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老師:這幾種性格容易招致失敗,幾乎每個人都有

南懷瑾老師:這幾種性格容易招致失敗,幾乎每個人都有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色就是顏色,顏色盛就是年輕,年輕人臉上的顏色很旺盛,很漂亮。你看現在年輕人個個翹頭翹腦,因為色盛他自然驕。到老了的人啊!看起來彬彬有禮,實際上是驕不起來啦!

「力盛者奮」,一個體力好的人坐不住的,就想動一下,奮鬥一下,所以孔子也說,年輕「戒之在斗」,年輕人喜歡打架,其實戒不掉的。年輕人學拳,剛剛學了三天,覺得無比的英雄,在公共汽車上,這個手也要動兩下,表示是學武的;到了功夫深了,反而動都不敢動,怕出手傷到人。所以力氣很盛的人,奮,這個奮代表一個原則,非常奮發,好像不可一世。年輕人體力好、聰明有知識,但是人生經驗不夠。

「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所以一個人不要驕傲,不要自奮,自奮就是主觀非常強。譬如歷史上項羽跟劉邦二人,項羽的失敗就是因為自奮。項羽失敗的時候不過二十八九,自刎烏江。而劉邦那個時候四十多歲,是斑白之人。清末民初,湖南有一個詩人易實甫先生,有詩講項羽:

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

咸陽宮闕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

「二十有才能逐鹿」,二十多一點就起來打天下了。「八千無命欲從龍」,項羽有八千子弟,最後在烏江失敗了,命運不好,這是講項羽英雄失敗的悲慘。「咸陽宮闕須臾火」,你看咸陽秦始皇修的宮殿,修了那麼多年,假使現在還留著,那賣門票不知道收多少錢啊!結果項羽點一把火燒了三個月。「天下侯王一手封」,漢高祖也是被他封為漢王的。所以你們青年翹頭翹腦,要自尊嘛!你學學項羽,有這個本事的可以學,沒有這個本事自奮不起來啊!易實甫的這首詩有味道,歷代的人吊項羽的詩,恭維項羽的詩,罵項羽的詩,反正很多,我還是覺得易實甫的四句話有味道。不管如何,他把項羽自奮的那個味道寫出來了。

劉邦有張良、陳平、蕭何三個人幫忙他,對他們言聽計從,所以可以統一中國。項羽只有范增這老頭子幫忙他,但他雖有個軍師也不聽,自己認為聰明,變成別人沒有辦法把意見提供給他,所以永遠沒有輔助,就失敗了。項羽就是犯了自奮的錯誤。

摘編自《列子臆說》

----------

歷史上楚漢之爭,劉邦的長處,是聽從別人的話,他的所以成功,是對於別人的好意見馬上接受。如果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對於這一點,在個人修養上是要注意的,尤其作為一個單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種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別人的意見更對,更高明,可是為了「面子」,為了「下不了台」而不接受。這種心理,大而言之是修養不夠,小而言之是個性問題,自己轉不過彎來。

漢高祖劉邦,只從表面看來,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當他統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後,很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業,正因能善於運用眾智而成功其大智。

而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年紀輕輕,逐鹿中原,征服群雄,登上楚霸王的寶座時才二十多歲,就「天下侯王一手封」了。後來的漢高祖,當時還只是他手下所封的一名漢王。我們看看項羽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決定:當項羽打到咸陽的時候,有人(據《楚漢春秋》的記載是蔡生,而《漢書》的記載是韓生。)對他說:「關中險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勸他定都咸陽,天下就可大定。項羽對這個定都的建議不採用。他有一句答話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這位霸王得意非凡地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就憑了這句話,他和漢高祖兩人之間器度的差別,就完全表現出來了。項羽的胸襟,只在富貴以後,給江東故鄉的人們看看他的威風,否則等於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給誰看?他這樣的思想,豈不完蛋!所以項羽註定了要失敗的。

而同樣的事發生在劉邦的身上又是怎樣呢?劉邦大定天下以後,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陽。但齊人婁敬去看他,問他定都洛陽,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漢高祖說是呀!婁敬說,洛陽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這裡定都易於王;無德則易被攻擊。周朝自后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間經過了十幾世積德累善,所以可在這裡定都。現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戰後余災,瘡夷滿目,情形完全兩樣,怎麼可與周朝相比?不如定都關中。當然有一番理由,張良也同意,劉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見,採納婁敬的建議,並賞給五百斤黃金,封他的官,賜姓劉。

