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雜項-錢幣 國家博物館藏品鑒賞,古貨幣鑒賞一:布幣、刀幣

雜項-錢幣 國家博物館藏品鑒賞,古貨幣鑒賞一:布幣、刀幣

「四」平首平肩連足布

「四」平首平肩連足布

戰國 長8.7、足寬2.1厘米,重15.4克

此為戰國中晚期楚國鑄幣。小方足,布面銘「四#」,背文「當忻」。其意指此布四枚當一忻。一正一倒,兩枚之雙足相連,構成形制奇特的布幣,稱連足布。兩枚連足布充一忻,此布未及鏨開便流入市場。連足布行用時間暫短,即告廢止,傳世極少。 撰文: 翦寧

「四戔當釿」連布

「四戔當釿」連布

戰國 楚 (前475-前221年)

傳世品

長8厘米,重8克

無字平肩橋足空首布

無字平肩橋足空首布

春秋 長15.5、肩寬6.7、足寬7.8厘米,重49.7克

此空首布為春秋早期出現於周、晉等地的金屬鑄幣之一。形質輕薄,平底弧足。銎較短,空首不延伸到幣中央,銎的下端縮到銎與幣身的相接處。四周有郭,面、背無文,中線隆起。這類早期空首大布是由原始布直接演化而來,傳世甚罕。 撰文:翦寧

「節墨之法化」刀

「節墨之法化」刀

春秋 長18.9、寬3.2厘米,重6.4克

春秋戰國時期,齊邑節墨所鑄刀幣。面文「節墨之法化」,「節墨」即今山東「即墨」,系齊刀中最早出現的大刀。體形較大,製作精美,文字雋秀。背面三道橫紋下一星號,星號下銘文「卜」。節墨刀出土稀少,故為刀貸之上品。 撰文:翦寧

齊刀幣

齊刀幣

戰國 齊 貨幣

由左至右:長18.2厘米,寬2.95厘米;長18.7厘米,寬3厘米;長18.5厘米,寬2.9厘米

由左至右:齊建邦囗缶(寶)化(貨) 長18.2厘米,寬2.95厘米。為戰國時期齊貨幣。它是齊刀中面文字數最多者,鑄造規矩整齊,形體美觀,但數量較少。 齊缶(寶)化(貨) 長18.7厘米,寬3厘米。齊國刀幣形體較大,幣面文字多為鑄幣地名加「缶(寶)化(貨)」二字。齊缶(寶)化(貨)背部常有三條橫線和釘紋,另外還有一個字。這枚缶(寶)化(貨)的背文是「日」。 安陽之缶(寶)化(貨) 長18.5厘米,寬2.9厘米。「安陽之缶(寶)化(貨)」即安陽鑄造的缶(寶)化(貨)。「安陽」在今山東省莒縣附近。「安陽之缶(寶)化(貨)」刀背部往往有三橫,其下有背文。這枚刀的背文是「化」。

刀幣形同實用的小刀,弧刃弧背,長柄,環首。面文「安陽之大刀」,背文「刀」。「安陽」是地名,是齊國貨幣鑄造地之一,一般認為在今山東莒縣附近,也有學者認為在今山東臨淄東北。刀幣源於生產工具之刀,春秋戰國時期,鑄行於齊國境內的刀幣統稱為齊刀。齊刀風格獨特,類型多樣,是北方刀幣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山東沿海地區出土的齊刀幣比較多,反映齊國以漁鹽為主體的海洋經濟對齊幣流通區域的形成與演變有重要的作用。(撰文:楊桂梅)

「齊造邦長大刀」刀幣

「齊造邦長大刀」刀幣

戰國 齊 (前475-前221年)

傳世品

通長18.5厘米、寬2.9厘米,重45克

「三晉」布幣

「三晉」布幣

戰國 貨幣

由左至右:高7.2厘米,肩寬3.1厘米,足寬3.8厘米;高8.2厘米,肩寬3.8厘米,足寬4.5厘米;高6厘米,肩寬3.6厘米,足寬3.8厘米

在戰國時期,布幣主要流行於韓、趙、魏「三晉」地區,這些樣式不同的布幣統稱為「三晉」布幣。由左至右:離石圓足布 這枚戰國趙的貨幣為平首,圓肩,圓足,高7.2厘米,肩寬3.1厘米,足寬3.8厘米。「離石」為鑄幣地名,在今山西省離石縣。晉陽尖足布 這枚戰國·趙的貨幣為平首,聳肩,尖足,高8.2厘米,肩寬3.8厘米,足寬4.5厘米。該布是戰國早期趙國的貨幣。「晉陽」是鑄幣地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梁充釿五十當鋝 這枚戰國·魏的貨幣為圓肩,橋襠,方足,高6厘米,肩寬3.6厘米,足寬3.8厘米。面文「梁」即大梁。這種面文以「梁」字記地的平首布是魏遷都大梁後所鑄。本幣「充」通「重」,「釿」是重量單位。「五十當』是說50枚這樣的貨幣相當於黃金一「鋝」。「鋝」是黃金的重量單位,其具體重量不詳。

「文雁鄉」三孔布

「文雁鄉」三孔布

戰國 (前275 - 前221年)

