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紮根「病毒窩」23年,這名軍醫的眼裡只有患者

紮根「病毒窩」23年,這名軍醫的眼裡只有患者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田哲、劉傑、李華時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查看檢查結果。李華時 攝

立春時節,春寒料峭。2月27日上午,武警四川省總隊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曉芳經過2個多小時的查房走進辦公室。剛剛摘下口罩的她,看到手機上5個未接來電,疲憊之餘,心裡又多了一份糾結。

「爸,我剛在病房查房,您有事找我?」張曉芳強打著精神說道。「我跟你商量的事你考慮好沒有?」電話那邊語氣急切,「你們醫院是不是快要改革了,早晚是要脫軍裝,醫生這個鐵飯碗到哪兒都吃香,更何況是你所學的這種稀缺專業,你就別在部隊乾耗著了吧。」

父親對曉芳的不理解已經不是第一回了。一個「耗」字,深深地扎痛了張曉芳的心。1993年,張曉芳從重慶醫科大學畢業來到總隊醫院,95年開始戰鬥在最危險的傳染科臨床一線上,每天與各種傳染病打交道。家裡人總想私下找門路想幫她離開這個危險的「病毒窩」,她每次都是振振有詞地予以回絕:「我是一名臨床軍醫,為官兵服務,任何專業都是對口的!」張曉芳扎著馬尾,身材嬌小,看起來嫻靜極了,可熟悉她的人都說:「曉芳是個女漢子,病人的事兒再危險她都要扛。」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查完房後又一次來到病房,叮囑患者注意飲食。李華時 攝

付出總會有回報,13年的一線奮戰經驗讓她擁有豐富的科研碩果。張曉芳先後在國家級及省部級雜誌上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與院長周建麗合著「紅細胞CR1活性及血清sCR1含量變化與肝病肝功能損傷程度的相關性研究」獲得武警部隊科技進步二等獎,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這些榮譽讓曉芳在當地業內也小有名氣,聽說部隊醫院改革在即,一些私人醫院紛紛慕名前來,開高年薪想要挖走她,紛紛都吃閉門羹。後來有的獵頭為了見她一面,裝病去掛她的號,軟磨硬泡說只要她每周去他們醫院坐一次門診,就會有一筆不小的報酬,都被她嚴詞拒絕了。可張曉芳為了便於外地病人來醫院看病、方便他們複查聯繫不到她,就跟科室的同志們一起製作了就診聯繫卡、看病流程圖,還印上了科室和自己的私人電話。結果,她的座機、手機都成了科室的熱線,每天諮詢求助的電話不斷,張曉芳總是樂呵呵地耐心為病人解釋清、安排好。

1名患「結核性腦膜腦炎」的馬邊縣彝族群眾在感染科收治。當時其肺部多發病灶、意識障礙、呼吸衰竭,生命垂危,已輾轉多家醫院。有人勸張曉芳,「病人病情嚴重,加之又是少數民族,風險大,有的醫院躲都躲不及,你何必冒險接這個『燙手山芋』?」張曉芳回答,救死扶傷是醫生天職,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努力。住院治療期間,張曉芳幾乎24小時守在患者旁邊,時刻關注病情變化,進行緊急處置。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患者康復出院。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查看患者病情資料。李華時 攝

在張曉芳的眼裡,一名稱職的醫生首先應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因為只有回到這一原點,醫者才能時時刻刻心繫病人身體的痛楚、心靈的創傷以及困窘的處境,從而持久擁有捍衛病人健康與性命的勇氣和力量。去年5月份,武警資陽支隊一名戰士患多臟器結核和急性腎功能衰竭,住院時間長達半年多。入院時患者病情危重,醫務處將患者病危通知書傳真給單位,單位及親人都不在身邊,當時張曉芳既當醫生又擔負起照顧病人生活的責任,並積極邀請華西醫院腎病科教授來院會診,安排患者定期到內三科進行血液透析,在張曉芳的積極救治下,患者病情逐漸好轉,最終康復出院。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和醫生討論病歷。李華時 攝

有的人不理解,說這麼危險的崗位,部隊就給這麼一點錢,未來還不知道改成什麼樣子,不如儘早為自己做打算。面對聽到的醫院改革的消息,張曉芳還是踏踏實實地看病坐診,研究病歷,每周還堅持2次大查房、1天門診、1次科內業務學習。幾次在周末休息時間遇到了院內的集體會診和危重病人搶救,不論白天黑夜,曉芳都是隨叫隨到,毫無怨言。

一名艾滋病人曾經對張曉芳說:「我不怕死,最怕的就是親人和朋友都疏遠我,不理我。」4年來,張曉芳接觸過上百名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感染者,每個被查出HIV呈陽性的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每個人一開始都想到了死。張曉芳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他們進行精神治療,幫他們樹立生活下去的信心,因為疾病的康復和生命的延續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係。兩年前,張曉芳曾經遇到一名感染了艾滋的男大學生,家人要與他斷絕關係,男孩多次試圖自殺。張曉芳多次對男孩及其家人做思想工作,最終家人接受了男孩,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氣。現在男孩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生活得很好。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了解患者病情。李華時 攝