以這一件強烈對比的史實,清代嘉道年間,有個與龔定庵齊名的文人王曇,寫了四首悼項羽的名詩,其中有一首還說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這是王曇悼項羽有名的四首詩之一。「秦人天下楚人弓」,典故出在春秋戰國時,楚王的一張寶弓遺失了的時候,人家向他報告,這位皇帝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意思是說皇家保存與百姓拿到,都是一樣,不要太追究。王曇引用這個典故,說秦始皇死了以後,中國人的天下,凡是中國人都可以出來統治。「枉把頭顱贈馬童」,指項羽在垓下最後一仗,被漢軍將領四面圍困的時候,他回頭看見追殺他的,正是他一個投降了劉邦的老部下,名叫馬童。馬童見他回頭,側過臉去。項羽說,你不要怕,你不是我的故人馬童嗎?聽說劉邦下令,凡得我頭顱的可賞千金、封萬戶侯。你既是我的故人,就把這顆頭送給你。於是項羽自刎了,這也就是項羽的氣魄。「天意何曾袒劉季?」劉季是劉邦的名字,這是說項羽「非戰之罪,天亡項羽」那句話的錯誤,而項羽的錯在哪裡呢?「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咸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這就是項羽失敗的關鍵。

這裡再插一段閑話。說到歷史很妙,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燒書,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個大罪行。但是他的罪過,也只能負責一半。因為秦始皇不準民間有書看,把全國的書籍集中起來了,放在咸陽宮,後來項羽放一把火燒咸陽宮,這把火連續不斷地燒了三個月,有多少書籍、多少國家的財富,由他這把火燒掉了。所以嚴格說來,中國文化根基的中斷,這位項老兄負有很大的責任。但後世卻把這一責任,全往前面秦始皇的身上推了。至於項羽的責任,由於對失敗英雄的同情,就少提了。

大家都喜歡讀《史記》的劉邦和項羽的「本紀」。我也曾經說過,你只要看他們兩個,都親自見到秦始皇出巡的排場。但項羽便說「彼可取而代之(可以把他拿下來,由我來替他吧)!」劉邦也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做人應當做到這樣,才算是大丈夫呢)!」同樣的心思,同樣的話,兩個人的語氣所代表的「心理行為」形態,完全不同。結果,項羽的事業,畢竟還是被劉邦「取而代之」了!

所以項羽這個「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就是大動心,志得意滿,不知道居安思危。所以儘管他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高強武功,但卻不能成大事,天下一手得之,又一手失之。其實富貴歸故鄉,充其量聽那些老太婆、老頭兒們指指點點地說,項羽啊!你這個小子真了不起!但是,這又怎樣呢?現在我們看歷史,批評別人容易,一旦自己身臨其境,要做到富貴不動心,功蓋天下而不動心,真是談何容易!

摘編自《論語別裁》《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

------------

讀《史記》,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分別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種威風與排場。項羽看後,對朋友說「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話說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來干!」劉邦看後則說「大丈夫當如是也。」用白話來說:「一個大丈夫,應該做到這樣,才夠味道。」根據行為心理,同樣一個觀念,但兩個人表達的氣度,就完全不同。一個是非常粗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個人走進來,把你拉下來:「你下來!我要坐。」而另外一個人說:「這個位子,可讓我坐坐吧?」然後坐下來。氣量就不同。所以我們讀歷史,這些文字上的要點,應該特別注意。

我們再將偏好個人武勇,與能任大勇的人,在對立之下,作個比較。歷史上對這兩個人,記載得很詳盡。一個是項羽,有拔山扛鼎之勇,作戰時單槍匹馬,闖到敵人的陣中,縱橫馳騁,誰也不敢阻擋。當漢高祖和他最後一次會戰,用了許多兵力,圍困他許久,雖然楚軍已敗,可是誰都不敢接近項羽。在這之前的另一次戰役中,項羽和漢高祖在陣前見了面。項羽說,天下這多年來的戰亂,就只是你我雙方打來打去,今天你我見面了,我們雙方下令,所有的部下都不許動手,你我兩人出來單打獨鬥,作一死戰,來決定勝負,免得再打下去,傷了許多無辜的生命。漢高祖說,對不住,我絕不和你單打獨鬥,我是鬥智不鬥力的。這就是漢高祖與楚霸王不同之處。

