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把爸媽騙得團團轉的震驚標題黨,竟是從美國來的

把爸媽騙得團團轉的震驚標題黨,竟是從美國來的

看到這些標題,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震驚部,標題黨,很多人紛紛吐槽國內媒體越來越沒下限,被標題騙進去才發現驢唇不對馬嘴……但其實標題黨加造謠煽動,這玩意最早玩起來的還是老美……

125年前,一場報界新聞大戰,在美國燒得如火如荼,兩家報紙靠著煽動加造謠,差點毀掉整個美國新聞業。

這場紙筆之間的鬥爭,最後真的引發了真槍實彈的戰爭,美國也付出了總統的生命。

19世紀80年代,在沒有手機互聯網的時代,老美和我們一樣,新聞主要是從報紙上看。當時兩大紙媒巨頭普利策和赫斯特為了銷量,打的可是不可開交。

普利策雖然死後貢獻了普利策獎,間接規範了新聞業,可當初年輕氣盛的他還是走過歪路。

34歲的他當時已經有了辦報紙的經驗,一邊抨擊醜惡現象,一邊倡導社會改革,憑藉著過人的煽情手法和對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針砭時弊,他之前創建的報紙已經成為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約瑟夫·普利策

這份報紙不僅給普利策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也讓他腰包鼓鼓。轉年,他以34萬美金的高價,換到現在差不多880萬美金(約合5550萬人民幣)收購了《紐約世界報》,順手還招了一批大牛記者,報紙銷量蹭蹭上漲。

成了世界報的老闆,普利策還做了一件讓全美國人都尊敬他的事兒。當時自由女神像正在籌款建設,但是大家都窮啊,誰願意花這麼多錢造個雕塑呢?籌款一直不太順利。

直到世界報被普利策買下的第二年,普利策用這份報紙的影響力進行捐款宣傳,本身名聲不錯,輕鬆吸引了超過12萬人的捐助。有了這筆捐款,自由女神像才得以順利建成。

報紙不僅賣的好,影響還大,普利策開始有點飄了。為了繼續搶佔市場,世界報賣兩分錢一份,卻提供整整比同價報紙多兩倍的內容,再加上普利策堅持使用煽情文章和震驚標題,世界報銷量一度突破天際。

當時的世界報頭版就是這樣的:「女子從布魯克林大橋上跳下卻生還了!」半張報紙都是大大的標題,小標題寫道:「窮困有孤獨,她只好決定去死…」。不得不說,看到這樣的標題加配圖,現在的我都想買一份看看(關鍵它還便宜)…

飯這麼好吃,肯定有人來蹭,沒過兩年另一位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便買下了《紐約新聞報》,加入震驚黨,開始和世界報搶這一碗飯。

威廉·赫斯特也不是等閑之輩,他爹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礦主,家裡的錢多到數不清。相比礦業,他對新聞業更感興趣,想方設法進入普利策的世界報實習了一個假期後,他決定自己搞一個大新聞。

威廉·赫斯特

1885年,赫斯特手持巨款,找到了普利策的哥哥,買了他手裡的報社,順手改名《紐約新聞報》。

正式擁有新聞報之後,他比普利策更沒下限,用實打實的小料、醜聞、犯罪新聞和瞎編新聞徹底代替一個報紙應該報道的內容。總之,一切為了銷量。

除了編造內容,赫斯特更擅長進行煽動宣傳。看著大大的標題:「西班牙的船已經開到我們岸上了!」「死於昔日榮耀!」,熱血愛國的美國人民當然是見到新聞報就買買買了。

新聞報

普利策看到更不要臉的赫斯特,也開始採用激進的報道形式。漸漸的,兩個報紙都充滿了實質上無關緊要,但內容卻寫得極為煽動的文章,同時,漫畫在報紙上的版面也越占越大。

諷刺赫斯特虛構新聞,只為銷量的漫畫

其中有一個漫畫形象,叫「The Yellow Kid」,藉由這個小黃孩發表的言論,甚是受到廣大群眾歡迎。赫斯特為了把這個形象放到自己的報紙上,斥巨資挖走了世界報一個版面的全部人馬。普利策也不甘示弱,也出高價將他們全部請回。

