希望呈現與水果個性相符的敘述和影像。但每一集由六個故事合成的結構,與「舌尖」確實有些相似。

穀雨:當初如何選擇、確認要拍攝的這些水果?最初考察了多少種,最後拍攝了多少種?

蘇蕾:自然界生長的水果有各自的時間,拍攝計劃基本是按照這些水果的成熟季節來制定的。我們調研的水果品種有六十幾個,最後對將近四十種水果進行了拍攝。

穀雨:這些水果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蘇蕾:我們的分集導演在前期調研過程中,需要尋找符合分集主題的水果品種,除了水果們的成熟季和生長地點,最重要的是要列出每一種水果4-6個有趣的知識點,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通過團隊與專家的集體討論,進行篩選確認。

《水果傳》劇照,「小檸檬竟然蘊含發電潛力」。

但也有一些沒能拍到的水果,在前期調研中,我們十分希望拍攝的有日本的白草莓,美國的黃櫻桃,還有印度的阿方索芒果,最終因為各種原因遺憾錯過了。

穀雨:拍攝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講講拍攝中的故事吧。

蘇蕾:第一個困難還是來自水果非常短的成熟期,讓拍攝時間十分緊張。我們拍攝的好幾處海外果園,都要轉機四次才能到達,比如蛇皮果所在的印尼默拉皮火山,製作菠蘿纖維的菲律賓偏僻海島,攝製組非常辛苦,常常需要跋山涉水,才能找到我們的「主角」。

《水果傳》工作照,陝西馬家坡的柿子、廣東徐聞的菠蘿、越南的可可拍攝花絮。

我們的導演大部分都是年輕女生,有因為雷暴被困在停電的島上好幾天的第五集導演「珠珠」,也有一邊被推進手術室一邊還在挂念著剪輯的第二集導演「洋蔥」,還有在酷熱的高溫大棚里拍攝百香果差點中暑的「小朱」。

第二個困難,來自水果的「沉默」。為了讓水果們「動」起來,展示出它們的生命力,我們在拍攝過程中運用大量動態鏡頭、高速及微距攝影,讓整個水果在眼前伸展開,呈現出它們不同的性格和氣質。旁白的敘述也緊緊圍繞水果的世界,探討它們在自身歷史進程中與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對話。

在自然中,生命是一場探索之旅

穀雨:拍完紀錄片對水果有沒有一些新的感受?

蘇蕾:每一個水果都是吸引眼球的,鮮活明亮,誘惑著人們去享用它們。《水果傳》將平時所見的水果從另一個角度展現在觀眾眼前,並告訴大家它們的生命軌跡、過去與未來,帶領觀眾走近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水果世界。

穀雨:我發現紀錄片在呈現各種誘人的水果時,更主要的是去說水果和人的關係。你覺得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蘇蕾:水果是自然的饋贈,甚至在人跡罕至的大山、孤獨的海灘,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是人類與自然、與這個世界對話的媒介。我們在拍攝《水果傳》期間,也被很多水果的故事深深打動。在自然中,生命都是一場探索之旅。

穀雨:以前看過張僑勇的《水果獵人》,《水果傳》中對水果獵人也有所呈現,可以聊聊水果獵人嗎?

蘇蕾:《水果傳》第二集中,其實出現了兩位水果獵人的身影,一個是尋找水椰子的楊曉洋,一個是尋找非洲竹芋果實的柯優慶,他們都在馬來西亞搜集奇珍異果。當地氣候濕熱,為熱帶水果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

水果獵人們探尋的水果,都是還未進入人類龐大銷售市場的品種,它們保持原生態的模樣和滋味,隱藏著來自久遠的生命密碼。

水果獵人運用知識和熱情,發掘其中富有潛力的品種,進行栽種培育,這類似於人類最初與水果的互動,如若某一品種獲得人類的喜愛,就有機會被人工種植繁育,豐富人們的食物資源,而水果本身也獲得更為廣泛的生存繁殖,這是一件兩全其美、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為了尋找各種水果,水果獵人走遍世界各地。

穀雨:《水果傳》的拍攝幾乎跨越五大洲,當時是因為國內的水果種類支撐不起整個紀錄片,才放眼世界的嗎?