傳世品

長7厘米、足寬4厘米,重15.5克

宋子三孔布

宋子三孔布

戰國 趙 貨幣 山西省平朔縣出土

長5.4厘米、寬2.8厘米

三孔布為圓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鑄一圓孔,面上有「宋子」二字,系鑄幣的地名,背文「十二朱(銖)」,系該幣的重量。三孔布出土數量不多,「宋子」布更為僅見,故為錢幣專家所寶。

這件布幣圓首、圓肩、圓足,布首和二足上各鑄有一個圓孔,布與孔皆有郭,面文「宋子」,是鑄幣地名,在今河北趙縣東北。背文「十二朱(銖)」,是此幣的重量。三孔布是戰國時期一種特殊的布幣,有大型和小型兩類,面文皆為鑄幣地名,背文是重量或價值的數字。三孔布無論是傳世的還是出土的數量都很少,有「宋子」面文的僅此一件,因而極其珍貴。(撰文:楊桂梅)

橋足布(陰晉半釿)

橋足布(陰晉半釿)

戰國 魏

高4.3厘米,足寬3厘米,重8.1克

這件布幣平首,平肩,圓襠。面文「陰晉半釿」。

「陰晉」見《史記·趙世家》:「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與魏惠王遇於陰晉。」張守節《正義》云:「魏之陰晉。」地在今陝西華陰。後為秦國兼并,《史記·秦本紀》載: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 「魏納陰晉,陰晉更名為寧晉。」戰國早期屬魏,後屬秦。由干秦不曾鑄布幣,因此推測「陰晉半釿」橋足布當是魏國在戰國早期陰晉城人秦之前鑄造的。

橋足布(陰晉半釿)

橋足布(陰晉半釿)

戰國 高4.3厘米,足寬3厘米,肩寬2.8厘米,重8.1克

這件布幣高4.3厘米,足寬3厘米,肩寬2.8厘米,重8.1克。平首,平肩,圓襠。面文「陰晉半釿」。

「陰晉」見《史記趙世家》:「趙肅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與魏惠王遇於陰晉。」張守節《正義》云:「魏之陰晉。」地在今陝西華陰。後為秦國兼并,《史記秦本紀》載: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為寧晉。」戰國早期屬魏,後屬秦。由於秦不曾鑄布幣,因此推測「陰晉半釿」橋足布當是魏國在戰國早期陰晉城入秦之前鑄造的。

尖足布(大陰)

尖足布(大陰)

戰國 高5.55厘米,足寬3.15厘米,重6.6克

這件布幣高5.55厘米,足寬3.15厘米,重6.6克。平首聳肩,平襠,足內側呈弧形。廓外緣毛茬尚存,未經打磨。一面鑄「大陰」二字。

「大陰」可能是文獻中的「陰」地。《左傳僖公十五年》載:「晉陰飴甥會秦伯。」杜註:「陰飴甥即呂甥也,食采於陰。」陰地在今山西霍縣南,戰國前期在趙境,但是到了戰國晚期趙國幾乎喪失太行山以西的所有土地,因此這類錢幣應屬於戰國前期趙國錢幣。「陰」在錢幣文字中稱「大陰」,與魏國的「梁」稱「大梁」相似。

大布黃千

大布黃千

漢 新朝 (9 - 23年)

長6厘米,重14克

傳世品

國寶金匱值萬

國寶金匱值萬

漢 新朝 (9-23年)

1921年陝西省西安市城西北隅漢未央宮故址出土

通長6.2厘米,圓部直徑3.1厘米

青銅質。上圓下方,有緣,緣高於字面。「國寶金匱」分布在上部形如方孔圓錢處,「直萬」在下部的方處,文字近王莽錢文風格。關於其用途,有不同說法,一種認為是王莽的貨幣,古泉家多持此觀點;一種認為是「以副符傳」的「符節」,「金匱」就是「金匱石室」的「金匱」,經史家多持這種觀點。

長久以來,傳世實物中,只有兩枚半為真品,一枚完整即此館藏錢,一枚有殘,一枚僅存上部。(王儷閻)

原始空首布

原始空首布

商周時期 西周晚期

通高15.5厘米、長12厘米、足寬8.6厘米、肩殘寬7.6厘米

空首布

空首布

春秋 貨幣

1956年山西侯馬出土

空首布是中國早期的金屬鑄幣,有聳肩和平肩兩種,大小不一。1956年山西省侯馬出土的聳肩尖足空首布,形體較大,一般通高為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間,這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平肩空首布一般體形稍小,有的上面鑄有地名。金屬鑄幣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商業交換的發展,而商業交換的一般發展途徑是從實物交換經一般等價物再形成為金屬鑄幣作中介的,故中國這種最初的鑄幣形式多取自生產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農業工具鎛的形式。

這是兩種樣式的空首布,一種是平首聳肩尖足,一種是平首平肩弧足,其共同特點是首部如同農具一樣,有裝柄的銎。

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有大型平肩、小型平肩和小型斜肩三種,有的表面還鑄有當時周地的地名和「王」字,表明這些錢主要在周王室的轄區流通。(撰文:楊桂梅)

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

漢 新朝 (9 - 23年)

傳世品

錢長7.9厘米、環徑2.5厘米、刀寬1.8厘米,重40克

以上圖文來自國家博物館,圖文類容僅供藏友參考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人治和法治的偉大探索
「陪你養玉」第12講:春秋玉器(中)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