作為科室的主任,她能保證自己紅心向黨一如既往,可架不住手下的年輕幹部有想法。新修訂的《文職人員條例》等政策法規一下來,科里有名同志擔心脫軍裝轉文職,工作上開始懈怠起來,請假的事由也慢慢多了。有一次,他無意中翻了夜間值班登記表才發現,每當他不在的時候,張主任都自己頂了上去,而第二天還堅持上班。他不好意思地找到曉芳承認錯誤並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張曉芳收起了平素的溫柔,很嚴肅地告訴他:「有想法可以跟組織溝通,可作為一名醫生,一名軍人,尤其是改革當前,仁義道德應該放在首位。就像咱們的專業一樣,不能因為病毒有傳染危險就往後躲。改革也是如此,不能因為危險就怕動手術刀,一涉及切身利益就患得患失。黨和醫院培養我們這麼多年,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主動挑一份擔子在肩上。」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認真檢查病歷。李華時 攝

說句真心話,張曉芳自己也不願意脫下這身神聖的軍裝,但是她更放不下官兵那一雙雙渴求的眼神。「不能忘卻官兵的疾苦,更不能辜負一名軍醫的職業追求。」有一次去藏區部隊巡診前,院長周建麗發給她的這條簡訊,張曉芳至今還記憶猶新。從醫25年來,張曉芳接診過1000餘名高危患者,有的病情複雜、醫療風險大,輾轉多家醫院都不願收治,可她卻覺得,作為一名黨員軍醫,姓軍為兵是職責,總不該遇到危險就推諉迴避。記得去年元旦夜裡,張曉芳正在給一個來急診的戰士會診,他突然咳嗽、痰中帶血。她心裡很緊張,擔心會不會是肺結核,因為咳血是肺結核的癥狀之一。「那你不害怕被傳染嗎?」面對筆者的採訪,張曉芳笑笑,「說完全不害怕是假的。但我最怕的還是沒發現病情讓戰士歸隊,那影響可就大了。傳染病非常特殊,治癒一個就可以減少或者防止更多的人被感染。保健康就是保戰鬥力,必須如履薄冰,細緻防護。」

打開朋友圈,張曉芳看到之前的軍校同學曬出來發來參加技術科研、簽約知名私人醫院的消息,張曉芳默默地刷了過去,她自己心中的答案也愈發明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只要組織需要、官兵需要,我願意在部隊醫院干一輩子。即使脫下軍裝我也是軍隊的醫生,也能為部隊戰鬥力建設添磚加瓦。」張曉芳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更加信心滿滿:「只要能為戰士們能多做一點,多做一天,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想到這裡,張曉芳思考片刻,目光堅定地掏出手機給父親撥了過去……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為患者認真檢查。李華時 攝

挑一副擔子在肩上

田 哲

電話採訪中,張曉芳有這樣一句話令人無比動容:「軍醫因部隊而生,也應為官兵而戰。」她聲音柔弱卻有著鏗鏘的力量。

對於軍人來說,高尚的職業精神是一種戰鬥精神,也是一種擔當精神。有人逃避它,因為它如泰山壓頂;有人直面它,只因為它是無悔抉擇。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容不得袖手旁觀,也不容消極懈怠。越是周圍環境變化,越需要我們振奮精神,始終對黨和軍隊的事業敢於擔當,銳意進取。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改革當前,張曉芳沒有為任何風險所懼,也沒有為任何干擾所惑。她主動挑起最沉的擔子,依舊奮鬥在危險的傳染科臨床一線,為官兵構建起牢固的健康防疫牆。她始終牢記姓軍為兵的職責,作為一名黨員軍醫,她從未退縮、迎難而上,全心全意投入到與細菌搏鬥的戰場。

在軍隊改革浪潮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雙重衝擊下,每名官兵都不應對組織等靠觀望,將待遇作為履職回報,凡事先打利益算盤,先琢磨個人得失。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胸懷。我們應以張曉芳為榜樣,在工作和危險面前挺身而出、主動作為、意志堅定,時刻不忘自己的軍人身份和職業追求,不辜負官兵期待,只為一顆向黨紅心永遠鉚在戰位上。改革的答卷必將在實幹擔當中鑄就,在新時代續寫蕩氣迴腸的拼搏史、創業史,正是我們這代軍人的責任,正需我們這代軍人的擔當。

感染科主任張曉芳組織醫生查房。李華時 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練兵備戰,看破那100米的「鏡像」
老班長的「年味」,是一碗熱乎乎的螺螄粉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