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宋最牛的村莊,每個村民都有兩國國籍,吵個架都能引發外交危機

大宋最牛的村莊,每個村民都有兩國國籍,吵個架都能引發外交危機

拒馬河兩邊劃為緩衝區,默認為「兩屬地」,共有58個村。生活在兩屬地的「兩屬戶」需要同時向宋朝與遼朝納稅,並為兩邊政府服差役,所以又稱「兩輸戶」。

兩屬戶要繳納雙重賦稅,服兩份差役,人身自由又受到諸多限制,一定有許多人想努力擺脫兩屬戶的身份吧?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雄州兩屬戶的生活條件相當不錯,兩屬戶人口也迅速增加。

原來兩屬地的性質使得管理當地的宋、遼政府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競爭性。宋徽宗時,雄州發生災荒,兩屬戶請求雄州政府蠲免稅收,雄州政府沒有答應。

鄰近的瀛州太守得知後,將雄州官員痛罵了一番,讓他千萬不要因小失大,使國家蒙羞。這個故事透露出一個信息:宋、遼政府在兩屬地是暗暗較勁兒的——看誰對兩屬戶更優恤。

熙寧九年(1076年)三月,雄州政府向朝廷報告,因為災荒,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請求撥糧。朝廷立即批准了雄州政府的請求。同年下半年,遼政府也宣布賑濟兩屬戶。宋朝得悉這一消息後,給沿邊政府下發了批示,要求雄州等沿邊政府密切留意遼政府的舉動,千萬不要讓遼政府搶走民心。

次年,雄州政府發現遼政府召集兩屬地58村的首領,以及逃移歸業的兩屬戶154戶,宣布給予賑貸。雄州政府一面致信遼朝涿州政府抗議,一面火速報告朝廷。宋廷批示要求當地官員趕緊調查,隨後,雄州政府免掉了兩屬戶的賦稅,並向他們賑濟米豆。

正是因為宋、遼兩國對兩屬地的治理存在這種奇特的競爭性,雄州政府偶爾拒絕蠲免兩屬戶稅收,才會被瀛州太守視為蠢事。

雄州兩屬地的政治競爭性,不單表現為兩邊政府競相賑恤兩屬戶。當一邊政府過度役使兩屬戶、導致當地社會秩序受到破壞時,另一邊的政府還會致函對方,表達抗議。

熙寧九年,遼朝政府在兩屬地的費家莊六村抽壯丁60人,置弓箭手。雄州政府即移文涿州詰問。還有一次,因為遼人諷刺兩屬地百姓當兵,許多居民都棄家投奔雄州城。雄州太守馬上發糧賑恤難民,同時移牒詰問涿州,自此之後,遼人再也不敢了。

兩屬地的政治競爭性讓兩屬戶多了一項選擇權——管他們不能如同現代民主制下的公民那樣用手投票選舉政府,卻可以「用腳投票」選擇政府。當遼政府虐待他們時,他們就選擇投奔宋政府。反之亦然。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有兩屬戶為逃避差役逃到雄州,神宗指示先安頓他們。遼政府要求即刻遣返。

雄州政府既沒有依遼朝政府的要求即刻遣返難民——這麼做顯然不合人道主義;也沒有將這些難民納為全屬南居民——這麼做將造成宋遼關係的緊張化。而是根據樞密院的指令,採取折中做法:

出榜安慰逃難的兩屬戶,「不可遠棄家產,候北界差科稍息,有人招呼,各歸復業」。

正是這種競爭性的治理秩序,讓兩屬戶獲益,因此兩屬戶才會越來越多。宋人(當然也包括遼人)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不遜色於現代歐美國家在邊境設立共管地的務實做法。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轉發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轉發,以示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評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四書五經」最精華100句
這位上將,親自拿大刀,一夜斬首一百漢奸!

TAG:評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