The Yellow Kid漫畫形象

除了來回挖人互打官司爭奪這個小黃孩形象,雙方還在各自的報紙上大篇幅的報道此事,編輯們不遺餘力的策劃刺激性的報道,來引發民眾的關注。事後,凡是只為銷量,不痛不癢卻被震驚煽情報道的文章,就有了黃色新聞這個名字(Yellow Journalism)。

UC震驚部的新聞就是典型的黃色新聞,更嚴重的一種,還會標榜同情「受壓迫者」,煽動社會運動,或妖魔化某特定族群、團體及次文化,指責他們為某些事件或社會問題的根源,掀起道德恐慌。

看到行業巨頭從爭相報道小黃孩事件中獲益,美帝的大報小報紛紛效仿,大標題、震驚、不看不是美國人充斥著各報頭條。這股風氣發展到巔峰,全國主要報紙里有1/3是純粹的黃色文章報,美國新聞業水準達到歷史新低。

煽動美國民眾參戰的新聞報

如果僅僅是愚民也就算了,各個報紙如此認真的煽動民眾,成為了發動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1895年,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爆發武裝起義,西班牙對起義進行了殘酷的鎮壓。當時老美的報紙把這個料當成寶,天天報道。但是哪有那麼多真事兒可寫,赫斯特的新聞報就開始瞎編亂造,不擇手段地渲染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殘暴。

畢竟世界報之前搞了個自由女神像的大新聞,赫斯特也想讓自己的新聞報出一出風頭。他傾盡全力報道一位古巴起義領袖的外甥女,把她塑造成古巴的聖女貞德,然後再花錢買通各個關口,把這位外甥女從古巴接到了美國,接受美國總統接見。新聞報和赫斯特名聲大噪。

外甥女獲救新聞 紐約新聞報

隨著更多煽動性的文章上報,美國民眾決心和西班牙打一仗的態度也越來越堅定,雖然有各種政治和利益因素促成了戰爭的發動,但是這兩家報紙為煽動民心還是做了不少「貢獻」。伴隨著戰爭,這兩份大報的銷量也一路走高,走黃色新聞路線的報紙也紛紛受益。

戰爭帶來的必然是痛苦與傷亡。普利策後來對自己的報紙在戰爭中煽動群眾的做法深表後悔,遂退出了黃色新聞大戰。他死後,後人遵循他的遺囑,設立了普利策獎,每年頒發給美國新聞界和文學界有卓越貢獻的人。

而另一位巨頭赫斯特,絲毫沒覺得戰爭有錯,反而變本加厲的推行黃色新聞,將臭不要臉的作風進行到底。

1901年,他為了支持當時總統落選的共和黨領袖布萊恩,在自家的新聞報上煽動刺殺總統!

當年,麥金利總統發表就職演說,慶祝他順利連任,也給大家交代了他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兩個月後,總統到博覽會上發表演說,這名刺客最終向他連開兩槍,總統雖然沒有被子彈打死,但還是在一周後因感染去世了。

制服刺客後,警方從兇手身上搜出了一份報紙,這份報紙正是赫斯特發表煽動刺殺總統文章的那期…

得知這一消息的民眾十分憤怒,美國其他大小報刊也開始對他和黃色新聞進行譴責,新聞報銷量大跌。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解散了這家報社。

隨著最不要臉的新聞報垮台,黃色新聞也逐漸開始衰落。漸漸的,認真報道的報刊慢慢崛起,各家報社也逐漸形成獨立流派,美帝的新聞專業化開始專業分工。

整個新聞史上,黃色新聞作為一個報道流派,存在的時間非常之短,但是對近百年的新聞業影響非常之大。雖然一直被批判,但是現在仍然有不少從黃色新聞發展而來的媒體,比如香港的大部分綜合報張(《蘋果日報》《東方日報》等等)。

在這個有流量就是王道的時代,黃色新聞依然能產生巨大的利潤,再鄙視標題黨的我們,也都或多或少點進去看過…

一場爭奪讀者與銷量的戰爭,讓美國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新聞媒體必須要保持職業的良知和底線,單純吸引眼球,挑撥矛盾,長期下來傷害的還是新聞業的聲譽與大眾的信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報姐 的精彩文章:

涼了!日本公主嫁平民初戀:男方母親劈腿騙婚還養小白臉
他連著九年完成了新年計劃!而你,去年的完成了嗎?

TAG:英國報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