蘇蕾:我們中國的水果品種十分豐富,近年來,水果的種植面積和技術都是飛速發展,這次國內水果與海外水果的內容比例大概各佔一半。海外的拍攝,我們考慮幾個因素,首先是水果的原產地本身就是海外獨有,比如馬來西亞的黑刺榴槤、水椰子、竹芋,義大利的香檸檬,日本的青梅等。

另外還要考慮水果成熟時期與拍攝計劃的契合,我們2017年5月開始拍攝時,已經錯過了國內冬季和春季成熟的水果,這是我們去南半球拍攝反季水果的一個原因。當然在尋找與分集主題匹配的水果故事中,海外的水果都有其獨一無二的亮點,比如第四集「旅行」中,菲律賓高空採摘的椰子,第五集「靈感」里,菲律賓的菠蘿纖維提取,第六集「誘惑」蔓越梅的水中採摘。

《水果傳》劇照,菠蘿纖維提取。

穀雨:我發現整部影片的色彩、節奏包括海報上的字體都是比較活潑、鮮亮的。後期製作時如何考慮影片風格的呈現?

蘇蕾:影片的氣質要與水果的氣場相符合,我們將《水果傳》設定為輕快、鮮活,每一秒都要蘊含迸發而出的生命力,在這樣的原則下進行剪輯節奏的把握。


 中國紀錄片市場在走上行路線

穀雨:雲集將來是一家以製作紀錄片為主的公司,當初成立這樣一家公司的初衷是什麼?

王凱:雲集將來是SMG下的混合制紀錄片公司,長期以來致力於提供優質的紀錄片內容。總經理龔衛此前就是上海紀實頻道的項目部副總監。他曾說,大家按照一個傳統手工作坊的形式在生產紀錄片,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但問題是這個潛在產業的視野和空間沒有被打開。

成立雲集的初衷是打造一家專註於真實類內容產業及運營的公司,重新定義紀錄片的價值,做好內容變現和消費升級,打開紀錄片產業或者更大層面上潛在的真實類內容產業的視野和空間。

在《水果傳》清新版概念海報上,出品方雲集將來後綴帶著「唯真不變」四字。

穀雨:公司的運作方式和遠期目標又是什麼?

王凱:紀錄片自身需要形成規模化的產品線;規模化的產品線可以幫助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邊緣化處境,也會覆蓋掉新媒體時代用戶各式各樣的垂直需求。

從節目內容形態上來說會越來越豐富,紀實真人秀、紀實PGC、紀錄電影、紀實劇;從產業端來說,內容和成功IP在品牌授權、手游、出版、院線、模式銷售、衍生品等各端實現大幅回報。

2018年,無論從政策、平台、用戶、市場任何一個方面考量,中國紀錄片市場都在走上行路線。

穀雨:我看到公司也製作類似《跟著貝爾去冒險》這樣的真人秀,紀錄片和真人秀兩種形式,公司比較看重哪種?

王凱:雲集將來的節目一切的核心就是「真實」二字,平台的崛起主要解決了紀錄片的傳播問題。

事實上,新媒體時代的互聯網一代在審美上有更強的傾向性,對內容的消費慾望較為明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12年後紀錄片的製作傾向。真實類節目屬於稀缺資源,內容形態上越來越豐富。如果能夠真正拿出高品質、含金量高同時又打動人心的東西,一定是會受到市場歡迎。

公司在成立後與Discovery達成合作,將全球知名紀錄片IP《荒野求生》引進國內,做了《跟著貝爾去冒險》,雖然投資和收入基本持平,但在傳播上成為2016年度騰訊和愛奇藝評選的最熱紀實片。而在2017年播出的續集《越野千里》,在廣泛聽取用戶、專家建議後,節目通過原創模式、內容和製作上的升級,在廣告招商上取得大突破,也實現了收入翻倍,獲得盈利。

⊙編輯運營/迦沐梓 周雙玲  校對/阿犁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計劃(guyuproject)」,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穀雨計劃 的精彩文章:

寫出《血疫》的美國頂尖非虛構作家:我一般不採訪人渣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