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拜謝「楮先生」——「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

拜謝「楮先生」——「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

造紙術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文明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相傳最早紙為東漢蔡倫所造,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紙的出現取代了龜甲、竹簡和木簡和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漢代簡牘

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已經普及,處理次繭時反覆捶打搗碎蠶衣漂絮法,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的方法,都成為了造紙術成熟的先導條件。漢代紙的主材料是樹皮和麻纖維,主要工藝是脫膠、打漿、抄紙和乾燥。

唐代唐人寫經《心經》(細節)

形制:紙本 水墨 鏡心

尺寸:43×28CM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到唐代已是全盛時期。隨著玄藏法師從天竺帶回大量佛經,佛教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唐人開始大量修建寺院、佛塔、佛像。而佛經的抄錄是佛教發展的重要途徑。此幅心經就是唐代經生所寫,用筆遒勁沉穩,法度謹嚴,墨色濃重如漆。

唐朝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標誌是竹紙的問世。竹子成才周期短,降低了造紙成本,但竹纖維硬脆易斷,因此竹紙短技術處理更加複雜。唐代加礬、加膠、上蠟、塗粉、灑金、染色等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從唐至清,硬黃、彩色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層出不窮,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明代唐寅畫《錦幕海棠圖》細節

形制:金箋扇面 設色 鏡心

尺寸:18×52CM

從明代唐寅畫的《錦幕海棠圖》中,可以看到細灑金箋紙的樣貌。唐寅,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皮紙相對於麻紙更加光潔潤滑,原材料主要是樹皮,桑樹皮、山椏皮、楮皮、檀皮、雁皮等都曾被廣泛地使用。皮紙的製作在麻紙的工藝基礎上變得更複雜。首先砍下樹皮,用石灰、草木灰反覆漚,將樹皮的外殼、木質素和蛋白去掉,剩下乾淨的纖維。纖維經過蒸煮、砸、流水漂白、切段、打漿等工序,再放到乾淨的水池裡泡成漿花,用帘子抄成紙。這張紙還要放在熱土牆上烘乾,再加工使其熟化、防蛀、防潮,才能被文人拿來使用,並且存放傳承千年。皮紙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用紙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開始使用皮紙,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一。

宋代《釋迦牟尼佛像》(細節)

形制:瓷青紙設色立軸

尺寸:86×41CM

此佛像為宋代典型中原佛教造像,作於瓷青地絹本上。另見瓷青紙多用作佛教造像。瓷青紙又名紺紙、碧紙、紺碧紙、紺青紙、青藤紙、碧楮紙、鴉青紙等,是五代至宋的一種華麗的染色加工紙,一般較厚重,可分層揭開,並染以靛藍,因其色如瓷器的青釉,故稱為瓷青紙。

元代趙孟頫《避暑貼》細節

形制:紙本水墨鏡心

尺寸:19.5×29.5CM

從元代趙孟頫的《避暑貼》上可以看到元代的造紙工藝,此幅作品是趙孟頫給子賢所書信札,是趙孟頫為數不多流傳信札的精品之作。

清代玉版宣

尺寸:53×30.5cm

上圖為大清乾隆三十年制玉版宣。玉板宣是歷史上一種非常名貴的書寫用紙,觸感細膩潤澤。《紹興府志》記載:「玉版紙瑩潤如玉。」它由桑、短節木頭、稻桿與檀木皮以石灰浸而製成,吸墨性強,品質感高。宣紙以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玉板宣非常吸墨,包世臣的淡墨書、齊白石的大筆寫意畫都使用了玉板宣。

中國的造紙術傳遍全球五大洲,領先世界逾千年。直到18世紀末,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機器造紙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造紙術才開始被超越。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恢復古法造紙的陣營中來,中華造紙術的新輝煌指日可待。

現代余賢兵仿古法造紙

類別:草木染仿古箋、石渠古紙、仿宋元古紙、宣德貢箋、凈皮熟宣

尺寸:66×131cm

現代藏息堂古法造寫經紙

尺寸:25×840cm

藏息堂古法造寫經紙嚴格按照晉唐古法手工製造,使用天然竹、構樹皮、麻等材料經合理配比作為原料,經裁竹、煮竹、堆蓬、抄紙等72道古法工序製作成紙。而從一張剛造好的生紙到適合書畫的寫經紙,還要再經過裁切、上紙葯、晾乾、砑光、手工毛筆打格等多道後期加工工序,方能成為「紙壽千年」的珍貴紙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爾yeer 的精彩文章:

觀墨香——「器用為尚」文房藝術與文人生活特展

TAG:葉爾yeer |