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工匠精神大刨析

日本工匠精神大刨析

我們一直聽到日本的工匠精神,但又一直停留在那種似懂非懂的層次。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

社會的發展賦予了時代不同的特質,而每一段特質,又深深地影響著所有的人。

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中日的不同的話,或許可以這麼說:

日本就好似一潭足夠沉靜的湖水,雜質已經漸漸沉澱,清澈見底。

泛舟湖上,一股安定感油然而生,彷彿一切都可以不緊不慢地進行,頗有餘裕。

中國就彷彿波濤洶湧的大河,挾帶著巨量的水和泥沙飛速地前進,響聲震天。

乘船而上,在感受著可怕的能量之餘,不免心中有些興奮,有些緊張,也有些彷徨。

當然,日月流轉,斗轉星移,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湖水會因地殼變動而被攪得天翻地覆,而大河,也總有流入港灣漸漸平復的時候。一切都是自然規律,沒有高下之分。

人受時代的影響,而工匠精神,則受人的影響。

在這個時代的日本,它的工匠精神,就是當代日本的精神。

-------------

要探討工匠精神,先要明白什麼是工匠。

其實所謂的工匠,在日本叫做【職人】,職人從事的工作統稱【工芸】。

【工芸】這個詞代表的是用創意為實用品增添藝術性,使得物品本身的機能與美巧妙的結合的活動。(日本著名美學家柳宗悅認為,所謂工芸,指的就是實用品,它和美術完全不同。比如繪畫是為了視覺而創造的藝術品,和服或者桌子是為了使用而創造的工芸品。)

================

以上是一般的工芸概念。柳宗悅自己,又把【工芸】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加以細化:

在【工芸】之下,又分為【美芸】與【民芸】兩大類。美芸代表的是技巧性的,貴族性的,裝飾性的技藝。民芸代表的是機械性的,創造性的,實用性的技藝。也有人把【美芸】稱作【上手物】、把【民芸】稱作【下手物】。

要展開說,太費周章,這裡不做過多討論。

================

如果用使用的材質來分類的話,那麼有漆,玻璃,金工,陶瓷,寶石,木竹,絲,紙,布,革,合成樹脂這麼幾大類。再細分的話比如金工又分為鑄金,雕金,鍛金等等。

所以職人與工芸,就構成了日本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我手頭有一些書籍資料,便挑選兩位日本的職人,摘錄下他們的話。

-----1-----

京都的【御所人形】

職人:伊東 久重

「御所人形是注入了人形師的魂的作品」

「我離頂點還差得很遠,以前的作品總是被祖父指摘沒有「品格」,所以每天每天,不斷地在雞蛋殼上練習」

「經過了二十年的磨練,每日的鑽研,終於成功在東京舉辦了個展,這其中的辛苦,我自己最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浮世繪印刷】

職人:長尾 直太郎

「以前職人們的世界,是有徒弟制度這麼一說的,十幾歲就住在師父家裡學習,雖然是以自立為目的的,但是能不能學到本事才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所以在這期間,不會有工資方面的問題,因為他肯定知道錢是很少的,能學到東西才最重要。當然,我對徒弟制度並不全面肯定。早晨早早起來,一直工作到深夜,連睡覺的時間都幾乎沒有這種事情也很多,非常辛苦。但是,通過這樣的修行,能實實在在繼承這門手藝,這也是事實。」

「這工作有竅門,不管怎麼努力,如果印十二、三色的話,也肯定是有缺陷的。我幹了四十幾年,能作出自己認為好的作品的時候,也不多。也就一兩件而已。」

「職人嘛,如果覺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時候,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時候,從中國傳去了非常多的技藝,但是日本人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改造」後,成為了日本式的,煥發著別樣生命的東西。如果說這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日本人自己的「手的技巧」以及「美的感覺」。雖然手工藝不只有日本獨有,但是日本的技巧,是纖細的,多樣的,並且重視製作時候的精神和情感。

「這個用心了」「這個沒用心」這樣的話很常見,因為這樣的精神,不僅自己知道,還能夠傳遞給使用者。

另外,上文提到的長尾直太郎的那句「職人嘛,如果覺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時候,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是很多職人共同的特點----謙虛。這已經不僅是職人的範疇,也與做人是共通的。可以說應該是人生基本的態度。

在一定不是輕鬆的條件下,只管一心去做的認真精神,我們不假思索就應該大聲叫好。「如果把自己的全部熱情賭在工作上,即使疲乏從指尖傳到身體,精神也是不會累的」。

跟生活緊密相關的職人們的工作,不同於藝術家那孤獨性的探求,最重要的,其實是回應人的需求。甚至於,對於職人來說,每一天面對的新的挑戰,才是真正的樂趣所在。更進一步說,如果能夠和各種各樣的職人一起切磋琢磨,才是最理想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的這種精神,不僅僅在工匠的身上能夠體現,食品業,製造業,甚至是體育圈,演藝界,統統如此。

這是關於製造業的精神:

[NHK][紀錄片].中日對決--製造工藝人的攻防戰

這是關於聲音的精神:

[諸神][NHK紀錄片]京都尋聲 守護傳統之音-01

這是關於動畫的精神:

[諸神][TBS紀錄片]熱情大陸 肩負吉卜力的男人:鈴木敏夫

對工作的全情投入:

[諸神][NHK紀錄片]長井鞠子的口譯人生

在舞台上奮力的揮灑汗水:

[中字]100818 NHK堂本光一 《一切為了舞台》

看這些紀錄片,你會發現,所謂光鮮酷炫的背後,都是對自己極限的一次次挑戰,這種極度認真的精神,跟工匠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它是實實在在,深刻於這個民族內部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傳統工藝不斷衰退的今天,有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死去,都能連帶著這門技藝的消亡。但相對的,不管是哪一種傳統工藝,如果自己做到極致,那麼你一個人,也能振興它。所以,不要否定,更不要閉鎖,靈活的運用頭腦去臨機應變,才能改變傳統工藝的困境。

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同時,我也注意到,很多手工藝的保有者年齡都很大了,他們對於後繼者的缺失有很多無奈和擔憂,這其中,紀錄片里宮崎駿先生偶然冒出的一句「現在的年輕人不中用了,孩子們也在減少」引起了我的注意,的確,日本急劇增加的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正在逐步蠶食著一些稀有的技藝,甚至於很多人不再敝帚自珍,轉而用開放的態度來歡迎外國人繼承和學習。以我親身的經歷,的確有不少我們的同胞,在日本的老師指點下,默默地學習著,努力著。我很期待,藉由他們的雙手和智慧,能夠反過來帶給我們中國怎樣的驚喜和變化,讓古老的技藝,在兩個不同的文化間,再次激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悟空的探索 的精彩文章:

TAG:悟空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