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兩國的恐同文化

中美兩國的恐同文化

關注我,你的眼睛會懷孕

前面說過,在整理完Kathy Baldock的「解開捆鎖」系列後,我會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中國在(宗教)恐同文化上與美國歷史發展的一些交疊。

之所以在「宗教」二字打上括弧,是因為我並不認為國內的恐同勢力主要來源於基督信仰——我會在後面慢慢談到,現在先讓我簡單談談基督信仰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基督宗教在中國

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但由於它與本土文化差異較大,尤其是它的「一神論」與我國傳統幾乎完全抵觸,因此相對儒教、道教,以及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相當緩慢。

在1807年,第一位基督新教的傳教士馬禮遜從英國來到廣州,著手翻譯《聖經》,並且在1823年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聖經》(馬禮遜譯本)——說起來,美國新教傳教士比英國的晚來得多了:是在1830年的時候的裨治文。他是向馬禮遜學的漢語。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著手對國內的基督教教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自運動隨之開始。又因為中國內部的戰爭與動亂,在1953年,所有在華的新教傳教士都被驅逐出境。國內的教會更是變得越來越本土化了。

(馬禮遜譯本的羅馬書一章)

中國的「基督宗教恐同」

列舉了以上背景,主要是為了陳述我為什麼不認為中國的恐同勢力主要來源於基督信仰。首先,雖然來華的英國傳教士比美國的還要多幾百個,但國內的基督信仰文化有很大一部分 都受到了美國基督教右派的影響(目前階段,我還沒有找出個中的原因。如果有人知道的話,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

而美國基督宗教勢力開始變的「極其」恐同是從1970年代開始的——就這個時間點而言,它和我國的情況並沒有什麼交疊。並且我甚至大膽地猜測(這一點只是猜測),因為三自運動導致的教會本土化,以及一部分國人仍有「同性戀在中國不大存在」的態度,國內的教會對這個話題有點處於置之不理的狀態。

再來談談《聖經》,在Kathy的整理中已經看到,美國目前已有好一些譯本是不負責任地把相關詞句直接譯成了「同性戀」等,然而中國現有(甚至是第一本《聖經》)常用的和合本,它的譯文是比較接近Kathy所講解過的欽定本的(和合本的翻譯藍本是英國修訂本(1885)和欽定本(1611))。

國內恐同勢力的來源

那麼中國的恐同文化就跟美國完全沒有交疊了嗎?也不是的。首先鴉片戰爭後,剛興起的現代心理學就傳入了中國。我就從自己的母親口中明白,她仍然深信著弗洛伊德最早那套理論:同性戀的形成是由於一個過於掌控的母親和疏遠的父親。因此她內心一直為了我的性別身份,而怪罪於我父親對我的忽視。

我目前的另一個猜測是,中國所受的儒教文化影響仍然根深蒂固——如追求天人合一:乾坤/陰陽結合才是自然天道(我母親恰巧是個算命的,所以她總是用這一套來在我面前說性少數是「變態」等等),以及「惟生殖目的論」的性觀念。

實際上,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有關於同性戀的記載,然而那時的人們對此並沒有如今這麼大的反感。我曾閱讀過一篇不錯的推論,講述為什麼中國歧視同性戀。

有猜測是因為以前有一夫多妻制,只要完成了國人所重視的傳宗接代使命,男人再怎麼三妻六妾,甚至有同性伴侶,也沒有人會去過問。而在1950年,國內強行貫徹了一夫一妻制後,同性戀的存在恰恰強烈抵觸了以上所說的儒家文化。同性戀因此就從古代人生活中「無傷大雅」的「額外選擇」,變成了一種「偏離社會」的錯誤了。

這些就是我目前所能整理出來的點了,但是我仍處在對這方面議題的調研中。如果這篇討論有什麼不足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歡迎有識之士留言指出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味酒館 的精彩文章:

TAG:雜味酒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