所以孔子說「勇而無禮則亂」,有些人有勇氣、有衝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直而無禮則絞」,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台。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

勇、直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個性。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為衝動,有時誤了事情。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僨事。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面的缺點。清代詩人王曇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懂得了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性的標準。

你看歷史上的人物,失敗的英雄都很聰明,因為太聰明,遭遇太好,寵壞了,結果都變成失敗英雄。所以我們常講劉邦跟項羽兩個人,項羽又年輕又漂亮,力能拔山抗鼎,那個本事多大啊!力氣多大啊!二十八歲統一了天下。漢高祖都已經四十了,站在他面前還要聽命令,受封為王。

可以說項羽是位大少爺,起來圖謀霸業處處表現出他的公子少爺脾氣,正如小姐們有小姐脾氣一樣。這類公子少爺脾氣,永遠不能成事;縱然偶爾開花,但也無法結果。所謂公子少爺脾氣,並不一定易怒,而是衝動,沒有中心思想,性格不穩定,可是有時又很仁慈。比如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表示自己是大丈夫,好像很仁慈,這也是公子少爺脾氣。項羽脾氣壞,太自我,太傲慢,他的這種脾氣,當從事於大功業或用人時,就會產生問題,所以最後失敗了。在作人方面,項羽有時候比劉邦可愛,要講處事,那又須另當別論了。

摘編自《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列子臆說》《孟子與離簍》

-----------

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語「自暴自棄」,這四個字就是從《孟子》里來的。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見,剛愎自用,我見很強的人。換句話說,自暴就是狂妄,每個人都容易犯這種心理的毛病,有時候道理上知道,但當情緒高漲修養又不夠的時候,不應該講的話就衝出來了。譬如我們看到有些人,有時候脾氣一來,天不怕地不怕,老子什麼都不怕;真到那個時候啊,什麼都怕了,這個是修養的問題。

自棄,就是有很強烈自卑感的一種人。常常聽到年輕人講,老師啊,我是沒有希望的了,我不行了,我是白痴啊;或講我是笨蛋啊,我永遠沒辦法。這些都是自棄的話,不過這些還算是客氣話,真正自棄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極點,想走自殺的路,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人,當情緒高漲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當情緒低落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所能,活不下去,所謂「壯不如人老可知」,這是古人的一句詩,年輕都不如人,等到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啊,經常在這兩種心理之間搖擺不定。借用學佛的比喻,說一個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亂、思想亂跑,就是昏沉、想睡眠,那是講修養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個景象,不散亂就昏沉,這是講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狀況,包括身心兩方面。其實我們檢查自己,真做學問修養工夫的話,我們每天隨時隨地的情緒思想也是這樣,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來了,都是在這兩種狀況中翻來覆去。

我們看到歷史上項羽和劉邦對立的時候,項羽當時很得意,說話狂妄。歷史上記載,項羽年輕的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可見他功課不好,書讀不好,所以不讀書了,去學劍術武功。學劍又不成,可見他很沒有耐性,然後就讀兵書,因為學劍是一個打一個的,沒有意思,他要學萬人敵。看見叔叔在那裡讀兵書研究軍事,他就想學,可是項羽萬人敵也沒有學好。歷史上描寫他的這幾句話,就是自暴,最後失敗了,八千子弟都打光了。一個撐渡船的老頭勸他過江回家去,家鄉還有年輕人會跟你出來;但他說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臉回去。還有人說項羽曉得不能上當,只有一條船,這個老船家,你曉得是不是敵人?萬一渡江一半,把他丟下水,那就完蛋了,他寧可乾脆自刎。這是後人的猜想,實際上,他到失敗的時候無顏見江東父老是真話,那個心理已經低落到自棄的程度了。

所以我們特彆強調一點,希望青年同學們注意,我們一般人的心理,隨時隨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棄」的境界。要那個既不自暴,又不自棄,非常平穩,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學問。

摘編自《孟子與離簍》

******

讚賞

可通過識別下方二維碼轉賬支持本公眾號。

******

(抓緊報名中)三月成都 ? 懷師之路(第二期)——峨眉金頂拜普賢,百年誕辰念南師,識別下圖二維碼了解詳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到了這個境界看世間真的是如夢如幻
金庸筆下三大最強神功:都能逆天改命,可惜全部失傳

TAG: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