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員工最看重的三樣東西,老闆你知道嗎?

員工最看重的三樣東西,老闆你知道嗎?

每當我們開始談論工作價值觀, 就會想到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經典金字塔理論。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認為人類有五個層次的需求:一旦我們滿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 我們就會尋找愛和歸屬感, 然後是自尊和外部尊重, 最後是自我實現。 這個金字塔理論誕生於半個多世紀以前。最近,心理學家們覺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類需求理論。

回顧過去幾十年社會科學的證據,我們很難說馬斯洛的出發點有什麼不對。如果你的基本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 那麼你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如果你的工作薪水不夠高,你整天都在擔心生存問題, 那麼你很有可能沒有時間去考慮自我實現。

馬斯洛在人際關係理論運動的初期建立了他的金字塔理論。那時製造業經濟沒有辦法滿足工人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如今,知識服務型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公司的目標是滿足員工的每一個需求,而不僅僅是基本需求。比如,提供便利的餐飲和健身房服務, 並爭取成為最好的工作場所(從1984年到2011年,那些工作環境較好的公司股票年收益率為2.3% 至3.8%,高於他們的同行)。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生存並不是首要問題。

在金字塔中,一旦你的需求向上穿過一層, 其下層就會分崩離析。人們並不需要先尋求被愛,再去追求尊重和成就感。人們也不會等到把金字塔下層的需求全都滿足後,再去追求個人成長和自我表現。

所以人們工作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如果馬斯洛在我們這個時代從頭開始設計他的金字塔,他的理論又會是什麼樣的呢?Facebook和我們的分析團隊嘗試一起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每年調查員工兩次, 詢問員工最看重的是什麼。在反覆考察了成千上萬個答案之後, 我們發現了三大激勵因素: 職業生涯、團隊和追求。

職業生涯關係到工作:一份有自主權的工作。你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你的學習和發展。這一點是人們工作根本動力的核心。

團隊關係到人: 感覺被尊重, 被關心, 被他人認可。它使我們能夠彼此交流,並且有歸屬感。

追求關係到目的:認為自己能夠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認同組織的使命, 並且相信組織能夠對世界作出貢獻。這一點是驕傲的源泉。

這三大因素構成了所謂的心理契約——僱員和僱主之間不成文的期望和義務。當這份心理契約得以履行的時候, 人們就會捲起袖子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旦違背這份心理契約, 人們就會變得不那麼滿足和忠誠,他們傾向於貢獻更少,他們的表現會更糟糕。

在過去, 組織只圍繞心理契約的某一個方面來建立整個文化:承諾提供一個好的職業生涯,或者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或者一個充滿意義的偉大理想。組織只通過其中一點來招募、激勵和留住人才。但是我們發現員工們想要更多。 在我們最近的調查中,超過四分之一的 Facebook 員工認為這三點都必不可少。他們想要一個好的職業生涯,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和一個偉大的理想。在我們自己團隊的調查對象中,90% 的人認為至少兩點是必不可少的。

進一步,我們想知道某些群體或某些地方的人會不會特別看中某一項激勵因素。所以我們將數據分類,首先從年齡開始。

人們總是很關心千禧一代和其他幾代人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發現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 優先考慮的因素驚人的相似。

人們認為千禧一代可能更關心工作意義和目標。我們調查發現恰恰相反。相較於年長的人,年輕人更關心職業生涯,反而不那麼看重工作的意義。事實上, 55歲以上的人群是 Facebook公司中唯一把工作的追求和意義列為最重要因素的群體。有證據表明, 人們在中年時期越來越關注自己對社會的貢獻, 而不是專註於個人的職業提升。

但總的來說, 年齡組之間的差異很小。這不僅僅發生在 Facebook內部。在一項美國全國範圍內的代際研究中, 千禧一代、嬰兒潮一代和X世代都有相同的核心工作價值觀。各個因素的重要性在不同時代群體心中的排序是相同的。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 千禧一代和我們其他幾代人想要的東西是一樣的。

我們又按照職級和績效表現來分類,也沒有看到群體間任何重大的差異。不管人們的工作表現是超預期、符合預期還是低於預期,他們同樣重視這三大因素。當我們繼續按照辦公地點來分類比較時, 很明顯地發現全球員工都很重視這三點因素。

最後, 我們轉向按照職能分類。 美國黑色幽默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曾寫道:「如果沒有人文精神,世界將成為工程師的天堂。」 然而調查顯示: 這句話是錯誤的。我們的工程師非常關心團隊因素,給它的平均評分為4.18(分值為1-5)。不同職能的人對這三要素重要性的評分相似。正如按年齡和地點分類一樣,不同職業的群體間沒有重大差異 。

馬斯洛認為:「知道一個人真正想要什麼,是一個相當大的心理學成就。" 我們的數據表明, 人們非常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想要什麼,而且他們想要的東西基本上是一樣的。當談到理想的工作時,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考慮職業生涯、團隊和追求。無論你是20歲還是60歲,是工程師還是銷售,在呂勒奧、聖保羅、新加坡還是底特律上班,工作的動機都是一樣的。 我們都希望弄清楚「我是誰」、「我在做什麼」和「我為什麼做」。

Lori Goler、Janelle Gale、Brynn Harrington、Adam Grant/文

Lori Goler是 Facebook 的人事主管。Janelle Gale是 Facebook 人力資源業務合伙人的負責人。Brynn Harrington是 Facebook 員工成長團隊主管。Adam Grant是沃頓商學院教授。

翻譯/譯言網網友angelinaluo 編校/周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怎麼樣說話才能有影響力?
關於區塊鏈,你不得不知的真相

TAG:哈佛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